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2624900000004

第4章 尊师重教之涵养(2)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确切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其实,要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先要搞清楚素质的定义。

1.什么是素质

素质说到底是个体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水平的标志。

2.核心理念

是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辩证统一发展。

3.素质教育的内涵

(1)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重生产和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发展、塑造和完善新一代身心结构和能力的社会实践。

(3)发展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依据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①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而究其原因,教学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问题还是很多。

二、当前素质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1.学业负担过重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在校时间长、书包重、作业量大,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的问题。教育部规定:中学生睡眠时间不得少于9小时;在校时间不得多于7小时;作业时间不得多于2小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有人这样形容孩子的一天:“早上急匆匆,晚上乌蒙蒙,白天上课打瞌睡,晚上瞌睡纸爬虫(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地写字)。”他们成了高耗低效的机械劳动无谓的牺牲品,不利身心健康发展。

2.心理负担重

学业负担过重可造成心理压力的急剧增强,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总处于高度的心理紧张状态,可导致情绪焦虑,高度的焦虑可导致一个人在行为模式上发生改变,也可导致忧郁,会对学习、生活的厌恶和叛逆,致使他们在无奈中选择逃避。这是一种心理的失衡。

3.经济负担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产业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而国家财政的负担能力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所以出现了教育收费越来越高、人民群众负担愈来愈重的现象。义务教育一度曾被解释为家长必须承担让适龄孩子接受教育的义务。“一费制”的出台,目的就是解决这一问题。但“一费制”究竟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是否真正解决这一现象,尚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原因

1.来自于教育本身

(1)教育内部存在不正当的竞争

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不顾一切夸张地自我宣传。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校都在搞什么“以考待统”。每天考试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师自身素质

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

2.来自于社会

(1)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很多的学生家长不完全具备正确的评价观,成绩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他们对教育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对教师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这从反面干扰了学校的教育。实际上,人先天是迥异的,后天的教育尽管不可缺少,但它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达到相等的高度,不可能人人都在学习上名列榜首,社会正是因为其层次的多样性和各人扮演着各异的角色才能丰富多彩。

(2)升学率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升学率,这一词汇成了教育者现实的追求,全国上下,皆是这样。今年高考后,由于高考成绩欠佳,山西某县县委常委集体向全县人民道歉,县中领导集体停职;陕西某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进行教育评议,教育局长引咎辞职。这些,又一次沉重地叩击着教育者的心弦。

3.综合国力因素

(1)学历与就业正相关

大学生就业形势因高校扩招而严峻,只有考取重点大学,就业才有出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现代变味地持续演绎着。

(2)国家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国家的财力较为薄弱,社会保障机制尚待完善,国家无法为每个公民提供个体生存必备的保障。所以,人们必须找到一份工作满足生存之需。这样,读书、就业就成了人们生存质量的奠基石。我们的教育背负着本不应由其背负的责任,步履维艰。

四、教师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所作为

教师素质就是存在于教师身上的对学生有教育作用的那些基本稳定要素,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师队伍是一个恒动的“多维体系”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务,需要这支队伍积极地去探索新的途径,创选新的方法。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实施课改要求,以教材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人人是才、人尽其才的理念

在新课改中有两个核心的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虽然他们在今天或某一方面存在欠缺,他们在其他方面一定会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过人之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或者是他还没有到成才的时机,大器晚成即是如此。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小时候,父母希望其专攻文学,未见效果,后又改学油画,仍然无结果。最后,他的细致谨慎的品质成就了他在化学上的业绩。

牛顿15岁的时候,母亲就让他学习经商,不过牛顿兴趣并不在此,他把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而自己却躲起来读数学书。舅舅发现后,给予了积极鼓励,终成大器。

我们不少人都有如此的经历。大学毕业多年后同学相聚,会发现许多同学的发展出乎自己当初的预料。

这些都提醒和警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和培养每一个孩子。

(2)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树立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主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灵魂和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理解科学教学与综合素养的有机结合。

推进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容懈怠。科学研究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假如受错误思想的引导,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精神意志、道德情操在某种程度上比科学素养更为重要,不可或缺。

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但在交流电出现时,他百般持否定观点,影响了交流电的推广、普及,影响了科技的进步;苏联科学家的核试验曾引发了芬兰等国家的地震,这样,该国一些科学家开始致力研究怎样利用核能人为地制造海啸、地震等灾难,后因客观原因中途停止。当人的思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时,科技的过度发展反会成为一种灾难。切实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值得研究。儒家精神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自我解脱,保持良好的心态。儒道两家的思想是浇灌现代生活的清凉的思想之泉,能让我们遇事冷静,避免盲目听信迷失自己,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

教师要切实加强文学素质的培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参与了无数代人的精神建构,为人们提供了连续的精神食粮。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也有人说:“教师必须是一眼源源不断的清泉。”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良好的文学素养是为人师的一项重要要求,它让我们免于浮躁,远离喧嚣,面对教育沉静平和,执著坚定。

教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就必须博览群书,关注世界,有宽泛的视阈,有独特的见解。只有如此,才能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3)思维训练和意志、习惯的养成并重

思维训练是发展的基础工程,意志、习惯的培养为发展创造机遇。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养成,才能让素质教育同行,与智慧、发展相伴。

万有引力的发现不是思维假想和论证的结果,而是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探索;蒸汽机的发明不是源于实验室的模拟,而是得益于水壶盖跳起的感触。

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忆学生时代时,一起关注了幼儿时代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个性品质、学习习惯等的形成。

强调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2.切实践行教学常规

(1)计划排到每一天

学生是教育对象,备课中要坚持对学生负责,既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兼顾尖子生和学困生,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优化备课组的资源,将教学工作计划排细致,安排到每一天,确保工作安排清清楚楚,切忌盲目和流于形式。要努力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日日清”才能保证“周周清”,“周周清”才能保证“月月清”,日清月楚,才能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才能实现学生的品位提升。

(2)备课“四备”要落到实处

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掌握学生情况,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

备教材。要掌握教材,使教材烂熟于心,入机入理。于永正老师说,备课时要把80%的时间用在研究教材上。确实,只有充分地备教材,才能深入教材的内部,把握教材的脉络,并走出教材,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备学生。这是教学定位的基础。各个学生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会有不一样的理解,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也会有差异。只有细心地备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

备教法。教学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将各种教法优化配合起来综合运用,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备建构。教师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教学方法,适当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较果。

(3)作业“五必”

有科必有作。不管哪种学科,在课堂学习后都一定要布置作业,以巩固和发展课堂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过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确保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具有可操作性。

有作必精选。要避免作业的盲目、重复和低效能,以各科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广收博览为前提,精心挑选,有效组合,以切实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发必收改。凡是布置的作业,教师都一定要进行批改。由于布置作业就是为了巩固和纠错,只有批改了才能了解情况,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诚然,批改的形式也要改革,特别要发挥学生在作业批改中的主体地位。

有阅必评点。只有在批阅后进行评点,才能督促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

有错必纠正。在作业中,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普遍性的错误和个别性的错误可以不同对待,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纠正。

(4)有意辅导与无意辅导相结合

对于学生的辅导,首先是学习习惯的辅导,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独立学习的意志品质。同时,对学生的辅导要善于抓机会,要讲究个体与集体、点与面、首肯鼓励与手把手疏导等的结合。

(5)让学生感到考试的感觉像春天

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考试进行改革。考试是为了让学生考出信心和动力;考试的形式要避免呆板,笔试、面试、竞赛,灵活多变,相互结合;考试的内容要与课改的精神相一致,做到浅显、灵活;考试的组织形式要更具人文精神,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无人监考的模式可以推广。

3.切实优化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的“三有”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包括“情感与态度、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及文化意识,首先,教学理念要更新,应走进学生的心灵,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内在及外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课堂教学的“三要”

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丰富,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要努力拓展和延伸范围,做到覆盖面广。对理科来说,课堂中的典型例题要点到,巩固例题要抓住,变式例题要跟上。其次,课堂教学的结构要有序,即课堂教学的环节要全,导入、教学、小结等齐全,只有完整有序的环节才能建构起完整的课堂。另外,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突出。要抓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养成的关键环节,做到重点突出,才能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

(3)课堂教学的“三互”

师生互动。这应当是课堂中的一股潜流,绝非表面的热闹。要创造出师生互相心动的境界,师生和谐交融的境界,达成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三维互补。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发展目标,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或缺。

总之,教师对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启发性充分开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4.切实改进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是检查、总结和指导教学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是加强教学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传统的教学评价焦点都是以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发展和提升,而且评价方法呆板,不灵活,评价主体分离,导致教育价值减弱。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略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略评价过程本身的作用与意义;评价内容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略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和发展潜能的评价;评价方法过于关注“量”的呈现,而忽略“质”的呈现;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而忽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是传统教育在教育评价上的严重偏颇和不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一定要改进评价机制,实现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1)多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