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造就一生
2647700000004

第4章 职场中的口才(1)

特殊场合的说话规则

随着社交圈的扩大,人们常常要出入于各种场合应对进退。所以在各种场合中,无可避免地要说话,说话内容与环境气氛如果不协调,不仅会使大家扫兴,还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例如在葬礼仪式中,开玩笑的话便显得极不尊重往生者;在婚宴上大谈新郎或新娘的罗曼史则会杀风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不同场合的说话忌讳,虽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很多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话规则。

一、婚礼

婚礼谈话中较忌讳使用“断”、“散”、“离”等字音。另外,宾客致辞时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传,毕竟婚礼上的谈论重点不是你。

朋友与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时,虽然可以态度较轻松活泼,但不能过分随便,否则会遭人嫌恶。开玩笑时,口气宜适度俏皮,避免失礼。

二、丧礼

由于那是个伤心悲痛的场合,说话者的表情及说话内容要非常慎重。这种场合下,说话不宜太多,也严禁幽默、风趣的对谈。谈话的内容应集中表现对故人的哀悼与怀念之情,并称赞其优点。也不要忘记用简短、真诚的话来安慰、鼓励亡者的家属。

三、其他聚会

参加同学聚会时,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鸣。

新春聚会时,最好不要以演讲或训诫的口气来谈论未来计划,应以自然的态度谈天;另外,最好不要谈太多有关工作的话题。

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时,要尽量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生活中的小插曲,谈到寿星时,应该多多称赞。参加长辈生日聚会时,说话不要强调年纪,少论及生死问题,以免使老人家心生伤感。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可选择印象较深刻的话题来说,并谦虚地向老师及其他家长表达谢意。要提及孩子的近况,谈谈学生受到老师照顾颇多,并婉转表达家长对老师的期望。

聪明应对唱反调者

有一则对话:

“这部电影糟透了,白白花了两个钟头,看来一点意义也没有。”

“看电影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一部片子也不算太烂,而且我认为它的布景很华丽,一定费了许多工夫。”

“是吗?它的布景设计很差劲。”

“还有演员也算相当卖力,只可惜被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演技。”

“好几个演员差强人意,再说剧本是抄袭的,当然失败。”

另有一则对话:

妻子问丈夫:“我的发型好看吗?”

“不好看。”

“我的衣服美丽吗?”

“不太美丽。”

或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

他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好看。”

或她说:“孩子应该早点上床睡觉。”

而他却说:“晚点也不要紧。”

试想,这是如何的话不投机啊!

上面几则对话你看来也许觉得好笑,不过这情形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有些人差不多已成习惯,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其实自己本来一点意见也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说“不是”,到你说“不是”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

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风。

然而即使你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或许你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你正在这样做。这种习惯会使你与朋友或同事日渐疏远,再也没有人肯提供你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却很不幸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习惯。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学会尊重别人,首先你要明白,日常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没有绝对的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何必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同事如果给你提意见,若不能即刻表示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无谓的意见纷争只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变得乏味。

语意要清晰

在日常交谈的话语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也会带来许多便利。巧说“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家求宿。吕伯奢热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

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

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结果,造成一场误会。

这个故事虽反映曹操疑心过重,但“捆绑起来再杀”这句不明确的言辞,对促成曹操杀人也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同语异义”的言辞一定要谨慎使用。

二战期间也发生过因“同语异义”而误会的事。当时,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发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出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英国战斗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战斗机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

战斗机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

可见,这个“别管它”,就是一种“同语异义”的言辞。你在遇到这种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

容易得罪人的话

小齐到客户那儿接洽生意后,回到公司已经下午6点了,公司只有一位女职员还在留下来工作。小齐心里想:她这么认真,也应该休息一下了。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咦,你怎么还在公司?”

结果对方一脸的不高兴,忿然地说:“现在就回去!”

本来是存心想安慰她,却反而惹她生气。这样下去,不但被她误会,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问题出在“怎么还在公司”这句话上。这句话听在对方的耳中,好像是:“怎么不快点回去?”何况又加上“咦”的疑问词,难怪她会有那样的反应。如果是男同事之间的交谈,也许一句“怎么?不行啊!”的玩笑话就带过了,但是,对方是女性,情形就不一样了。很明显,是他的措辞不当。

另外,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笑话:张三请了甲、乙、丙、丁四位朋友来吃饭。乙、丙、丁三人如约而至,只有甲迟到。

张三一边看着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乙听了很不高兴地问:“那么,我是不该来的啦?”说完就气哼哼地走了。

张三连连叹气:“哎,不该走的又走了!”丙觉得张三弦外有音,暗想,既然乙不该走,那么是自己该走?他也不辞而别。

张三更急了:“我又不是说他!”站在一边的丁再也忍不住了,暗想:“既然不是说丙,那么只能是说我了。”他也悄悄地走了。

一会儿,甲来了,张三唉声叹气:“不该走得都走了。”甲听了暗想,原来是我该走,于是也走了。

结果来的客人一位没剩,只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张三。

上述第一例中,小齐应该怎么办?首先他要了解女同事的一些忌讳,少说一些让她们不高兴的话。容易让女同事感觉不够体贴,让女同事讨厌的话有:“你现在没事,帮我一下。”“要是换了某某,就不用我操心了。”“我说过你没那两下子。”“你怎么老出错!”“应该早完成了吧,怎么总是拖拉?”等等。让女同事觉得粗鲁无礼的话有:“喂,听着!”“先等一下,急什么?”“笨蛋,连这也干不好!”“还愣着干什么?”“你没有耳朵?往后靠。”等等。让女同事觉得讨人嫌的话有:“你越来越胖了。”“你的妆化得真像个鬼。”“这衣服早过时了。”“女人真是麻烦。”“某某比咱们公司的所有女孩都好看!”“你看起来要老一些,像40岁的人。”等等。

如果你不小心说了类似的话,就应该毫不迟疑地立刻表示道歉,并且要用令她吃惊的音量,大声地赔不是。然后,做一次深呼吸,再委婉地说明:“我说错话了。其实我是觉得让你留下来工作真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嘴真笨哪!”大多数的情况下,对方听了这番话后心情都会转好,接着再交谈几句就没事了。如果对方仍旧不理时,那就不要再说下去了。第二天早上,碰到她时,先向她大声地问早,她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

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谈话往往是很愉快的事,但也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因为我们日常交谈的话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它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正如第二例中张三说的那些话。遇到这种言辞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

所以。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措辞得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给他人谈话浇凉水

曾有一次,七位年轻人聚餐,席上有六位T大生和一位哈佛生。当这六位T大生谈论学校的制度及上课情形时,哈佛生不断打岔,并在言谈中强调“我们哈佛”如何如何。

餐毕,这六位T大生向人表示,他们对那位哈佛生没有好感。因为T大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学校,学生有很强的荣誉感,这位哈佛生言谈间不断提及“哈佛”二字,仿佛在他们的优越感上重重地锉了一刀。

又比如,第一次做母亲,任何人都情不自禁地想把为人父母的体验与他人分享,每一位母亲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喜形于色。如果对方告诉你她的小孩有多可爱,你最好表示同感,并不断往正面去夸奖小孩。而最差劲的应答方式是打断对方的话,告诉她你也有此经验,并且你的孩子也很可爱,而且似乎比她的小孩可爱得多。

别人正眉飞色舞地告诉你一些得意的事时,你即使知道也要假装很有兴趣地倾听。不要在话头上浇人冷水,一旦你插入谈话并也将自己在这方面得意的经验告诉对方时,极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快。

如果你所说的内容与对方得意程度相仿,而能引起大家谈得更起劲,当然再好不过,但是,一旦你的经验比他好得多,难保对方心里会想:“你在轻视我。”

所以当对方正在高谈阔论时,插嘴表示“我知道的比你多”或“我的经验比你好”实在是不智之举。你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而不是浇人冷水。

开玩笑要有分寸

“开玩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说话取乐方式,它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并能使语言更具魅力。但是,开玩笑时,必须注意内容是否高雅,如果内容过于庸俗或者过头,会适得其反,伤害他人的自尊和感情。所以开玩笑时,我们要注意分清场合,把握好尺度。

有一位钢琴家,一次在歌舞剧院演奏贝多芬的名曲。由于天气寒冷,进场的听众并不多,剧场内一半的座位是空着的,而前来聆听演奏的听众也左顾右盼,心中似乎有所不安。

这种情况出乎钢琴家的意料,为了化解尴尬的局面,钢琴家开了一个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说:“朋友们,我发现你们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双份的赏乐座位!”听众们一听,顿时纷纷一笑,立刻愉悦地聆听演奏。

由于钢琴家的一个幽默玩笑,使人们立即感到轻松、愉悦,而尴尬的局面也在欢笑中顿时化解。但是,如果开玩笑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到国会参加一个会议。在开会前,他为了测试麦克风是否已接通,于是信口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先生们!请注意15分钟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后来,前苏联针对此事提出强烈抗议,使里根感到十分难堪和狼狈。

由此可见,开玩笑如果过度,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开玩笑时,我们必须考虑听者的特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身份、心情都不相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同样一个玩笑,也许你可以对此人开,却不一定能对另一个人开,这正是开玩笑的一门学问。

一般来说,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司开玩笑,晚辈不宜同长辈开玩笑,正常人不宜同残疾人开玩笑。即使要开一些玩笑,也只限于博君一笑,并要暗含尊敬、褒扬,不能放肆、轻佻,切忌揭人之短,尤其是残疾者的短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缺憾之处已经讳莫如深,如果再刻意针对此部分开玩笑,对方会认为你是有意羞辱,甚至造成恶言相向的局面。

总之,开玩笑应是善意逗乐,借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是恶意取笑或是占人便宜。所以,我们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易让谈话尴尬的回答

在公共汽车站,常见如下对话。

“这趟班车到××区吗?”

“不到。”

这种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谈话随处可见。其实,问者很可能想知道“到××区怎样搭车”。

在一个聚会中,你想介绍两个陌生的朋友相互认识。你这样说:

“这位朋友是位网球高手,他每个周末都去网球场。”

“这位先生喜欢打篮球,在学校时是主力球员。”

这样的介绍,能够让原本陌生的双方很快找到交谈的话题。

有时,一些很普通的客套话也可以打开话匣子,让陌生人之间不再沉默,从而拉近原本似乎遥远的距离。如:

“你府上哪里啊?”

“江苏。”

“那是个不错的地方呢,不但风景美丽,住在那儿的人们也颇富文人气息。”

“是啊,咱们江苏……”,如此你就轻松地打开了话匣子。

又或者,你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到××爬山,一定很不错。”“您喜欢爬山?爬过哪些山呢?”

“我曾到过……”顺着话找话,打蛇随棍上,绝对能令你发掘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在初次见面或交谈中,问对方问题时,要尽量避免问让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比如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改为:“请问哪一班车能去××区?到什么地方搭车?”这样,对方也能详细地回答你了。

而善于谈话者,也都不会仅仅回答“是”或“不是”,一定多加上几句说明或感想,让对方产生继续交谈的兴趣,达到谈话的目的。

在给初次见面的朋友介绍对方时,不要只是简单地说“这是李某,那是张某”之类的话,这会让陌生的双方不易找到话题而陷入沉默的尴尬之地,你不妨简单地介绍一下对方的简历、爱好等,为两位新结识的朋友打开一个海阔天空神聊的窗口,使双方能马上找到共同之点,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而这也是表现你口才的好机会。

另外,“旧瓶装新酒”是个百用不厌的谈话方式。我们在交谈时,开场白往往是“你好”、“今天好热呀”之类俗定的寒暄,的确,这是一个适宜每个人的话题,可是常常显得多余乏味。这就需要你引申开来,增加更多的谈资。如果在天气谈论之后加上“真想跳进水里泡一泡”之类的感叹,很可能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那么对方的反应绝不仅是“是呀,的确很热”的简单重复了,从而谈话向纵深发展的楔子也就插上了。

选择轻松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