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脉经
264600000001

第1章 (1)

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脉结者主,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

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

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

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

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坚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浅深,但当知如何受邪。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壳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脉也。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阳,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则强,阳附阴则癫。

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依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伤悲,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