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 高标做事
2647500000004

第4章 人生贵在低调做人(2)

低下头来,上边的天空会更广阔,人生的道路会更宽畅。

居功不骄,进退有度

一个人的名气大了,不沽名则其名愈溢;一个人的功劳大了,不矜功则其功愈显。俗话说,“夹着尾巴好做人”,对普通人如是,对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也莫不如是。

中国历史上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和中国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谋将帅才,他也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至交,且战功赫赫,甚至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完全可以“享清福”了。朱元璋也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分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有关部门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石碑,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好学不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理论。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有据,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

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时,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本来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平生却无声色酒财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与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其无私欲,持大节类如此。”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个人良好的修养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功成名就后如何安身立命。这不能不说是高人自有高招。历史上几乎无一例外,每个皇权的确立,无不倚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功臣往往成为权臣。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鲜见。所以,历代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后,视功臣为最大威胁,千方百计收回其权力。“杯酒释兵权”已算是非常“客气”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成为皇权统治下残酷的事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事实上,朱元璋登基后,从1380-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共达三万多人;1393年,有赫赫战功的将领蓝玉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士均被杀,先后牵连被杀的竟有几万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杀者更多达8万之众。

应该说,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实质上是强化其统治的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朱元璋的个人品格有关。从小与朱元璋在一起的徐达当然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与这样的皇帝在一起,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自己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夹起“尾巴”,低调做人,这既是徐达个人良好品行的体现,更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把个性发挥到才能中

谁都认为个性很重要,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不管他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艺术家或者军事家。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暴,画家凡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的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以致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对此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也就是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而不是体现在他们高人一等的傲气上。“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上的缘故”,这是大科学家牛顿说的话。其他名人的心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换了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常人,他们的那些特殊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个性,那么喜欢张扬个性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年轻人所张扬的个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年轻人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年轻气盛的自我表现欲,是一种希望别人崇拜自己的行为。年轻人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所以,年轻人喜欢张扬的个性与那些“天才”或伟大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张扬是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年轻人非常喜欢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人,我们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警察就会来于涉你,会罚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横冲直撞,还有可能出车祸。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

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张扬的这种个性是对别人人性的压抑和欺负,那么你最好的选择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我们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时,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巴顿将军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围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能打仗,否则他也会因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会的排斥。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社会需要的是被公众所接受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这种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出一种相容性,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你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性的才能中,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是一种成熟、明智的选择。也只有这样,你才有张扬自己个性的必要。

把名利看淡一些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名还常常与利相连,有了名,就可能享受更大的权利;有了名,通常万事亨通。总之,名以及与之相连的利这东西的确十分诱人,多少人立足于社会、搏击于人生的动力正来自于此。也许受着中国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功名利禄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成为他们人生的目的。

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官场还是生意场,或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名利双收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为名利所困扰、因过分追求而落败的悲剧。既然现实生活如此之严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名利看淡一些,为什么不能视名利如过眼烟云呢?懂得糊涂哲学的人会知道,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全是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孟子曾经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意思是讲如果一个人心中的欲望是很有限的,那么对于他来说,外界获得的东西是多是少都与自己无关,少了不足以产生内心的不平衡,而多了也不会助长他的欲望。而若一个人充满着无尽的欲望,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有舒心的时候。在名利的驱动下,很多人一心想着往上爬、挣大钱,而名利增长了以后,欲望再一次提升,如此循环下去,永远追求着名利,直至生命的尽头仍然得不到满足。孟子在这里对清心寡欲的好处和欲壑难慎的弊端可真是论述得十分精当透辟。许多人知道北京故宫有个养心殿,养心为何?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易疲劳的是心,如果心灵得不到解脱,终日诚惶诚恐,终会有心衰力竭的时候;如果能淡化世间的功过得失,时常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而不会被外物役使而中断了自己的前程。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离于人,众必诽之。在现实生活中,每每见到一些名人受到人群的围观骚扰,连散步、购物之类的基本行动自由都难以保证;至于因名声引来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麻烦事乃至灾祸,在报刊上也时有所见。

“我的上帝,我此后的生活又将怎样呢?”

这是当时年仅31岁的李政道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奖时发出的一声感叹。他当时的心情并不会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全是被欢欣与高兴所充斥,而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自己获奖之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众多的事实表明,获奖尤其是获诺贝尔奖——举世瞩目的大奖,能使获奖的科学家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人皆知的名人,而这对于他们日后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各项人生抉择,都将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负面上至少有这么几项:使获奖者与自己以往亲密的同事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造成了一定的距离;少数获奖后的科学家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领域与政治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贤明的角色;因为公众将他们视为权威,他们也不时遭受到名人所遭受的骚扰,对他们继续潜心于科学研究带来不利影响。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回忆说:“我得奖的那一年真糟糕,得奖当然是好极了,但一年内我什么工作也没做”。

鲁迅先生曾有一句警世之言:“毁或无妨,举例可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或者说不能淡泊名利,那么已有的名利其反面效应也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被捧杀,造成了他的事业与人生的昙花一现。

因此,我们要把名利看淡一些,当名利场中的过客。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如果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益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然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彼此关系的友好,又是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也不能把名利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满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我们绝不能做“半桶之水”。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功成名就能有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则表明他有一种广阔的心境,自然能自得其乐。

《菜根谭》中说:“世人只知道拥有名声地位是令人快乐的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地位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世人知道挨饿受冻是令人忧虑的事情,却不知道不愁吃不愁穿但精神上有某种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这就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去承受大起大落,也用不着去承受大富大贵。只可惜世人都不珍惜自己拥有的平凡生活,为名利终日忙碌、四处奔波,等真正明白什么是幸福时,已为时晚矣。世人不辞辛苦地为了更高的职务、更多的利益绞尽脑汁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妙方,殊不知这就在不知不觉中玷污了自己纯洁的心灵,即使是捞到了丁点名利上的好处,却已不受人喜爱,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尽管《菜根谭》中的观点有些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但其中也着实包含着一些为人处世的真知灼见。

给别人一个面子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你给别人一个面子就相当于承认别人比自己尊贵,比自己占分量,比自己有面子,他领了情,日后也一定会对你做出相应的回报。可以说,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规则。

反过来,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你以为他会接受你的意见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建议、主张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自尊、自信和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与你一争高下,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

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为什么不肯把自己的面子扯下恭恭敬敬地奉送给对方呢?

古代有位大侠名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