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2632200000016

第16章 货币政策(5)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扶优限劣的激励机制为金融企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的标准,在抑制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方面成效明显。

相关链接:08年年内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08年6月7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央行同时宣布,对于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不难看出,这次上调与以往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以往央行多在上月CPI数据公布之后再作出决定,而此次调整先于CPI公布之前,属于“提前行动”;其二,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调整幅度巨大,有别于以往0.5个百分点的调整幅度;其三,此次调整对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体现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特点。

央行之所以实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严峻。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热钱”加速流入;08年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资金较多;这些因素都助长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二是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业内人士指出,全年CPI实现4.8%目标的压力非常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国际原材料价格传导到国内工业生产环节。据统计,08年4月份,我国PPI(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同比上涨了8.1%,继续创出了三年来新高,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是推高PPI的主要因素。

据测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可望回收金融机构4000亿元以上的资金。

(第四节)不可不知的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市场化方式吞吐货币,是央行实现其货币政策意图、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日常货币管理手段,在发达国家应用更是广泛。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可能不少人会感觉比较陌生,本文将揭开这层朦胧的面纱,还一个清晰的解释于读者。

首先来了解一下定义,所谓公开市场业务又名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中央银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工具(即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之一。可见,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

近年来,在国家紧缩货币政策频频出手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们耳熟能详,但国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也从未懈怠。

——据《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消息,2007年,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力度回收流动性。一是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3.4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00亿元。二是适时开展正回购操作。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灵活掌握正回购操作期限和规模;特别国债发行后,逐步加大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力度,全年共开展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年末余额6200亿元,比年初增加5600亿元。

——据《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消息,08年第一季度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1.78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84万亿元。3月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万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0.5万亿元;正回购余额为0.78万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0.16万亿元。

公开市场业务的目标及其优、缺点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开市场业务的目标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首先,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方面。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注入一笔基础货币,新增了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增加了对企业的放款,其结果必然是信贷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反之,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出售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紧缩贷款,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控制通货膨胀势头,使经济趋于稳定。

其次,对利率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改变利率水平,这是一种间接影响。但实际上,公开市场业务还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进有价证券时,会使证券的需求额上升,从而推动有价证券上涨,利率则下降。而利率下降对信贷和消费具有刺激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扩张政策的实现。另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可以通过买卖不同期限的证券,直接改变社会公众对不同期限证券的需求额,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的意图。

公开市场业务在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方面,其优点显着。首先,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确定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等,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公开市场业务属“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其次,富有弹性。对货币可以微调,亦可大调,也可经常性操作,且不会象存款准备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再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价格型工具的影响往往是长远且不可逆转的,而数量型工具的后果则是可控的,即使数量“紧过头”,也可作反方向的操作,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这两个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不足。

政策工具没有十全十美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也很突出。第一,需要有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第二,收效缓慢,告示作用较弱。因为证券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这可能也是公开市场业务引不起人们注意的原因。第三,操作成本高。以2008年2月14日央行票据为例,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为4.0583%,这一价格水准远高于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央行对央行票据利息支出的提高,增加了央行政策操作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公开市场操作的资金定价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主体,不由央行主导和控制。第四,央行票据到期对冲压力。2007年一季度到期央行票据创下9360亿元的新高,全年有26733亿元央行票据到期。央票到期实质上是增加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要想锁定这些到期资金,就必须不断对冲到期票据,如需回笼更多资金以控制流动性,则必须扩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势必出现“滚雪球”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央行调控基础货币数量以及市场利率,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与一级交易商进行交易的,然后通过一级交易商将货币政策影响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社会。

一级交易商资格作为一种荣誉,是各金融机构竞相争取的一种资格,万众瞩目的殊荣每年终究花落谁家,各金融机构都拭目以待。与07年一样,08年的一级交易商成员也是52家金融机构,除了工、农、中、建“四大行”外,涵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有利于对全社会货币资金流量的全面动态监测,有利于证券、投资、基金等公司更好地贯彻央行货币传导的意图。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一级交易商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可参加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召开的一级交易商联席会议、人员培训和交流研讨等活动;可参与讨论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而这些权利对于信奉“信息就是金钱”的金融机构来说,其意义不言自明。

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品种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央行票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实行市场化发行与定向发行相结合。所谓央行定向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向特定的银行发售的央行票据,该银行必须认购,其利率比正常票据要低。因此,对谁发行定向票据,就意味着收谁的资金,意味着对谁的一种“惩罚”,这种手段更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07年,央行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年期央票5550亿元,既有效回收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

央行票据采用定期滚动拍卖方式发行,有助于形成均衡的利率水平,有利于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因此央行票据被看作是货币市场的“风向标”,引导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及相关债券市场形成相应期限的市场利率和收益率曲线。《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在07年一年间分别上行90、126和155个基点。央票发行利率适度上行,会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会根据市场情况,采用利率招标或价格招标方式,交错发行3月期、6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其中以1年期以内的短期品种为主。而回购交易一般在7天至6个月之间。

为加深对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品种的认识,下面将对08年2月14日实施的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分析。

从以上表格不难看出,2008年2月14日,央行再次猛踩资金回笼的“油门”,发行央行票据3期共计1950亿元,创下近一年以来央票单次发行的最高记录,加上正回购操作,实现单日回笼资金3300亿元。公开市场回笼力度在春节后的加强,除了巨量央行票据到期需对冲外,还彰显了央行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力回笼流动性的决心绝非一般。

本次央行票据天量发行,并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并不懂得发行央票和从紧货币政策的关系,更不会注意到三年期央票发行量的增加。08年2月14日,一次发行三年期央票多达900亿元。发行3年期央票和上调准备金率在深层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不相上下,3年期央票的发售规模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可抵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特别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愈加丰富化

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把国债作为公开市场的操作工具,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因债券市场不发达,不得不采用其它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美联储有专家认为,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工具最好不要用央行自己发行的债券,因为央行必须要考虑自身的对冲成本问题。

特别国债作为国债的一种,自然有其“特别“之意。我国于1997年就发行过2700亿元特别国债,当时是用于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07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议案,所购外汇(约2000亿美元)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1.55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会实现2000亿美元外汇的“妙招”运用。

07年8月29日,财政部向境内商业银行发行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元,期限10年,票面利率4.30%。财政部筹集人民币资金后,向人民银行购买等值外汇。同日,人民银行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用卖汇获得的6000亿元人民币向境内商业银行购买等值的特别国债。这次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运用的奥妙之处,“特别”之处,以下图形一目了然。

6000亿元特别国债的图形表示30

特别国债的发行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更加丰富化,公开市场操作空间更大,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好的解决流动性偏多问题。财政部相关人士解释说,通过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将有利于抑制货币流动性,缓解人民银行对冲压力,此外,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改善宏观调控。当流动性过剩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卖出国债回笼货币;当流动性不足时,人民银行则可买入国债释放货币,这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地进行协调配合创造了条件。

财政购买外汇发行的国债,并不意味着增加财政赤字,不是对预算赤字的融资,而是有等值的外汇资产相对应,财政购买的外汇资金侧重追求盈利性的目标,在本质上不同于普通国债。另外,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的外汇属于外汇投资,不纳入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为提高外汇经营收益水平,国务院参照有些国家比如挪威、新加坡、韩国的做法,决定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为其挖掘了第一桶资本金,也为超出合理规模的外汇储备寻找新的“生财之道”。

业内普遍认为,央行持有特别国债后,可能把其当作收紧流动性的货币回笼工具。从这一角度而言,发行特别国债与发行央票有异曲同工之效,特别国债可被看作央行票据的“替代品”。但央票是短期的,特别国债是长期的,在分担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重任方面,两者毕竟是不同的,但两者的搭配使用可实现功能上的互补。央行也在公告中称,中国人民银行买入特别国债后,增加了债券持有规模,有利于增强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将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特别国债等操作工具,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