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半信史时代,就是说这段历史中夹杂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只能相信一半。三个王朝都有着纯正的华夏族血统:夏王朝是黄帝的第四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大禹建立的。
商朝的祖先“契”是五帝中“帝喾”的次妃简狄所生(但他不是帝喾的儿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周王朝的祖先后稷是帝喾的元妃所生(他也不是帝喾的儿子)。
史书上说,契和后稷都是其母和神仙生下来的,其实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可能是古代性开放的种子。帝喾的绿帽子可见不少。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算是出身于三皇五帝血裔的,属于正统。
夏王朝一共十九个君王(包括大禹、后羿和寒浞),只有第八任大王姒少康创立了中兴大业,其余都是平庸之辈,资料也很少。
详细的情形是这样的,夏启死后,儿子太康即位,太康喜欢打猎,乐此不疲,有一次打得过了头,居然到了黄河以南,结果后路被有穷氏部落酋长后羿切断,后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射日英雄,这个不需要我废话,地球人都知道。
后羿单方面废掉了太康,拥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继承王位,自己掌握实权。仲康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姒相,后羿把姒相赶走,自己当上了大王。可是没过多久,后羿又被自己的部将寒浞杀掉。
少康就是逃走的姒相的儿子,他投奔东方的虞部落,在虞部落首领的帮助下,逐渐地羽毛丰满,最后借助祖先残余的影响力一举复国。
但是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纪,地处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强大了起来。商部落伟大的领袖商汤领导革命,一举灭掉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一共三十个君王,而真正的盛世,不过太甲、太戊、武丁三个时代。立国六百六十二年,由于黄河泛滥,商王朝建都在亳,其间迁都隞、相、邢、奄、朝歌,虽历经五次迁都,但始终没有超出山东和河南的地界。
商王朝比夏王朝进步的地方,是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已经可以使用文字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把文字刻在骨头和龟壳等坚硬物品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甲骨文。
商王朝到了末期,出了几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如纣王、妲己、姬昌、姬发、姜子牙等。这段历史被一个很不错的作家演绎成了畅销小说《封神演义》。总之,把《封神演义》上面的三教九流的神仙一一拿掉,事情差不多就是那么个事情了。
武王伐纣成功了,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
周王朝一共四十个君王,统治八百多年,包括西周和东周两个时代,东周时代已经成了摆设,自不必说。西周时代干出成绩的,也只有五个,除了姬昌和姬发之外,就只有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
周武王姬发死后,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周成王即位,由大大有名的“周公”代理主持日常事务,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另外两位叔叔,管叔和蔡叔,不信任周公,认为他有可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另有图谋。于是联合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发动叛乱,结果被周成王平定。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儿子,他们父子掌握朝政的时代,立志于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大封诸侯,鉴于分封制在当时属于很先进的制度,所以政治上非常的清明,人们也可以安居乐业。后代称这段时间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后,周朝又出现了一系列平庸的帝王,没什么大的过失,也无任何建树。到了第十代王周厉王时代,采取高压政策统治天下,他派出很多自称能够看透别人心思的巫师到处侦查,捕风捉影地寻找潜在的敌人,搞得百姓们都不敢说话,终于激起政变。贵族们把他赶下了宝座,拥立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执政。但共和执政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周厉王的儿子姬静趁机复位,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的儿子,就是和夏桀商纣齐名的周幽王。周幽王在位,最大的爱好就是找美女、觅**,他在征伐褒国的时候,意外地俘获了美女褒姒。为了褒姒,他废掉了自己的王后和太子,又在骊山烽火戏诸侯。结果导致北方蛮族犬戎部落大举入侵,西周王朝不得不西迁到当时的洛邑,也就是现今的洛阳。
史学家以这次迁都为东周和西周的分水岭,迁都之前为西周,迁都之后为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