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
2638000000008

第8章 石油危机与战争(1)

18.石油对战争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战以前,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在一战即将发起的时候,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就命令海军以烧煤为主改为烧石油作动力,这样一来就一下改变了整个战争的面貌。随后,各参战国纷纷效仿,打了第一场机械化战争,这是石油改变战争的一个突出表现。到了二战期间,各种武器装备基本上都以石油作为动力,由于机械化战争正式地登上了战争舞台,真正地改变了历史上的战争形态。一战可以说打的是一次静止的战争,二战却打了一场运动的战争,而运动战争的基础就是机械化,而机械化主要依靠的燃料即石油。可以说,有了石油,才使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就是石油对战争的影响。

那么,石油对现代战争有哪些具体影响呢?

一、石油是机械化时代的动力之源

石油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石油是机械化的保证,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没有石油,飞机上不了天,舰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车无法行驶。因此,可以说,石油已成了武器装备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换句话说,离开了石油,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将无法发挥,甚至成为一堆废铁。

1942年,英军严密封锁北非德军的油料供应线,造成德军500余辆坦克因断油、不能机动而被歼。1944年至1945年,苏联红军和同盟国军对德国80多个炼油厂和石油供应线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使德军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大批飞机、坦克不能作战。这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石油有关的两个着名战例。

二、石油的使用扩大了战场空间

有了石油,并使石油成为动力之源,才使舰艇能在全球海洋上航行,才能实施快速机动夺取制海权,才使飞机实现了全球机动,使战场空间涉及的范围由陆地到了海上、空中和外层空间。近几场战争,美国的轰炸机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通过空中加油,奔袭万里之外的战场,然后不间断飞行返回美国本土。有了石油作动力,海军舰艇加快了航速,提高了续航能力,能在远离基地的海域作战,增大了战略袭击的突然性。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1.3万公里到南大西洋作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用石油等提炼的燃料可使火箭发射,将航天器送上太空,从而使战争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石油使战争由陆地或海上的平面战争,发展成陆、海、空和外层空间同时进行的立体战争。随着各种汽车、装甲车等机动车辆和飞机等运输工具的使用,军队的机动能力大为提高,步兵乘坐车辆,机动时速由平均5-6公里提高到30-40公里,紧急情况下可达100多公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师日最高机动速度达到160多公里。有了直升机和大型运输机后,在作战和应付突发事件时,可快速将兵力投送到关键地区,迅速改变局部战场的兵力对比。渡河和架桥器材、气垫船和自行火炮等武器装备可以超越江河和海滩等各种复杂地形,为打赢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石油的使用提高了军队作战的推进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依仗摩托化、机械化能力,编成突击集团,实施“闪电战”战略,占领了波兰等国家。石油的使用,能将作战平台送到更远的战场,将弹药投送到更远的地方,增大了武器的杀伤力。现代战场空间的攻击和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了,战略性作战战场空间的攻击纵深可达1万公里以上,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可能遭到战略袭击,战略防御也将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防御。

四、石油系统成为现代战争打击的重要目标

现代战争实践表明,战争已从过去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转变为侧重打击指挥系统和经济目标,重点是石油、电力等能源目标。美国1988年提出的“五环目标理论”认为现代战争要选准打击的重心,其中第一环目标是国家指挥控制中心,第二环就是关键性生产设施,包括直接支持作战的电力与石油系统。摧毁这些目标可使对方的作战能力成为无源之水,并使国家决策层因不堪忍受经济破坏而放弃抵抗。现代石油和电力生产设施数量大、分布广,企业内构成互相依赖的生产系统,“攻一点,毁一片”,现代的炼油厂目标大,很难防护。电力网等设施使用大量计算机进行控制,电流、电压稍有变化就会毁掉。石油和电力企业大量使用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增加了自然灾害、人为和战争破坏的易损性。

1980年的两伊战争中,石油及其设施成了打击破坏的重点目标。双方都将对方的油田、油管、炼油厂、石油装运站及其他石油设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就伊朗而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为伊朗提炼2/3原油的炼油厂被夷为平地;石油日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锐减到50万桶,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美元。伊拉克8个炼油中心一半遭受袭击;石油日产量由350万桶减到100万桶,出口全部陷于停顿,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元。

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的科索沃战争充分显示了打击能源目标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影响。海湾战争42天,伊拉克炼油设施的80%,电力设施的50%遭到炸毁。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为消除南联盟的战争潜力,对其油料生产、储存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了精确打击。仅4月13日一天,就轰炸了南联盟的7个油库。北约在78天的空袭中,摧毁了南联盟炼油能力的100%,库存油料的70%,发电能力的70%,还用石墨炸弹破坏了电网。南联盟赖以支持战争的经济潜力被摧毁殆尽,不得不承认失败。

19.石油与战争是怎样“如影随形”的?

综观如今的战争,有一样东西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石油。

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与石油有关。俄罗斯的两次车臣战争也与车臣位于石油运输通道的重要位置并利用石油收入开展独立活动有直接关系。非洲的安哥拉内战、刚果内战、尼日利亚的内战都是争夺石油而引起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国内的动荡也是石油引起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是和石油联系在一起。日本是一个石油进口国,二战前,它一直从美国进口石油,由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影响了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石油禁运,日本一看形势不妙,它就向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想获取石油资源。日本为了保障向东南亚地区扩张,它就想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所以偷袭了珍珠港。

阿以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石油毫无关系,但实际上每次的中东战争都与石油紧密相关。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是因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人的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而引发,其根源在于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否则须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正常运转。”所以为了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当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这样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立即切断了输油管道,同时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阿拉伯国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应中断给了英、法致命打击。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宣布对美石油禁运。可阿拉伯人这次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再次动用“石油武器”支援埃、叙等国。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国家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石油减产计划,逐月减产5%。随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美实行石油禁运。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三大措施导致油价飞涨,从而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80的两伊战争也与石油密切相关。1980年,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伊拉克和第五大产油国伊朗之间爆发长达8年的战争。伊拉克和伊朗本来就有尖锐的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价石油为两伊积累了庞大的石油财富,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称霸海湾的野心开始急剧膨胀,接着双双大量购买军火武器。此外,伊拉克还对与其接壤的伊朗胡齐斯坦省虎视眈眈,而该省的石油储量几乎占了伊朗石油储量的90%。战争期间,双方都竭力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轰炸产油基地。两个产油大国间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和供应紧张,欧佩克油价一度涨至34美元一桶,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就是因为科威特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伊拉克想吞并其石油资源。

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也有石油争夺的影子。美国之所以指挥北约军事集团,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实际上,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石油。因为,美国设想从高加索地区铺设一个石油管道,经过保加利亚、巴尔干地区,其中就有一段要经过南联盟的科索沃,如果南联盟在科索沃地区制造危机,就无法保证美国这条石油管道的安全。因此,美国就以人道主义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

阿富汗战争其实也是美国争夺中亚地区石油资源的一部分,美国对阿富汗进行打击,实际上他是想通过阿富汗作为跳板,进入中亚地区。阿富汗是不产石油,但阿富汗北部的邻国却石油资源丰富,这对美国控制中亚地区石油资源非常有利。

阿富汗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借口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扶植起了一个亲美政权,这样一来美国就控制了伊拉克石油。通过海湾战争,美国已在科威特扶植了亲美政权,这样一来美国就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石油。在中亚地区,美国也极力扩大它的影响,从中东到中亚的石油带,基本上掌握在了美国的手里。美国通过战争,使它的石油得到了保障。

纵观历史,战争和石油之间似乎被一根无形的线联系着,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石油将引发战争,这条“底线”就是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么石油为什么会与战争紧密相连呢?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石油,不受外国的控制,就不大可能因此发生战争。而当一个国家的石油受到其他国家的控制,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安全时,这个国家就有可能通过战争手段来消除其他国家对本国石油的控制,以缓解本国的石油危机。

那么,哪些国家容易因为石油而爆发战争呢?从理论上说,是那些石油依赖进口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因为面临的各种不确定的威胁比较多,风险也比较大,所以有人就说,石油是如今世界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资源。

可以说,如何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是各国都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通过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保障石油安全,是许多石油进口大国的重要手段。靠进口石油生存的国家,对运送石油的航道都非常的重视。比如日本,是100%靠石油进口生存的国家,日本在冷战结束后,极力地扩大他的军事影响,他提出要保护1000海里的海上航线,其目的就是要保护他的海上石油通道。

另外,美国也以反恐为借口,正在将他的势力向马六甲海峡进行渗透。而印度已经在马六甲海峡北部的一个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三军联合司令部,建立这个司令部的意图就是要控制马六甲海峡。

有人说,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软黄金;还有人说,石油是大地之血,胜利之血;看来,石油既是战争的血脉也是和平的血脉。

20.美国攻打伊拉克果真是为了反恐吗?

尽管美国发动的“倒萨”战争是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为理由,但在世人的眼前,昔日伊拉克和科威特油井燃烧的滚滚黑烟却仍挥之不去,其实,在“倒萨”战争的“反恐”帷幕背后,是浓重的石油“底色”。

海湾战争已经过去十年,但老布什的一句话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对中东的关注,也不难看出海湾战争的真正动因。2004年9月18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有文章分析,布什“倒萨”的真正战略目的是,“试图通过扶植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新政府,来控制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蕴藏区”,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大石油公司甚至决策者个人的石油利益。

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00年其日均石油消费量达195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5.6%。石油需求的增加和国内产量的减少导致美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1973年到2000年,美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例从35%提高到52%。因此,美国一直对世界石油的可持续正常供应感到忧虑。据世界能源机构公布的材料,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即使由于联合国的制裁,其石油日产量也相当可观,因此,如果能通过改变伊拉克的政权现状来控制其石油,将大大改变美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形势。

从公司层面来说,美国的石油公司早已瞄准了伊拉克的大量石油资源,但由于美伊关系的恶化以及国际社会对伊的经济制裁,美国公司一直无缘进入伊拉克市场。然而,俄罗斯、法国、印度、意大利等国的石油公司却先后与伊拉克签署了多项石油开采协议,一旦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俄法等国的石油公司马上就可以进军伊拉克油田,获取可观的利润。美国石油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而,推翻萨达姆政权并使伊拉克与俄法等国公司签署的石油开采协议失效非常符合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可以说石油公司是美国政府“倒萨”行动的最活跃的院外集团,它们深知,一旦美国推翻了萨达姆的统治并在伊拉克扶植起亲美政权,它们就可以长驱直入伊拉克市场,获取重要财源,重整世界石油市场。在美国石油公司的暗中操作下,由美国支持的伊拉克反对派联合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领导人表示要审查与其他国家已经签署的协议,并希望成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联合企业,开发伊拉克十多年来因制裁而荒弃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