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624300000011

第11章 诸葛亮

诸(zhū)葛亮(18l~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lánɡ)邪(yé)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光十二年,与魏司马懿(yì)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shì)忠武侯。相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材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三国奇才

三国时期在湖北的隆(lónɡ)中居住着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精通天文、地理,通晓历朝历代兴亡盛衰的历史,而且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也了如指掌。他胸怀大志,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他就是诸葛亮。

当时社会动荡,英雄辈出。诸葛亮想要走出隆中,辅佐(zuǒ)一位明君,让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能够得到施展。这时刘备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又非常有仁义,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位经天纬地(经天纬地: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的人物,就到隆中去邀请诸葛亮出山。经过“三顾茅庐(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房。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去拜访。)”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帮助刘备恢复汉朝天下。

曹操统一北方后气势汹汹(xiōnɡ,xiōnɡ)地南下想要统一全国。诸葛亮向刘备献策说:“向孙权求救,与东吴联合,共同抵抗曹操。”在诸葛亮帮助下,刘备先娶了孙权的妹妹。再由诸葛亮亲自到达东吴,劝服了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最终刘孙联合在赤壁大战中大败了曹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在成都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chénɡ)相,掌管全国大小事务。诸葛亮在位期间,立下了很多功勋(xūn),重修了都江堰(yàn),改革了赋税;军事上夺取了汉中郡,巩固了统治;外交上“七擒(qín)孟获”,平定了南疆。刘备死后,诸葛亮仍一心为国,曾经六出祁(qí)山,但都没有成功。在他54岁时,由于长期的军旅生活,加上积劳成疾,病死在战场上。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他“鞠躬尽瘁(鞠躬尽瘁(jūɡōnɡ):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死而后己”的诺言,他的品格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赋(fù)予了神话色彩,他神机妙算,未卜(bǔ)先知,似乎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他手中的羽扇也成为了智慧的象征。其中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都在民间广为流传,诸葛亮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人物。

撮(cuō)土取江城

诸葛亮亲自统兵五十万南征讨伐,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方针,七擒孟获,七次放归,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shǔ)国,后来还作了蜀国的御史中丞。这里讲的就是七擒孟获中的一个小故事。

诸葛亮第五次把孟获放回去后,孟获带了一些人马来到了银坑(kēnɡ)山,在他祖宗所创建的银坑洞设立指挥部。这银坑洞外有三条江(泸水、甘南水、西城水),三江会合处有一座城墙高筑、易守难攻的三江城,并由非常勇猛的朵思大王把守。他在这里设立指挥部。这样一来,诸葛亮要想攻下这座城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诸葛亮率兵来到了三江城外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并马上命令魏延、赵云由旱(hàn)路攻城,二位将军带兵来到城下,只见城上万箭齐发,而且放的都是毒箭。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死伤很多士兵,二位将军只好退兵回营。向诸葛亮汇报情况,诸葛亮根据二位将军汇报的情况,又亲自去阵前察看地形,了解情况。经过分析,诸葛亮想出了一条破城妙计。回营后,立刻命令全军后退数里安营扎寨,并接连五天都不出寨门。三江城里的南蛮(mán)军以为蜀军不敢迎战,便放松了警惕(tì)。

有一天傍晚,诸葛亮突然下了一道命令叫每个士兵在初更前必须用衣服包一包泥土,违令者立斩(zhǎn)。众将士虽感困惑,但不敢违抗,只得按照去做。准备好后,过了一刻,诸葛亮又下令,所有兵士抱土跑到三江城下,凡是先到者便有赏。众兵士一听有赏,都争先恐后(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直奔三江城下。

接着诸葛亮又下令:众兵士将泥土堆在三江城下,垒(lěi)成土梯城道,先到者立头功。十万蜀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一会功夫,土梯坡便一直垒到了城头。诸葛亮见时机已到,即刻命令发起冲锋,当号令一响,十万蜀兵迅速登上了三江城楼,此时南蛮士兵,正在睡大觉,从梦中惊醒,慌乱不堪,毫无抵抗力,不多久,大半被擒(qín),其余弃城而逃,朵思大王也被杀死。

蜀军攻克了三江城,大获全胜。

“军校”生活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智谋出众,用兵如神,这跟他青年时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年仅十四岁的诸葛亮经叔父诸葛玄的介绍,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来到刘表开办的学业堂读书。这个学业堂主要培训带兵打仗的文武人才,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军校”。诸葛亮兄弟二人在那里刻苦攻读,数年如一日。不多久诸葛玄被朝廷任命为豫(yù)章太守,上任去了,诸葛亮兄弟二人并没有因为叔父离开而动摇学习决心,继续在学堂读书。

当时军阀(fá)混战,经济萧(xiāo)条,但荆州政治安定,经济繁荣,这种社会条件给诸葛亮的“军校”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他能够无忧无虑地研究学问。同时,荆州四通八达,全国各地的重大变故,在荆州都能“顷(qǐnɡ)刻传闻”。这使诸葛亮能立足荆南一隅(yú),纵观天下大势,全面地研究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使他在三顾茅庐中与刘备能大论天下形势,也为他辅助刘备储备了知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不多久就被杀掉了。诸葛亮兄弟二人生活上失去依靠,被迫离开学业堂,在襄阳城西的隆中山隐居下来。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如饥似渴地钻研学问,他经常与学友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一起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安邦定国之策。

巧败藤甲兵

公元225年,诸葛亮奉命率军平定四川东南夷人的叛乱。诸葛亮率军第一次与他们交锋,就大败而归。遇到孟获的精锐部队——“藤甲兵”。这些兵的特点是身穿用油炼制、黄腊处理过的藤甲,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砍枪刺,皆不能入。坐骑是受过训练的大象。

为了找到破敌之计,第二天,诸葛亮就找当地人引路,亲自到桃叶渡口北岸遍观地形。当他来到盘蛇谷时,发现盘蛇谷弯弯曲曲,深而狭窄,而且峭壁耸立,中间只有一条太路可通,就好像一个口袭。反复察看后,诸葛亮便制订了智伏歼敌的作战方案:派勇将魏延诱敌出战,派马岱等将率兵埋伏于山地两旁,并在山上安设滚木乱石,在山谷里放上柴草和火硝(xiāo),待敌进谷后用火攻之。

当两军再次交战时,魏延依计假装战败,连输十五阵,弃了七个营寨,“藤甲兵”以为魏延兵败,就趁势穷追不舍,从而使得魏延把他们引进了盘蛇谷这个“口袋”。蜀军见敌人全部入谷,便在两山谷口放下滚石和檑(léi)木,堵住了“藤甲军”的进来的这条路。这时,埋伏在山上的蜀兵便施放、“火箭”,点燃了预先放好的柴草和火硝,顿时,满谷中烟火弥(mí)漫。夷兵的藤甲虽刀枪不能入,但是这些油浸之物见火就着,三万“藤甲军”来不及脱衣,就被火烧着了。不多久,便都死在盘蛇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