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驴友入门宝典
2625800000012

第12章 安全知识(2)

(1)冰敷:如果只是淤青,在摔伤后24小时内用冰敷,过了24小时用热敷,有利于外伤愈合。淤青的消散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天,多则半月也说不定,要看淤青大小和自体的吸收快慢。如果真的要快好,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活血止痛药。

(2)止血:常用的止血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压、包、塞、捆。①压:当看见伤口流血,最常做的急救动作就是用手按住出血区,这就是压迫止血法。②包:无论什么样的出血,最终都要用包扎来解决。包扎所用的材料是纱布、绷带、弹性绷带等。包扎的原则是先盖后包,力度适中。③塞:用于腋窝、口、鼻、宫腔等处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织品将出血的空腔或组织缺损处紧紧填塞,直至确实止住出血。④捆:止血带止血法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有效的,如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等。但止血带止血法有潜在的不良作用,包括暂时的或持续的对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因此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非医务人员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此法。

(3)包扎:用绷带包扎伤口,目的是固定盖在伤口上的纱布,固定骨折或挫伤,并有压迫止血的作用,还可以保护患处。

(4)骨折固定:①首先要判断是否是骨折,在判断不清是否有骨折的情况下,应按骨折来处理。②对有伤口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立即封闭伤口,最好用清洁、干净的布片、衣物覆盖伤口,再用布带包扎。③如遇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尝试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继续保持外露,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④要记住的是一旦采用布带、绳子捆扎止血时,必须记录扎带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以免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一般每1小时需放松止血带至少5分钟。⑤骨折后最忌讳自己乱动或是被别人错误包扎。骨折后的每一次移动都有可能对以后的恢复造成损失。搬动伤者前一定要确定伤肢不会发生相对移动,否则血管和神经都可能在搬动时受到伤害,对以后的痊愈造成不好的影响。

六坠崖

坠崖指人们在进行野外运动时,由于路滑、迷路、天气等的原因,滑落山崖受伤致残。特别是滑坠可使人体脏器受到严重损伤,一些人会当场死亡。

1.坠崖的原因

(1)天气原因:雾霭天气无法看清前面的路况,或下雨时路面湿滑。

(2)自身原因:自大心理作用,盲目前行,选择自己的路线,不走大路,没有准备充分野外生存的装备。

(3)意外原因:由于路途当中分心或路面的突然坍塌。

(4)客观原因:途经的地形复杂险峻,有一定的危险性。

2.如何避免坠崖

(1)关注天气:等恶劣天气过去后,再收拾行囊出行。

(2)不逞能冒险:参考其他驴友的攻略,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尽量选择难度小的路线,回避非成熟线路。

(3)购置装备:临出发前,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户外活动目的地的情况选购可靠实用的户外产品,没有什么比保障自己的安全更重要!

(4)避开危险区域:避免站立崖边拍照或观景,避免行走在湿滑石面、泥路或布满沙粒的劣地上。

(5)带上急救药箱:在现场伤害中使用急救药箱,可以赢得生存的先机。

3.坠崖了怎么办

(1)求救信号的发放:遇难时获救的首要前提是与外界取得联系,使他人知道你的处境。SOS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几乎任何重复三次的行动都象征着寻求援助,如点燃三堆火、制造三股浓烟、发出三声响亮的口哨、发出三次灯光信号等,声光信号可以间隔1分钟时间后再重复。

(2)伤口的处理:若遇到四肢开放性骨折,首先使用指压止血法止血然后包扎,若遇到大动脉出血要选择止血带止血然后包扎,若是骨盆骨折用三角巾固定,防止骨盆继续出血,若是怀疑有脊柱骨折,应就地取材固定伤处,合理搬运伤者。若是七窍流血,有可能是颅底骨折的结果,此时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试图填塞止血,而应利用体位变化让其彻底流出来。

七动物袭击

被动物袭击是指人们在野外时,由于意外或者粗心大意的原因受到黄蜂、毒蛇、蚂蟥或其他野外动物的袭击,造成身体不适、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1.被动物袭击的原因

主要包括:①由于对活动地点不熟悉,误闯了树林密集、草木茂盛的小路。②不听从有经验的驴友的忠告,盲目擅自乱闯。③自身的装备不完善,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④逞强,盲目挑战野生动物。⑤随意伤害野生动物本身或其幼崽,入侵了野生动物的领地。

2.如何避免被动物袭击

把消毒、防蚊虫等药物放入随身携带急救箱。在进入草木生长旺盛的地方之前,要对自己的着装进行调整,把短衣短裤换成长衣长裤。把裤脚扎紧,撒上点风油精。在腿上、手上涂一些万金油等刺激性的药物。在经过蛇区的时候应着厚靴及厚帆布绑腿。在山野中行走时,不要随便将手插入树洞或岩石空隙等处。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拨草将动物赶走。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类躲藏。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为4~8小时。此外,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作用。

3.被动物袭击了怎么办

(1)野蜂:被野蜂蜇伤后,会产生剧痛、眼花、恶心等症状。如果发现蜂尾部的毒腺及螫针还留在伤口上,应该用小镊子或小钳子拔除,不要用手掐。随后用醋酸涂擦伤口,消肿止痛,也可用野菊花叶、夏枯草捣烂敷伤口。

(2)蚂蟥:遭到蚂蟥叮咬时,不要使劲往外拉,以免拉断而将蚂蟥的吸盘留在伤口内,引起伤口发炎、溃烂。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手掌在旁边拍击,蚂蟥受到惊吓会自动掉下来,也可用风油精、食盐洒在蚂蟥身上,或用烟头烫,使其自行脱落,再在伤口抹上药膏。

(3)毛毛虫:人的皮肤受到毛毛虫身上毒毛的侵害,会感到辣、痒、痛,并伴有红肿症状,这时应小心地将毛毛虫从身上清除,再用胶布粘在皮肤上,揭下时可以将毒毛去除。如果全身出现皮疹,可服用抗过敏药。

(4)蝎子、蜈蚣:被这些毒虫蜇伤,伤口会红肿、疼痒,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急救措施是先挤出毒液,因蜈蚣的毒汁属酸性液体,故可用碱性溶液中和解毒,如涂搽肥皂水等,伤口周围也可用季德胜蛇药片外敷或口服季德胜蛇药片。

(5)毒蛇:有的蛇是无毒的,有的蛇是有毒的,毒蛇的唇腭有毒腺和毒牙相通。蛇咬人时,蛇毒经毒牙进入皮肤伤口内,引起局部及全身症状,可以使人死亡。毒蛇咬伤皮肤后,咬伤处发生瘀斑,由鲜红色逐渐变成暗紫色,局部常有肿胀及持续性灼痛或麻木感,伤口有出血倾向或血清样渗出液,附近淋巴结明显肿大及压痛,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嗜睡、发热、出汗、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胸闷气急、尿色棕红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由于毒蛇的种类不同,所含成分各异,所以毒蛇咬伤后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急救措施:①判断毒性:从伤口看,由于毒蛇都有毒牙,伤口上会留有两颗毒牙的大牙印,而无毒蛇留下的伤口是一排整齐的牙印;从时间看,如果咬伤后15分钟内出现红肿并疼痛,则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了。②早期缚扎:如果咬伤在四肢,为了阻断局部淋巴及静脉回流,防止毒液侵入体内其他部位及心脏,应立即在伤处近心端进行缚扎。缚扎可用布条、胶带、皮带、绳子等。结扎带松紧度要适当,每隔15~30分钟放松几秒钟,以防远端肢体缺血坏死。③冲洗伤口:缚扎后立即设法去除伤口内的毒液。现场如无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则可用盐水或矿泉水、井水等冲洗。④扩创排毒:在缚扎、冲洗伤口后,用刀将两个毒牙痕之间的皮肤十字划开,用手指在伤口两侧挤压,使毒液排出,如能利用吸奶器、拔火罐等负压吸吮排毒方法抽吸伤口,则排毒效果更佳。在紧急情况下,若救护者无口腔黏膜破损或龋齿等病变,也可用嘴直接对伤口吸吮,随即将含有蛇毒的唾液吐出,吸吮时要边吸边吐,再以清水、盐水或酒漱口,如此不断吮吸0.5~1小时。⑤经现场紧急处理后,须把伤员抬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如注射抗蛇毒血清或对症治疗等。

八体力透支

体力透支是指人在野外经过长时间的行走、饱受饥饿,不堪路途奔波,而引起四肢酸软无力、头重脚轻、眼花胸闷、恶心等表现的病态,因为这时候是纯靠精神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具有行动缓慢、不听指挥、寡言等症状。体力透支最大的危害就是感知外界的能力降低!体力透支后,好像大脑的活动能力都降低了,思绪特别得慢,对外界的判断能力大打折扣,平常很容易做的动作此时会严重变形,而此时如果户外环境恶劣,极易酿成事故。

1.体力透支的原因

(1)休息原因:前一晚休息睡眠不好,疲劳上路,体力打了折扣,比如看世界杯、踢球……

(2)体温过高:外部阳光照射强烈,再加上运动发热,二者产生的热量汇聚在体表,且无法散发,而生理学告诉我们,体温过高,很多酶就会罢工,身体无法得到能源,此时如果再勉强前行,会造成胸闷、气短,在强日照的照射下,极易头晕目眩,严重者头昏眼花,乃至中暑。

(3)补水困难:若因带的水有限,因而控制用水,而人本身就是个水货,失水多而补水少,易造成两个结果,一是失去水平衡,体内很多化学反应没法进行,进而影响能量的获取;另一个就是水少了,排汗也就少了,大家都知道排汗能带走体表部分温度,因而体温也无法降下来,陷入恶性循环。

(4)过度负重:夏天的拉练,尤其是带着露营装备的穿越森林,穿越沙漠,暴走海岸线的,负重是体力透支的直接原因。

(5)暴雨下失温:高温天气也极易带来暴雨,剧烈运动后坐在温度很低的岩石上,造成热量迅速流失,以致体力不支。

2.如何避免体力透支

(1)行前休息:去高难线路前3天,都不要参与大运动量活动,以保存体力。

(2)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进:累了就及时休息,不要勉强自己去追赶别人,否则很可能被拖垮。

(3)保证睡眠: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疲劳精神饱满,开始第二天的活动,尤其是经过好几天行程的野外活动,更需要充足的睡眠。

(4)放松心态;不要在走路的过程中就想着如何去走,不要让自己的大脑为了走路耗费太多的精力。

3.体力透支了怎么办

(1)判断体力:自己的后背,还有额头,这是两个极易出汗的地方,如果是湿漉漉的,则可安下心放慢节奏慢慢走,如果一片冰凉,且没有什么汗,同时伴有阵阵恶心,要赶紧告诉同行的人。

(2)补充睡眠: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整顿一下,放松一下,安安稳稳地睡一觉。

(3)防脚起泡:如果鞋子不适合,会出现脚的某个部位有疼痛或摩擦感,可在该处贴上一块创可贴或医用胶布。

(4)预防疲劳:预防的关键在于,一要步姿正确,二是不要心急。

(5)补充能量:盐分、营养、水分等,喝水,慢慢地喝两口,切忌鲸吞豹饮,然后含一口水在嘴里;如水较多可沾点水在手上轻拍面部,如你的水确实很多,则可沾在毛巾上顶在头上。

九灾害天气

灾害天气是指对生命有严重威胁、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如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寒潮、霜冻、大雾等,灾害天气可发生在不同季节,一般具有突发性。

1.灾害天气发生户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天有不测风云,这也是大自然的神秘之处。

(2)技术原因:限于技术发展水平,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不是100%。

(3)人为原因:明知天气不好甚至很差,但心理并未重视而坚持出行。

2.如何避免灾害天气下发生户外事故

临出发前留意气象消息,但请注意,凡是高山、溪谷等地的天气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天气预报。平地可能天气晴朗,但高山上、沟谷中就可能暴雨如注;平时可能是一条小溪,暴雨时可能就变成山洪咆哮;平地气温可能很高,但高山峡谷可能就寒气逼人。所以要有计划地改变行程,并把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告诉领队或者队友,互相提醒。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把雨具、御寒衣物等物品放于背包当中。

天气预报预警、友邻驴队提醒、当地农民劝阻,这几乎是驴友圈中最值得信赖的三方力量,正常情况下,这三方只要有一方叫停,就应该立即无条件终止行动,即便已开拔的队伍也应立即回撤。

学会观天象: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出,西虹雨”、“霜重见晴天”等。针对不同的灾害天气采取准确快速的避害措施。

3.遇上了灾害天气怎么办

保持冷静头脑,和队友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不抛弃不放弃。向外发出呼救信号,设法脱离险境。

如果不幸受伤,找不到脱离险境的好办法,就要尽量保存体力,不要乱动。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人体在遭受雷击后,往往会出现“假死”状态,此时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首先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其次应对伤者进行心脏按压,并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如果碰到因遭受泥石流、塌方、滑坡导致受伤的人,首先要将其受伤的部位固定下来,不要发生晃动,其次就是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遇到泥石流,赶快到坚硬的大岩石块下蹲着,因为大岩石块会挡住从山上滚下的碎石,不至于被砸伤。或者躲避在树林密集的地方,因为碎石滚落遇树就会减速,这样伤害会减小。

十野外食物中毒

野外食物中毒在这里是指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疾病,主要体征有:发热、休克、腹泻、恶心与呕吐、腹痛、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