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任何高尚的人,都是谦虚的人,他们往往视虚荣如粪土,总是一味地、扎扎实实地不断进取。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忽见她的小女儿正拿着英国皇家协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玩。女友不禁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这样一枚极高荣誉的奖章,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正体现出像契诃夫说的:“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谦虚近于伟大。19世纪60年代,法朗士等一批法国文学青年,决定创办一个文学刊物,他们写信给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请求他写一封回信作为该刊的序言。雨果几天后回了信,青年们打开一看,里面写着:“年轻人:我是过去,你们是未来。我是一片树叶,你们是森林。我是一支蜡烛,你们是万道霞光。我只是一头牛,你们是朝拜耶稣的三博士。我只是一道小溪,你们是汪洋大海……”等等。看了回信,他们简直不能相信这是雨果写的。后经雨果的女友朱丽叶特证实确是出自雨果之手,然而,他们担心此信会影响雨果的名誉没敢发表。其实,这封信恰恰是雨果谦虚品质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无损诗人的名誉,却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家伟大和高尚的品质。正如高尔基所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
得理也可让人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的出现往往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朋友,仇人变伙伴。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是知情明礼的智慧者,它于人于己都有益处。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让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人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让人,谁知他日你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
“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廷玉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屋子,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廷玉,要求他出面干预,张廷玉却作诗一首: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看见这封家书,立即命人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由此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的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在工作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其实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消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称雄。你若是有理,却表现得谦下,往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备写给儿子刘禅的遗诏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告诫刘禅,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好事小就不做。想必刘备是勘破这茫茫人世,深知“大善无力举,小事不屑为;大恶知忌避,小害不在意”的常情,才语重心长地立此遗诏的。
时间流逝了1700多年,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警语,对今人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善恶之别,界限分明,善虽小仍是善,恶虽小总是恶。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小可以变大,眼前的恶小虽不足挂齿,但从量变到质变,待将来闹大时却贻患无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从前有一个劣迹斑斑的农妇死了,阎王命令鬼把她抓去扔到油锅里面。守护她的小鬼心善,欲救出该妇人。小鬼努力地想出了妇人生前做过的一件善行,于是向阎王报告:“她曾在菜园里拔过一棵葱,施舍给一个女乞丐。”阎王听了,大发慈悲,说:“那你就拿那棵葱,到油锅边去给她,让她抓住,拉她出油锅;如果葱断了,那女人就只好永远留在油锅里。”小鬼跑到农妇那里,把一棵葱递给她:“你抓牢了,待我拉你上来。”小鬼开始小心地拉她。可是在油锅里的人看见小鬼在拉妇人,就都来抓住她,想搭借妇人一块儿上来。这个妇人很凶恶地用脚踢他们,并骂道:“滚开!人家拉的是我,不是你们,那是我的葱,不是你们的。”她刚说完这句话,葱就断了。她又坠入了油锅。
古人说:“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的堕落,往往是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开始。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哪怕那善行只是施舍了一根又细又小的葱,或是关怀民瘼之“一枝一叶”,爱就会如太阳一样照在你身上,引导你走向真理之路。在生活里有许多人只施舍了一棵葱,而人的某种高度的事业就是从“善小”开始的。
将姿态放低一点儿
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人,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时时幻想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殊不知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从而失掉了在别人心目中的威信。
谁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知不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在交际中丢失自然可亲的个性,而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对方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对方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这对构建良好的人际网络是十分不利的。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可以说是经验的总结。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形成羡慕嫉妒的情绪。
在人际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谦让而韶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人世代奉行的为人处世之哲学。一个不论是做人还是处事,不要走极端,要留有余地。这其中就暗含着一个道理,为人要讲究谦和,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由此,还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