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是大事搞不了,小事一窝炒。五湖四海,也就属武汉人爱凑热闹,喜欢扎堆。大马路上围成一圈的,看球时下傻劲吼的,摆地摊搞批发鸡零狗碎而又热火朝天的,十有八九,都是武汉爷们。甲A赛场上,好好一支武汉球队,七上八下,被盘成了甲B“苕货”,武汉球迷不去添油鼓劲,反而去爆炒女足,这不是凑热闹是什么?天下似乎就武汉人明白事理,还拉得下面子,五大三粗的大老爷门,扎起红头巾,擂起大鼓,脸涂得一塌糊涂,为我们的铿锵玫瑰玩命地喝彩,搁别的哪个地方的男人还能不汗颜啊。
商场上,搞批发是武汉人的拿手好戏。烟酒茶日用品,锅碗瓢盆外带服装,不大不小的汉正街上,武汉人却格外地做得心安理得、有声有色。精英意识淡薄、实业精神欠缺是武汉人的通病。
武汉人中,热衷做小生意的不少。在武汉的大街上去溜达一圈,你会发现卖报的、卖热干面的、卖水货西服的、卖水果盅的、卖针卖线的,见缝插针地散布在城市的边边角角,门类之齐全超出你的想象。
别的不说,在外地人心目里,一谈到武汉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这样一番景象:繁华拥挤、小商云集的汉正街头,一个乡下人打扮的男子肩扛溜光圆滑的扁担,朝上的一头吊着捆绑货物用的绳索,举目四望——这是武汉特有的职业,俗称“扁担”,专门为四方方来购小商品的贩子短途搬运。正如汉正街混乱无序一样,扁担这一行也曾一度充满了暴力和欺诈,后来经政府出面整顿,发照经营,才略为规范。
在生意场上,武汉商人喜欢单干,喜欢在社会丛林里单独猎食。他们合伙经营,也往往“同床异梦”,最终可能落个一拍两散。
坊间流传着一个关于“九头鸟”的逸事。“九头鸟”是鄂菜成功进京的典范,十余年时间,“九头鸟”连锁酒店就遍布京城。他们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为招徕口号,以湖北瓦罐鸡汤、洪湖莲藕排骨汤二汤开道,加上沔阳三蒸、武昌鱼、麻城板栗、黄州萝卜、大冶鸭汤等湖北菜,着实让北京人久旱的胃口滋润了一把。鼎盛之日,“九头鸟”经常是门庭若市,食客排队等候进餐。然而,正当“九头鸟”如日中天、想要鲲鹏展翅之际,“九头鸟”的老板和老板娘却上演了一场“将相失和”的闹剧。商标归了老板娘,誉冠京华的“九头鸟”招牌也一夜之间换成了“九头鹰”,口号也变成了“天上九头鹰,地下湖北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就这样被折腾得“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武汉商人的杂而俗、粗而直,往低了说是一种动物习性,往高了说,是骨头里的一股楚文化的浪漫气质。武汉商人的火爆也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武汉商人的粗俗也就是形象欠佳心肠不坏。
武汉商人从来不讲究个吃穿。好着装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个标准:阔气。前些年流行穿唐装,武汉人逢年过节就会搞件油光水滑的绸子唐装裹在身上,以为喜气富态,殊不知,怎么看都像旧社会做寿时的地主老财。天气冷的时候,武汉人则特别地爱穿劣质皮褛,觉得这样穿舒服、自然。
武汉商人吃东西讲究个“劲”,劲来了,就是三伏天也是死硬要吃油炸面食的。每年酷夏,不管地下上火,气温多高,武汉人都会战高温夺高产,排队去买油饼油条油面窝。油腻腻的大师傅汗流浃背地站在油锅前炸,神聊鬼侃的食客们则汗流浃背地站在油锅前等,谁也没觉得不合适。
说到小吃,热干面是武汉人的最爱。前几年,精明的武汉商人把这道汉味名吃又做成了方便面,在电台里做广告推广。只听得一个武汉男人在那里用武汉话抑扬顿挫有滋有味地念道:“热干面是武汉有名的小吃,现在××公司把它做成了方便面,香香甜甜的芝麻酱,还有好吃的萝卜干,赶快来尝一尝!”
武汉商人的娱乐少得可怜,可以简单概括为看看报打打牌。在武汉,发行量极大的通俗性刊物如《知音》、《今古传奇》早已冲出湖北走向全国了。凡有井水处皆有人读《知音》,也不算夸张。这两个打着市井风情幌子的刊物完全给武汉市民的阅读定了性。还有一张报纸《楚天都市报》,是大多武汉人上厕所需要读点什么东西时的必需品。这张报纸以全面报道武汉二镇及周边县市日常鸡毛蒜皮的事为己任。什么一妇女裸奔江汉路步行街被民警拘捕怀疑是一女疯子啦;什么汉正街一女老板雇佣杀手暗杀老公和情妇啦;什么武汉一男求爱不成从武汉长江大桥上跳江自杀民警奋勇扑救啦,武汉人看得津津有味。
武汉商人的另一大爱好是打牌。玩麻将的话就“打晃晃”——去掉东南西北风、红中白板和发财,赢者下桌,轮流上。“打晃晃”的麻将玩法讲究一个“快”字,摸牌吃牌打牌和牌,动作反应要快,像阵风,故名“晃晃”。武汉商人最擅长的也正是在来来往往、形势不清的时候乱中取胜。
武汉商人也许没有大局观整体感和预见性,但他们胜在有一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的敏锐。武汉商人个个是眼尖手快脑子活的实利主义者。这在他们爱玩的一种扑克牌游戏“斗地主”中也能体现出来。“斗地主”即两人配合斗一人。它不像桥牌有固定的搭档,谁是“地主”就斗谁,正如生意场上的规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4.商业重镇,缘何未形成“汉帮”
精明滑巧的武汉商人基本上个体单干,分散经营,不仅缺乏地域性、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即使同处一地,大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出现“窝里斗”。
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近代又有宁波帮、广东帮等独立的商业流派产生。湖北人虽然热衷于商业,汉口商业也很发达,但却没有“汉帮”。湖北黄(州)帮、咸宁帮也有一定的名气,武汉的本地商人没有形成闻名全国的“汉帮”,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明清以来,晋商以票号闻名全国,徽商以淮盐、典当称雄大江南北,宁波、广东帮经营有优势的是近代五金机电产品,以及有地域特色的海味、广洋杂货等。汉口主要是移民城市,商业主要被外地人把持。
清代汉口商业的“八大行”中,徽商在盐、当、米、木、棉花、药材六大行业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晋商、宁波、广东商帮等也先后占领汉口市场,本地势力很薄弱。德国人利希霍芬对湖北人有个评价:“湖北的居民主要是农、民,其商业委之于山西人和江西人,运输业让给了浙江人和湖南人。”湖北虽有黄冈、天门、黄陂、咸宁等地商人在汉口市场打拼,但没有形成地域性集团性优势。湖北商人也有向外拓展的精神,行商于四方,“无陂不成镇”,天门商人甚至侨居到海外,但没有形成类似“徽商”“晋商”之类的“汉商”流派。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湖北武汉商人经营商品的业务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徽商、晋商闻名,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在一些比较固定的行业形成较大规模的优势。如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到道光、咸丰时期,已成为在全国开设商号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雇员37000人的商业巨族。清道光年问,山西平遥县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专营存放款和金银汇兑业务的票号——日升昌,到咸丰年间,日升昌在全国各省城市设分庄多达75个。从日升昌起,山西平遥、祁县、太谷三大票号帮先后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全国70多个城市设立了400多个分号,甚至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俄国的莫斯科、南亚的新加坡都设有分号,吸纳了上至税收、军饷等公款,下至官吏、绅富的私款等全国大部分的财富,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务。
而诸如黄(州)帮、成宁帮都只在省内有名,不能在全国叫响。虽然有“无陂不成镇”的说法,但汉阳府黄陂人主要从事小手工业,小工匠多,黄陂商人没有形成独立的商帮。天门人闯到南洋搞一些什么三棒鼓、挑牙虫之类的营生。武昌府咸宁帮主要经营竹术、茶叶,但经营规模赶不上湖南帮。黄帮主要是由黄州府麻城县的商人经营湖北的棉花贸易。棉花贸易是湖北商人居支配地位的极少数贸易项目之一,但在全国没有达到行业垄断优势地位。
武汉商人总的来说还有经营方式的差异。晋商实行股份制、连锁制。连锁制如上面说的,总号设在山西,在全国开设分庄、分号,可形成商业网络。这种较为先进的商业经营方式,不仅扩大了晋商自身的经营规模,也增强了晋帮商人在同业中的竞争地位。武汉商人基本上是个体单干,分散经营,不仅缺乏地域性、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即使在同一个地方的武汉商人,也大都是老死不相往来,有时遇到利益纷争时甚至“窝里斗”。
同时还有宗法家族地域观念强弱的差异。一个地域之内的商人在外地有凝聚力,靠会馆、公所。汉口以山陕公所最大,宁波商人有浙宁公所,徽州人则建立了新安书院,徽商聚集的地方形成了新安街、新安市场。湖北武汉虽在外地也建有湖广会馆,如北京的湖广会馆,建筑虽宏大,但以联络官员和读书人为主,商人在其中的作用较少。徽州人宗法家族观念强,湖北帮比较散漫。有一首《汉口竹枝词》就道出了湖北人和徽州人的这种差异以及湖北人的散漫作风:“楚人做祭极平常,不及徽州礼貌庄。高坐灵旁宣诔祝,只如平日读文章。”
湖北武汉商人也没有一致的商业理念。徽商的懦商色彩很浓,“取利好义”,“以义取利”,“贾而好懦”,晋商讲诚信,山西人特别祟尚关公的诚信义气。汉口的山陕公所内有汉口最大的西关帝庙。广东、宁波商人勇于承担风险,热衷于投资产业。湖北武汉商人多半喜欢做些诸如“赚过手钱”之类的投机买卖,商界对其有“精明滑巧”的评价。
作为“商家必争之地”和“九头鸟”,外界对武汉市和武汉人有种种揣测。但在商业推广中,武汉又是华中地区“执牛耳”的商贸之都,谁都无法舍弃。
武汉交兵,胜算多大?一位在武汉经商的潮州人周老板说:武汉人蛮精明,我们竞争不过他们。但这里人流量大,货物吞吐量大,加上铺租也不是很贵,生意还是有得做。
说到武汉的商贸地位,有人搬出一句老话:“货到武汉活”。武汉已有45个大中型超市、仓储式商场,有4家商业上市公司;国际上有9种现代流通业态,武汉占8种。全球商业巨子纷纷杀人: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普尔斯马特、麦当劳、肯德基,英国百安居,泰国正大,日本SOGO…争占武汉一席之地。
武汉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商业之都。有人对武汉市场林林总总的商品做过统计:外来商品占80%以上,这80%的商品又以广东货、上海货和江浙一带小商品为大宗,呈三分天下之势。广东的商品在武汉非常受欢迎,因为它的样式和质量好,产品比较成熟,如小家电、化妆品、玻璃制品、灯饰、鞋类等。
武汉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区位上有很大区别,武汉周围500公里没有大城市,说明武汉市的辐射范围比较大,可以说占领了武汉市就等于占领了周围500公里的市场。当一个地方的产品被武汉市民接受以后,一般来讲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一个相对同定的消费群体。进入武汉是非常重要的,早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南地区的物资站都建在武汉,到如今,武汉市拥有很好的配送网络和销售网络,第三方物流已有良好的基础。
武汉商帮崛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