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密码全集
2630400000017

第17章 突破常规——消极厌世的思想来自一成不变的生活(1)

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立刻行动、一心趋向目标、不墨守成规、遵从自己的行动规则和做事的风格,注定会取得理想成绩。人生不能一味地按着某种教条度过,人生需要变革,变革才是成功的源泉,创新才是生命前进的动力。

一、不能自我设限

本节要点:

(一)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如果当事人能从潜意识去认可“可能”,也就是相信可能做到的话,事情就会按照那个信念的强度,而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极大的力量来。

(二)在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应该被固有的思维定式锁住。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主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群学生与三群老鼠。

他对第一群学生说:“你们很幸运,你们将和天才小白鼠同在一起。这些小白鼠相当聪明,它们会到达迷宫的终点,并且吃许多干酪,所以要多买一些喂它们。”

他告诉第二群学生说:“你们的小白鼠只是普通的小白鼠,不太聪明。它们最后还是会到达迷宫的终点的,并且吃了一些干酪,但是不要对它们期望太大,它们的能力与智能都很普通。”

他告诉第三群学生说:“这些小白鼠是真正的笨蛋。如果它们能找到迷宫的终点,那真是意外。它们的表现或许很差,我想你们甚至不必买干酪,只要在迷宫终点画上干酪就行了。”

以后六个星期,学生们都在精心地从事实验。天才小白鼠就像天才人物一样地行事,它们在短时间内很快就到达了迷宫的终点。你期望从一群普通小白鼠那里得到什么结果呢?它们也会到达终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写下任何速度记录。至于那些愚蠢的小白鼠,那更不用说了,它们都有真正的困难,只有一只最后找到迷宫的终点,那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意外。

有趣的事情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才小白鼠和愚蠢小白鼠之分,它们都是同一窝小白鼠中的普通小白鼠。这些小白鼠的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参加的学生态度不同而产生的直接结果。简而言之,学生们因为听说小白鼠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

学生们并不懂得小白鼠的语言,但是小白鼠懂得态度,因而态度就是语言。

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如果当事人能从潜意识去认可“可能”,也就是相信可能做到的话,事情就会按照那个信念的强度,而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极大的力量来。这时,即使表面看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够做到了。

在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应该被固有的思维定式锁住。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就好比一个人丢了东西后,如果他认定是自己的邻居偷走的,那么在以后的生活里,他会越来越觉得他的邻居就是偷东西的贼。如果我们认定了某件事情,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就会支配我们向我们认定的那个方向去做事。

如果被固有的思维定式锁住,我们每个人都会像下面故事当中的人一样。

一天,死神向一个城市走去。一个人看到他急忙问道:“你要去干什么?”

“我要去带走这里的9个人。”死神回答。

“真是太可怕了!你不做这样的坏事不行吗?”这个人说。

“这是我的职责。”死神说。

这个人赶紧跑去提醒所有的人:死神即将来临,它要带走9个人!

数月后,这个人又碰到了死神。“你明明告诉我,只带走9个人,为什么我们这里死了一百多人?”

死神想了想说:“我只能说,这世界上有个东西比我更厉害!”

如果我们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要被死神带走的人,我们真的有可能随时与死神碰面。

二、有多少“思维枷锁”

本节要点:

(一)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多一份感性想象,多一些理性假设,往往会取得意料不到的好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影响的人曾经有过的断言:

“没有理由让某个人在家中配备一台计算机。”(1979年)——肯尼斯·奥尔森,DEC(数字设备公司)的奠基人和总裁。

“飞机是个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1911年)——费迪南·福煦,法国陆军元帅,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指挥官。

“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达,人类不可能登陆月球。”(1967年2月25日)——李·弗雷斯特博士,三极管发明人和无线电之父。

“(电视)上市6个月之后,不可能还有市场。每天盯着个三合板盒子,人们很快就会厌烦。”(1946年)——达里尔·扎努克,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总裁。

“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再说,吉他乐队也正在退出舞台。”(1962年)——英国德卡唱片公司拒绝了披头士乐队。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吸烟是有益的。”(1969年11月18日)——《新闻周刊》援引洛杉矶外科医生G·麦克唐纳博士的话。

“这个‘电话’缺点太多,无法作为通讯工具。这种玩意儿对我们没什么用。”(1876年)——西方联合公司的《内部备忘录》。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公元2世纪)——托勒密,古埃及天文学家。

“今天没发生什么重要的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英皇乔治三世。

“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1899年)——查尔斯·杜埃尔,美国专利局局长。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断言愚蠢之极。其实这些断言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说出这些话的人不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的弊端就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心理学家曾经设计这样一种思维游戏:

木桌面上摆着一张10美元的钞票,钞票正中压着一把竖直放着的没开刃的菜刀,菜刀上支撑着一个横过来的木杆,木杆两端系着两个平衡锤一样的东西,稍微晃动就会倒下来。现在要求游戏者在保持木杆平衡的前提下,把10美元的钞票取出来。经过多次尝试,游戏者们发现,不管怎样小心翼翼,要想不碰倒木杆而取出那张钞票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极为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钞票撕开,从刀刃压着的地方撕开,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出钞票。然而绝大部分游戏者都因为想不到这个方法而一筹莫展。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对钞票产生了一种尊崇的心理,想不到还可以仅仅把它看作一张纸,还可以去撕破它。这种思维定式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显露出来,并构成创新思维的障碍。

有一个很经典的智力测试题是这样的:

有一列火车,从一个车站发出。车上有1297人,过了一站上来46个、下去124个,又到一站上来153下去245,又过了一站上来97下去89,又过了一站上来765下去354,又过了一站上来92下去108,又过了一站上来44下去88,又过了一站上来55下去67……如此一直到七八站以后。问题是:火车一共走了多少站?

这个题目只能口述,不能用笔写。要求被测试的人用心算。

结果绝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会有那么多人答不上来?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把精力都忙于去计算车上的人数了,根本不会注意到究竟车走了多少站。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一开始你告诉他要考核他的心算能力的时候,他就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数字上,很难去注意数字之外还有要心算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会犯这种错误。

就好比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有的时候,我们的知识、见识或者过往经验会成为我们了解真相的障碍。而解决这一矛盾现象,就迫切需要我们打破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多一份感性想象,多一些理性假设,往往会取得意料不到的好结果。

三、做一个“破坏者”

本节要点:

(一)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变的眼光去把握一切,你才会获得新生!

(二)人生不能一味地按着某种教条度过,人生需要变革,变革才是成功的源泉。

在英国,有些公职采用世袭制,因此常常在一些人事安排工作上出现墨守成规的情况,有的甚至还很荒唐:

在通往英国下议院入口处的一个扶梯旁边,一直有一位服务员站立着。据说,他站在那里至少也有20年以上的历史了。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到底是什么?后来,经过一些好事者寻根探源,才发现之所以设立这个职位,是由于当年扶梯刚刚油漆一新,需要有个人在扶梯旁招呼大家不要从这里走上去。时间是从目前这个服务员的祖父时代开始的,传到他已属第三代了。

生活中这么荒唐可笑的事情并不多,但是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式,他们用条条框框圈住自己的头脑,不肯创新。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变的眼光去把握一切,你才会获得新生!

传说公元前2l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吉尼亚城,听说城里有个着名的预言:

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不知从何处着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打开这个绳结!”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立刻行动、心趋向目标、不墨守成规、遵从自己的行动规则和做事的风格,注定会取得理想成绩。人生不能一味地按着某种教条度过,人生需要变革,变革才是成功的源泉。创新才是生命前进的动力。

何一在没出国之前,是国内一所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可是他刚到美国时,却必须每天到街头拉小提琴赚取学费。很幸运,何一和一位认识的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了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华尔街一家繁华商业厅的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