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你一生的好习惯
2646400000011

第11章 高效率源自好习惯(3)

正直的力量强大而持久,它能使人胸怀坦荡,使人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正直的人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他一生坚持自己的正义事业,即使是在被判死刑时,他对他的敌人还是这样说:“去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既谈不上安全稳妥,也谈不上谨慎明智。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上帝会帮助我,我不能做其他的选择。”

朝鲜谚语中也说:“正直是人一生之宝。”伟大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经对美国建筑学院的师生们发表讲话,他说:“这种名誉指的是什么呢?比如,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板树。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弗兰克·劳埃特·赖特本人就是如此,他一生奉行此项原则,不愧为一个忠实于自己做人标准的人。

我国明朝时的左英纶,为人正直,居官有节。他历任知县、知府,几次调迁,百姓均用万民伞相送。他一生为官,能得善终,全身而退。左英纶明白,这全凭自己摸索出来的“五硬”心得。晚年时,他把这“五硬”心得写进了《示儿》一文,用以叮嘱子女:“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人史局须手硬,拒贿赂赃钱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

这“五硬”心得,用现代白话文来说,就是:大丈夫在权贵门前不腿软,任谏官要敢于直言,做史官要秉笔直书,拒受贿赂赃款要坚决不心软,当别人向自己进谗言时不要轻信。概而言之,也就是为人须正直。

这“五硬”看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少官员上任之初并不贪,有人来行贿送礼,也能表示拒收。可是由于自己“心太软”,架不住人家花言巧语,于是半推半就受了不义之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为人不够正直而心存贪欲。有了正直,这“五硬”自然撑得起来。

正直,可以为我们挑起事业的大梁。

有了正直,支持、信任、友谊、爱情、钦佩和尊重等等,都会随之而来。有了正直,成功就不会太远,名利也会不追而自来。人们似乎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其理不为物化所论,其事却为世事所明。

我们提倡做人要圆,也是指在为人讲究诚信、正直的范围内。至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不妨参考一下富兰克林的说法:“说服人的唯一妙方,是先投其所好,然后再改变他的想法,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公正的原则。”我们投其所好,那是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而非偏离诚信、正直,不讲原则。同样,做人要圆,其目的是为了工作更加顺利,事业更加壮大,人生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最终与自己追求人生事业成功的初衷相反。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真正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

宽容是对自己的善待

宽容是对别人失误的容忍,对别人伤害的忘却。宽容是一种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不宽容实际上是一种不明智。那些不宽容者忽略了人类最起码的常识:他人不只是你的地狱,也是你的镜子。

古语有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有容乃人”,在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大度确实是生活当中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品格。

厚以载物,指的是物体的深度,唯其深故能广载多容;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窬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往往把宽容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能像海一样容纳许多东西——不光有好的,还有不好的。

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首先要有宽以待人的处世习惯。反之,一个总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一个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肯定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西方有句谚语:“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能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会使人与你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个人若能宽以待人,在生活中养成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做事习惯,这样的人,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即此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言行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自己对某类行为或言论的反应、感觉如何,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如此,便会自觉地宽以待人了。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古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有修养的人,待人很宽厚,而要求自己则十分严格和全面。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礼待人,遵守信约,多为他人着想,遇到危险时勇敢无畏,挺身而出,发生摩擦冲突时“礼让三分”,宽容让人。

诚然,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凡事想开些,宽容大度才是。

不要以为这是陈词滥调。这句话似乎老生常谈、极为平凡。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经过无数人传诵的名言谚语,的确聚集了许多做人的智慧。

有宽容之心者,能够对世事宽容,自然也就能对人宽容。

宽容待人,是成功者的风度,这种风度是装不出来的,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在的修养,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水到渠成的表露。放开胸襟,做到宽容待人,你才会得到成功之冠上的宝石。

古时候有个宰相,一天,他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理发师给他理好发后,就给他修面。才修了一半,理发师忽然停下手中的剃刀,看着宰相的脖子。宰相心中纳闷,就问道:“你不修面,却在看我的脖子,这是为何?”

理发师听了宰相的问话,说:”哦听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吗?”

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是呀,宰相气量大,对各种小事,都能容忍,从来不计较。否则怎么做宰相呢?”

理发师听了,慌忙跪在地上,口中连连说:这人该死,小人该死。”

宰相忙问:“什么事?”

理发师说:“小人该死。在为大人修面的时候,小人不小心,将大人左面的眉毛剃掉了,千万请大人恕罪。”

宰相一听,十分气愤。他想,剃去了一道眉毛,如何去见皇上,又如何会客呢?正想发怒,但又一想,自己刚才讲过,宰相的气量最大,对那些小事,从来不计较,现在为了一道眉毛,又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里,宰相只好说道:“去拿一支笔来,将剃去的眉毛给我画上。”

理发师就按宰相的吩咐,给宰相画上了一道眉毛。

宰相走了,理发师望着他的背影,喃喃自语:“宰相大人呀,幸亏你肚量大,如果你不原谅我的话,当时我就会用刀割断你的喉咙!与您相比,我真是一个小人啊!”

宰相那一份无奈情形下的勉强容忍,竟然救了自己一命。可见宽容的力量有多大!

宽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品德高尚,正直公正,以宽厚之心待人的人,更能得到下属的信任和爱戴,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种感染力,一种最可敬的威信。

宽容的人生是智慧的人生。海洋因为它极谦逊地接纳了所有的江河,所以才有了天下最壮观的辽阔与豪迈!成功人士大都懂得宽容之道,即便是与对手争锋之时。他们知道,对敌人宽容,那不是无奈,那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有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我们现在难道不就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之时,政敌也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说。

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将敌人变成朋友。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如果对待自己的对手不是这般宽容,而是仇恨报复,与对手拼个你死我活,其结果只会耗尽双方的力量和心智,两败俱伤。

泰戈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大臣年轻时把画家的父亲给活活气死了。

这孩子在画家作品前面漉连忘返,选中了其中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他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达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渐渐地,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的神像日渐相异。

这使他苦恼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地酷似。

他惊恐地把画像撕碎,高喊着:‘哦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仇恨、报复如毒蛇,如双刃剑,它既能伤人,也能伤已。那些狭窄心肠的人,更容易被它们所伤害。

宽容是对别人失误的容忍,对别人伤害的忘却。宽容是一种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不宽容实际上是一种不明智,一种首先是对自己不宽容的不明智,那些不宽容者忽略了人类最起码的常识:他人不仅足你的地狱,也还是你的镜子。你冲镜子里面的人冷嘲热讽,满脸愤怒,镜子里面的人也会以同样方式回敬你。宽容者得到宽容,不宽容行得到的是仇恨、狭隘与不快。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在宽容面前,争吵和计较大可不必,即使你拥抱着真理,也不妨多一点宽容。有朝一日,说不定你也会犯不可挽回的错误。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

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就会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下。多个朋友多条路,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轻松空间,多了一些自由选择。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宽容是力量和自信的标志,是事业的得力助手,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良好心态。对人宽容,你将赢得他人,成就美好的事业。

对付强大对手要斗智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强大的对手,这时候,你准备如何对付他们呢?是针尖对麦芒以硬碰硬,还是斗智不斗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我想后一种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其实,人生有时候就像砍柴,当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与其费尽周折把它们都掰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装回去,还不如找根绳子把它们捆起来背回去,简单而又轻而易举。

楚庄公率部队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力弱小,如果与楚国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坐以待毙更不可取,必然导致国破家亡。聪明的郑国国君采取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对策:他袒胸露臂赤手空拳领着子民们在路上欢迎楚庄王。楚庄王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好说:“郑国国君,一定会礼贤下士,老百姓们会拥护他,会为他拼死效命。”于是便撤军回去。

这便是《左传》里记载的“肉袒相迎”的故事。在那个时代,两军交战是非常讲求礼节的,尽管是春秋无义战,但人们都极为崇尚礼与道德,如果楚军继续和郑人打仗,即使他们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仗打赢了,也会是在众人面前失礼的,所以郑军以其道义战胜了楚军。

炼铁冶钢,须用柔火才能将钢烧熔。立身处世,也最忌用强。倘若对方跟你以强对强,必然出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两败俱伤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柔克刚的高手,恐怕更要败个稀里糊涂。

孟获是三国时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众起兵反叛,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时,便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

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仗着人多势众,只顾向前猛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此次必死无疑,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立即让人给他松了绑绳,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

诸葛亮也不气恼,放他回去,二人相约再战。

孟获跑回去之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活捉。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也是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获回去之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属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孟获的硬石头碰到了诸葛亮的软棉花,有劲没处使,除了臣服别无选择。

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时之气,反而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忾,竟起效仿,那么他不但会对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他顾而使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天下。

学会用软绳子去捆硬柴火,才能在人生中春风得意,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在行动中,有时候,反其道行之没准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容人之过是一种气概

在上位的人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遗过于下面的人;如果在下位的人,不顾礼义,却逞强发怒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只要有一方不知制怒,而轻易发作的话,后果都是贻害更多的人。这就需要“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