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
2646200000002

第2章 做人要有好心态(2)

于是,国王的使者就把他此次使命的意图告诉了犁地人。

犁地人不禁大笑起来,又说道:“我曾因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无腿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必为自己的一时贫穷而担忧,生活是无止境的,贫富是现实的存在,当你比上不足时,也许还有许多人比你更贫穷!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伤。用一颗豁达的心,坦然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富不骄、穷不馁,用歌声装点自己的每一天。

生活中,常见有的人也许并不特别富足,但他却快快乐乐,成天曲不离口;望着自己拥有的一切,脸上常常现出满足的笑意。而又有另外一些人,即使已经生活在幸福中,却还是感觉不满足;望着已拥有的一切,老是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又马不停蹄去获取。人的差别为什么这样大呢?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我”存在两面性,一面是主体的“我”,即自身的我;另一面是客体的“我”,即社会的我。主体的“我”,是自身意识控制的“我”,即“我”要按自身的意愿去行动;客体的“我”是社会规范的“我”,即社会要求我如何如何。可见,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是一对统一体。当二者相矛盾时,就会带来心理压力;当二者和谐时,心理发展则很顺利。

然而,现实中主、客体的“我”不相一致的时候居多,人们总是有不少欲望和意念是社会不能给予满足和实现的。这就需要调节和控制。一般说来,人是在自我状态中活着的。人如果控制了自我状态,就能够为所欲为,走向成功。人如果被自我状态所控制,就会失去目标,变得压抑无助,走向失败。

而自我满足,就是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他虽表现得近乎懦弱无能、无欲所求,实际上,他是以一种乐观的、包容的心去迎接现实,使自己能够轻松地去迎接面临的挑战。

对现实和已拥有的不满足,这无异于给你本来已经很沉重的生活再添一重负。如果没有知足常乐的态度,当周围的某人最近又发了一笔大财时,你就会向往,并决心超过他;当某位同事有了什么样的房子时,你也想要比他更高级的别墅;当邻居的妻子有了金项链时,你就觉得你的老婆也应该有,而且最好是钻石的……而当所有的这些不能得到满足时,你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或者为了得到它们而忘记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最后不是生活变得愈加沉重,愈加没有情趣,愈加感到压抑;就是因为用非法手段去拥有它们,导致法律制裁。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控制自己的物欲,宽容地面对现实,做个充满欢乐和满足的人呢?

生活中充满诱惑,它无所不在,而且常常令人难以抗拒。然而,欲望是无境的,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足,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即使我们真地拥有了整个世界,也是一日吃三餐,一晚睡一张床。正如喜剧演员赵本山在小品里所说的:“拥有房屋千万间,都是临时住所;那两尺见方的小匣子才是永久的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何苦再去拼命追求那些多余的东西呢?何苦再用这些欲望抹杀我们的快乐本性和幸福生活呢?

拥有一颗平常心

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拥有一颗平常心非常重要。当处于顺境时,保持忧患意识,勿失踏实诚恳、勤劳节俭的作风;处于困境时,仍要神闲气定,保持清醒、超脱的头脑,采取措施,力争去超越和突破。懂得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患得患失、永远放弃不下的呢?

所谓平常心,就是既能不甘人后、积极进取,又能虚怀若谷、大度包容,面对各种世事万物泰然处之的那份心态。平常心告诉我们:不要傲慢,也不要丧气;不要骄奢淫逸,也不要自轻自贱;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亿万人类的普通一员而已。

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有的人因赚钱而累积许多财富,从而迷失了自我,要么自以为本领高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要么私生活奢侈糜烂,灯红酒绿、夜不归家。

同样,有的人在创业过程中,因遇到困境而挣扎,甚至导致破产,从而也迷失了自我,要么束手无策、惶惶不可终日;要么不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是怨天尤人、借故逃避。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没有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与败。实际上,对于人生事业的开炻,我们完全应该以平常心应对。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仍应保持忧患意识,勿失踏实诚恳、勤劳节俭的精神,以更强大的力量造福社会;当我们处于困境时,仍要心神安定,保持清醒、超脱的头脑,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针对根源采取适当的因应措施,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地去超越与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颗平常心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平常心,就会对生活心平气和,对工作心平气和,谁也挑唆不出心中的那些浮躁、傲慢和不可一世的东西来。

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不当国王当农夫,回到了蒙特维尔农庄当他的种植园主,重温“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生活”。嗣后,即在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后,华盛顿又主动辞去总统职务,不搞终身制,可以说,华盛顿的任职与辞职,都是为国为民,不存在为个人索取什么利益,充分体现了一个伟人的坦荡心怀和崇高品格。1782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不久,一些阶层和集团都主张华盛顿效仿英国政体——一君主制,“登基”做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王”。华盛顿统率的军队也表示支持。对此,华盛顿表示愤怒和坚决反对。他挥笔疾书:“让我恳求你们,如果你们对你们的国家还有一丝尊敬之情,如果你们还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或者你们还尊重我的话,那么就从你们的头脑中彻底清除这种念头。我认为这个念头包藏着可能降临我国的巨大灾难。”1783年12月23日,华盛顿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还大陆军总司令委任状,返回到蒙特维尔农庄与家人团聚,恢复了一个平民的身份。美国独立后,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和奴隶主联合专政。当时,软弱的联邦政府毫无实权,国库空虚,负债累累,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大发横财。作为革命原动力的广大人民群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美国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786年秋,在独立战争发源地的马萨诸塞州爆发了一场谢斯农民起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果实正濒临混乱和毁灭的边缘。为此,华盛顿决定再度出山。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定宪法会议。1789年2月,华盛顿又以他的特殊地位、荣誉和声望,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根据参议院一些人的提议,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和谢意,除了“总统”这一称号外,还应再添上一个尊号,譬如“民选的君主陛下”、“民选陛下”、“最仁慈的殿下”、“合众国权利的保卫者”等等。华盛顿却坚持不赞成用“尊号”,并对提议的人表示厌恶,认为无论添什么“尊号”,对国家、对他自己都有负面影响。

华盛顿还是任期终身制的反对者。他并不想长久地担任总统职务,第一个总统任期还未结束就离职了,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了田园生活。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农田实验、环境布置等等。

权力、地位、财富,很少有人能抵抗住它们的诱惑,而华盛顿却不为所动,放弃了自己称帝的机会,拒绝了许多手下向其献媚的称号,也不沉迷于权力。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常心态,他才会得到美国人深深的怀念和长久的尊敬。

一般来说,保持平常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给人诚信的印象

诚信是一条最安全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利禄、得失之心较重,就喜欢处处显得自己比别人强。然而,每个人的禀赋不同,虽然极尽各种掩饰之法,也无法隐瞒自我本色。虚饰的外壳很快就会脱落,甚至会因此而信誉扫地。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要为了张扬自我,而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替自己的言行做各种粉饰。

2.时时反省自己、了解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能把自己看得很清楚,把自己的内心从身体中分隔出来,再从外界仔细地审视。这样我们就会很少犯错误,因为我们可以非常自然而不受任何约束,也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能做多少事情,以及自己的特长是什么,缺点在哪里。

3.减少烦恼,多些快乐

平常心是我们在枪林弹雨的事业竞争中维持生存的重要法宝。如果能做到有苦恼时也不苦恼,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4.减少忧虑

人不但会为芝麻大点儿的事自寻苦恼,也会为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操心。我们会为几乎不可能得的病、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变故、几千件交易中才可能发生一次的问题,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事情忧虑。忧虑引发的疾病要比生理上的疾病还多。据说医院里一半以上病人的毛病都是忧虑引起的,或者因忧虑而加重了病情。事情过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过去所忧虑的事儿真是小题大作、荒谬可笑。我们如果要心平气和,就不该为琐碎小事而杞人忧天了。

5.促进健康

平常心是一个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许多老寿星之所以长寿,并非都懂养生之道,只是他们多数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和操守而已。大哲学家罗素活了98岁,一生几乎没生过什么大病。有人问他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吃喝随心所欲,醒不了时就睡觉。这是一种极其豁达、平和的心态。

6.主管可以更好地带领部下

主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同时让部下知道,并请大家弥补自己的缺失。主管者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每位部下也并非全知全能一样。拥有许多缺点的主管,如果仅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一定会遭到失败。让部下了解自己的缺点,并请他们弥补自己,才算尽了主管的职责。

不要钻牛角尖

做人要灵活变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不知变通,就是“死心眼”、“钻牛角尖”。明明某一件事行不通,却要犟起牛筋,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处处碰壁,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学会变通,就要仔细研究客观条件,分析利弊得失,能干则干,不能干则不干。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人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主动地“改造自然”一样,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一个人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不至于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心血付之东流的结局。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人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无法指挥,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

在这里,起义军因懂得灵活变通,不以死守城市为作战方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主动放弃城市、灵活机动的方针,终于转败为胜。

同样的一件事,开始时因缺乏变通的方法,虽经努力,却于事无补;后来因势利导,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反而大收其效。这就是变通与不变通的两种结果。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政治理想,于54岁时离开家乡,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先后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叶、楚等国家,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他回到了鲁国,仍然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忽视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外部环境,而他的“仁义礼智信”等主张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各国王及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方法,而孔子的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孔子的不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一味钻牛角尖的人,就会发现这类人总是自以为是,简直到了自负的地步。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作为是非常正确的,既然正确,那别人的都是错误,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在论述自己的理论学说之时,也不忘记指责他人理论的错误或不足。他们一厢情愿,忽视周围的客观现实,认为自己正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他那一套单凭主观愿望而产生的想法,必然是要四处碰壁的,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困死在象牙塔里一样,顽固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对于好钻牛角尖的人,不妨采取下列方法进行自我矫正。

1.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你陷入思想的误区,越走越黑难以解脱时,首先应对你的选择反思:这条路线对吗?这种做事方法正确吗?为什么会越走越难?然而再给自己设计另外的方法,另外的路线,看看是不是越走越明亮呢?换个角度想一下,或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请教聪明人

遇到阻力时,也不要赌气蛮干不去。不妨找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来,与他交谈一番。这种人就像你的镇静剂,会使你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上,少逗留片刻。刘邦身边的萧何、张良就是这样的人,项羽身边的范增也是这样的人。

善于自我反省

我们在遇到矛盾或冲突时,容易委过于人,认为是别人在与自己过不去,却忽视了自身的原因。总之,缺少自我反省的精神。事实上,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所谓反省,就是反过身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哪些错误,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