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624200000013

第13章 陈云

陈云(1905~199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名廖(liào)陈云,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1919年起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担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长期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他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他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卓(zhuō)越的领导人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江苏省青浦(pǔ)县(今上海市)的贫苦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舅父生活,因家境贫寒,上学也很晚。小学毕业以后,他没有去读中学,而是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当了学徒,后来成为这家著名出版机构的发行所店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图书报刊,他又爱好读书,就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好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比喻需求极为迫切。)地学习,通过自修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成了一名文化修养很高的店员,在发行所里也很有威信。

1925年,上海工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卅(sà)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二十岁的陈云满怀爱国热情,投入了这场运动,还被推选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职工会委员长。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们参加斗争,成为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一位杰出领导者。

陈云善于总结经验,开动脑筋,分析斗争形势。五卅(sà)运动之后,他认真思考,在自办的刊物《职工》上发表了《中国民族运动之过去与将来》的文章,表现了对中国革命运动的高度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他分析了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以来,中国历次民族运动的得失,特别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没有工农参加,革命是难以成功的。他指出:“如何把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起来,又如何训练已组织起来的农民,并把他们引上正轨(ɡuǐ)……这是中国很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觉悟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摸糊而认清,醒悟。的青年,应该担负起这种艰巨的责任。‘到民间去’,这是今后中国民族运动中的重要口号。”

1933年初,陈云从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负责工会工作。因为根据地里的工厂企业都是农村小城镇的小工厂或作坊,和上海等大城市不一样,而且根据地要巩固和发展,必须鼓励工人们积极劳动,创造财富,支援革命。他反对生搬硬套(生搬硬套:形容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机械地套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地把在上海那些大城市做工人运动的方法用到这里来。

为了找到正确的方法,陈云还到汀州等地深入调查,掌握具体情况,了解工人的要求。然后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状况,开展工会工作,帮助工人与厂主店主签订劳动合同。

陈云对根据地经济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反对忽视工人利益的经济斗争,以及不关心改善工人生活的错误。从那个时候起,他就非常重视经济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提出组织上对革命干部要多理解,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要注意不要把什么问题都提到原则的高度上。

陈云还特别主张爱护人,对一个人的前途负责。有一个年轻人,参加革命七年了,因为被人揭发历史上有问题,被开除了党籍。后来虽然又恢(huī)复了党籍,可前七年的革命历史都被抹杀了。他难过地说:“我还是到前线去牺牲掉算了。”陈云知道后,让组织部查证,经过两个月时间,查清了他的历史是清白的,从而做出了正确结论。那个青年干部精神大振。陈云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受到全党同志的赞扬。

1945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讲话中,批评了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有骄傲情绪,喜欢人家说他好,不喜欢人家提意见,甚至觉得“兄弟有点功劳,可以骄傲”。

陈云说:“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应该这样估(ɡū)计。”

陈云的讲话既朴实又生动,对全党的干部触动很大,敲了警钟(警钟:报告发生意外或遇到危险的钟,多用于比喻。)。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壮大东北的革命力量,中共中央派了许多高级干部到东北工作。陈云也到了东北,担任东北局副书记等职务。当时,蒋介石为了夺取整个东北,在美国的支持下,向东北根据地发动进攻。斗争形势十分严峻(jùn)。

1946年的冬天,蒋介石的军队把目标首先对准南满地区,仗着兵力多装备优良,向南满发动进攻,并攻占了一些地方。这时候,有些干部对坚持南满根据地缺乏(fá)信心,主张撤退到北满,以保存实力。兼任南满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的陈云知道以后,冒着风雪,来到干部正在开会的地方,对大家说:

“大敌当前,我们不能只从暂时的、局部的利益考虑问题。如果撤(chè)走,伤亡会少些,可敌人就顺利地占领了南满。南满是东北的大门,大门一开,狼就进屋了,北满的困难就会加大,整个东北的形势就危急了。我们要点亮南满这盏灯,不要让它灭了。”

陈云的话入情入理,干部们听了,都心服口服,表示赞同。会后,在陈云和萧(xiāo)劲光的领导下,南满的部队在临江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四个月内保临江,终于打退了敌人进攻,保住了南满根据地,为后来东北全境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陈云的远见卓识,使大家非常佩服。新中国的“财政管家”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政府副总理,专管全国的经济工作。由于国民党政府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孔洞和疮口。比喻残破缺露严重或弊病很多。)的烂摊子,造成当时生产力低下,财政混乱,物品奇缺,物价飞涨,给国家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在陈云的主持下,国家迅速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收支的大权,规定人民币为惟(wéi)一合法货币,禁止金银外币的自由流通,取缔(dì)地下钱庄,打击非法活动,稳定了金融财政。为了防止一些人投机倒把,扰(rǎo)乱市场,陈云让各地想各种办法,购进大批粮食、棉布、煤炭、食盐等货物。

从1949年8月起,全国市场上出现了四次物价猛涨(zhǎnɡ)。特别是在11月,以上海为中心,投机商们每天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幅度来抬高物价,企图破坏市场,牟(móu)取暴利。在陈云的指挥下,各地政府在物价猛涨的时候,把购进的粮食棉布等都投入市场,以合理的价格敞(chǎnɡ)开供应。广大消费者见此情景,情绪很快安定了,市场也稳定不乱了。投机者的货物卖不出去,才知道自己搬石头砸(zá)了自己的脚。

紧接着,陈云在1950年2月,主持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的财政,集中使用重要物资,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现金,一律存入国家银行,同时还决定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这一系列措施出台,全国很快出现财政收入增加,通货膨胀(膨胀:指某种事物扩大或增大。)减弱,物价稳定的局面。人民更加信任和拥护新生政权,国内的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

这一场经济上的较量,在陈云的主持下,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后来说,这个经济仗的胜利,意义上决不亚于淮(huái)海战役。陈云不愧(kuì)为一位卓越的经济管理家和领导者。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仅次于“毛刘周朱”的中央领导人。

陈云一向头脑冷静,求实务实。他认为国家的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还要注意人民生活的安排和提高,他反对不顾实际急于求成的做法。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出现了“大跃进”,在经济建设方面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陈云的意见得不到重视。

后来,经济上出现了严重困难。中央决定,陈云再次主持财政经济工作。陈云亲自到基层调查,到农民家里了解情况,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可后来,陈云又被认为是“右倾”,遭到冷遇。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左”的错误达到极点。陈云在党内的地位下降,还被剥(bō)夺了工作权利。“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左”的错误被纠(jiū)正,大家都盼望陈云这位老革命家和经济专家出来工作。他重新当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还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他对发展经济的卓越见识,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

“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顺着次序逐渐深入或提高。),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ɡǎo),永远搞。”

1995年陈云在北京因病与世长辞。他一生功高而不倨(jù)傲,位尊而求朴实,作风民主,朴素无华,深受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