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到联合国的公共决策都可能发生这种偏差。比如说太平洋上有小岛遭受台风袭击,联合国决定到底给这个小岛支援多少钱。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的居民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的居民房屋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据说,这个实验从一般的市民到政府官员,屡试不爽。
经济学家笔记
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商家往往利用这种人们心里偏差所做的选择来出售商品,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去麦当劳的人,那可要注意了,今后买冰淇淋的时候可要自己算算账,别再让自己犯那种“看上去很美”的错误了。
买房的选择
房子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比如你现在需要购买住房,有这么两种选择:其一,一次性付清方式;其二,住房按揭贷款方式。我们不妨假设你所要购买的住宅现在一次性付清需要50万元。采用十年期按揭方式时,市场利率为12%,首付10万,每个月还贷5000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采用按揭方式的总还款额是0.5×12×10+10=70万元,比一次性付款所要付出的金额要大得多。
然而,考虑到时间价值(“时间价值”意思是钱财离开原先的所有者转移到使用者手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从使用者转回到所有者手里必须要附加额外的钱,这个额外的资金即利息)时,按揭方式的购房总现值就是:
10+++……+=43.9万元
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一次性付款反而比按揭方式的现值要高6.1万元。这种情况下,理性的购房者将会选择按揭方式购买住房。
再来看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市场利率降低为6%。此时的十年期按揭方式所付出的现值是54.16万元。很明显,在市场利率降低之后,理性购房者会选择一次性购房。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当市场处于加息周期(市场利率升高)时,固定利率房贷对借款人有利,银行吃亏;但如果市场处于非加息周期甚至是处于降息周期(市场利率降低),那么住房贷款利率固定显然对银行有利,借款人则吃亏。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居民很难承受一次性购房的经济压力,往往选择按揭方式购买住房。按照我国现有的经济法规,按揭利率可以是浮动利率也可以是固定利率。所谓固定利率住房贷款,就是借款人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即设定好固定的利率和对应的固定期间,不论固定期间内市场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浮动利率则不同,是购房者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不断调整,而且是同向变化,也就是说,市场利率上升则浮动利率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则浮动利率下降。
不管选择固定利率还是选择浮动利率,购房者应对两种利率在合同期内所支付的利息总额进行比较,哪一种付出的现值越低就选择哪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与政府的中央银行就构成了利率博弈的两个参与者。
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购房者合同中的利率决定了购房者每个月或每年要交纳的还款金额,在市场不变的情况下,合同利率越高,现值越高;当合同利率不变时,市场利率越高,则现值越低。我们不得不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这种关系:
购置房产所付的现值=D+++……+
D表示购房者首付金额,K表示购房者贷款总额,i表示的是合同利率,r表示的是市场利率。K×i是每年还款的利息数额,以年为单位的利率是复利,以月为单位的利率则是单利。如果合同的年利率是12%,则月利率是12%/12=1%,也就是说每个月则需要还款K×i/12元。上面所提到的一次性购房与按揭购房的例子有一个假设就是合同利率是固定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合同利率固定时,市场利率降低会导致购房者付出的现值增大,购房者遭受利率损失。反之,市场利率升高时,则购房者付出的现值降低,购房者比较划算。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上面所有的计算中的市场利率指的都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假设预期通货膨胀率是π,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为r。那么如果2006年1月1日你将A元的现金以名义利率r借给别人,1年之后,2007年1月1日别人还你钱的数额名义是A(1+r),然而这一年中人民币一直是对内贬值,这A(1+r)的人民币只相当于2006年1月1日的A(1+r)/(1+π)。因此,你借给别人钱的实际利率R可以通过A(1+R)=A(1+r)/(1+π)的式子算出,结果是实际利率R=(r-π)/(1+π)。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R=r-π,即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实际上,只有在π比较小时,R≈r-π。当通货膨胀率比较大时,就只能用R=(r-π)/(1+π)来计算实际利率。
如果购房者选择的是浮动利率方式按揭的话,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对所付现值的影响比较小,我们不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既无损失也无受益。
博弈的参与者是按揭购房者与政府或市场。对于购房者来说,购房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或市场的作用,利率也会有两种变化的趋势,我们简单地看成是在购房者还款期间只调整一次,这样未来的市场利率变化也有两种选择: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提高。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购房者的收益数量。
在实际中,购房者与市场利率的变化之间既可能具有一致性,或者简单地说就是购房者无论选择哪种利率,还贷的期间都是处于市场利率变化要么提高要么降低的周期内。这种一致性也可能不具备,也就是说这种周期与购房者的还贷周期往往并不一致,这会让实际的情况更加复杂。这里的博弈分析只是一种简化而已。
经济学家笔记
如果考虑到市场利率既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政府货币政策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利率变化的趋势将会极其复杂。总而言之,这种利率变化对于购房者来说就是一种极难预测的利率风险,购房者对于这种利率风险应该审时度势、慎之又慎。
怎样留学最合算
经济学家有一种说法是“稀缺性”,是指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而同时正是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才会产生社会进步。
对于一个国家,穷国政府会考虑是把有限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教育,而富国政府会考虑是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对于个人,穷人为一日三餐发愁,而富人可能在考虑是看赛马还是打高尔夫。同样的,对于准备留学(已经留学的也一定曾经考虑过)的人来说,一定会考虑是将个人收入(包括工资或者家庭资助)用于留学进修或是在国内寻求其他发展。这些都是稀缺性不同的表现形式。
稀缺性决定了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同一种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所以在考虑留学的时候,留学的欲望是不是最重要最急,这是作出留学选择的最前提条件,如果除掉留学还有其他许多的选择,这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地作出决定,否则出国后将会产生后悔的感觉。
因而在选择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是否可以留学?第二,是否应该留学?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采用经济学里的实证方法,因为是否可以留学涉及到留学国家的费用价格,消费者(留学生)的收入水平(经济负担能力),留学生需求量(留学国家的签证名额)等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只需要客观的研究这些现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做出是否可以留学的判断。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采用规范方法。是否应该留学?简单来说就是留学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完全不同。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一些媒体的客观报道,或者参考先去留学的前辈的经验等等作出一些判断,当然媒体会存在误导性,最主要还是自己的主观分析,多问多看,综合比较会有好处。
在这些前提想法成熟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自己的留学选择是否正确。
(1)机会成本,也就是因为留学而放弃的东西。如果因为留学而放弃的工作或工作机会,可以买的房子,可以做的生意,甚至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在留学过程结束后无法弥补,那么我们说考虑留学的机会成本时,留学不值得;相反,如果因为留学,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意等等,那我们说留学值得。当然留学之后的前景是不可预见的,这种留学的机会成本只能够靠自己的主观判断。
(2)边际分析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留学的国家,留学的区域,留学的科目等等。所谓边际分析法是把从事一项活动(例如留学英国)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从这项活动中得到的好处称为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可以从事这项活动。
例如,留学英国的边际成本远远大于留学德国,但是英国打工机会多,工资高,学英语将来回国机会多等等,将这些边际收益计算起来,留学英国不一定就不好。
再比如,留学商科的成本要便宜过理工科,但是理工科毕业后找工作容易,相比之下,工资也会高,市场对高新技术理工科的毕业生需求也大,这些都是留学理工科的边际收益。
经济学家笔记
留学的前提条件是有闲余资本,留学者本人或其家庭有适量的闲余资金。此外留学市场千变万化,风险不可预测,作出理性分析,只可以适当减低风险,而不能消灭风险。
看病的窍门
如今,人们调侃时常说一句话: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看病实在太贵,真是看不起病、也吃不起药。其实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不会看病也是医药消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如何看病省时省钱,成了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教你几招:
诀窍一:选好医院
大病进大院小病进小院。目前市区医院从规模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这些医院因医疗设备和技术等的不同,各项收费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中小医院床位费、门诊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等相对便宜一些。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发烧、高血压、腹泻等,一般的中小医院都能治疗,选择此类医院比较划算。相反,如果患的是疑难杂症、危重病,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突发病等,最好选择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节省了四处辗转求医的费用,最重要的是避免耽误病情,利于早确诊早治疗。
不进“黑诊所”。“黑诊所”大都藏身于城中村,医生也是一些民办卫生学校的毕业生,学过一些初级的医疗知识,在大医院里找不到工作,所以就租个房子开诊所。这些小诊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租一间房,摆张桌子充当诊台,从旧货市场买个旧货架,货架里堆着满满的空药盒,屋子里面再放张床就OK了。卫生部门对此曾查过多次,但屡禁不止,因为检查人员拉走的东西掏几十元钱就又买到了,每天看几个病号,这些钱就挣了回来。如果出了医疗事故,就退房子走人,谁也找不到。“黑诊所”唯一有优势的就是收费低,所以看病再怎么节省也不能因小失大,去“黑诊所”。
诀窍二:正确挂号
普通疾病别挂专家号。时下各大医院看病点医生、专家号十分流行,前来看病的患者,几乎都想找专家看病,似乎这样心里才踏实。但专家门诊光挂号费就从几元到数十元不等,远远高出普通门诊,无形之中加大了病患者的看病开支。特别是一些任何医生都能够诊治的常见病,如果也挂上一个专家号,无疑是一种浪费。而且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一心要看专家,没准还会耽误了疾病的及时诊治。
初诊挂普通门诊。以前人们到医院看病,迷信“医生越老,看病越好”,不管大病小病一律都想挂个专家号。其实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挂专家号。对于初诊的病人来说,挂个普通号即可。普通门诊分普通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小儿科等,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医生,在病人初次就诊时都要对病人的病因、病史、病情做很详细的了解,有必要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物理、生化检查,结果出来才能确诊治疗。这些初诊的工作,一般的医生都能胜任。
复诊挂专家门诊。专家门诊均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坐诊。他们在医学某一领域中有独特专长,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患者可以在初诊的基础上挂专家门诊,请专家诊治。此时患者已经有了充分的病历资料,专家也容易解决问题。专家坐诊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医院在挂号大厅都有各位专家的简介,包括姓名、照片、职称、专长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挂相应的专家门诊号。
如今专科分科较细,如果初诊患者不知道究竟该挂什么科,可以先到综合科或保健科,这些医生涉及面比较广,什么病都遇到过,不至于让患者做一些无谓的检查。如果患者有就医经验,知道自己属于哪类病,还是直接挂专科门诊好,这样省时省钱,也利于疾病的按时治疗。
诀窍三:选对时间
选好住院时间。各大医院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星期天不做手术,但医院医生基本上都工作五天半,手术时间大都安排在周一至周六的上午,周末休息一般不做手术,除非急诊。根据这一规律,患者住院时最好选择周一或周二住进医院,做完手术前的各项检查,周四或周五就可以排上手术,或者周四周五住进医院,周六周日做完手术前各项检查,下周一或下周二则可排上手术。如果患者在周三住进医院,做完术前检查刚好赶到周末,那只能在医院干等,多花两天住院费。另外,如果不是急诊手术,也可以在门诊做术前检查,这样就可以省几天的床位费、护理费、空调费等。女性住院应避开“特殊时间”。
选好看病时间。各大医院门诊大厅一般都安排有各科室专家及医生坐诊时间,平时可以留心,记住自己所要找的专家的坐诊时间,以免到时空跑一趟。专家建议:看病最好选择在上午。因为,有些病需要化验,如糖尿病,要求病人空腹化验一次,吃东西后每隔一段时间再化验一次,病人如果下午去,化验根本就没法做。另外,专家一般上午坐诊,对于老病号来说,大都想看看专家门诊,所以想看专家门诊最好也选择在上午。
诀窍四:选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