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1800~188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完整早教记录的人,他生下来的时候并不优秀,邻居暗地里说他是个白痴,他的父亲老威特在悲伤的同时,相信早教的力量可以弥补小卡尔天赋的平庸,经过系统细致的教育,这个傻孩子不到几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天才,8岁的时候就能娴熟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拉丁语、希腊语等6门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文学,擅长数学。他9岁进入著名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和国王奖学金,最终成为德国的法学研究权威。卡尔·威特的父亲说:即使是天赋平凡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老威特潜心著述,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早教专著《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书后来被称为西方早教史上的圭臬——被尊称为卡尔·威特法则。
卡尔·威特法则问世后,当时的主流教育家对此不屑一顾,该书很快被历史的烟尘湮没,几近绝版。只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还收藏了一本,因为是美国的惟一的一本,所以被珍藏在哈佛图书馆贵重物品收藏室里,秘不示人。
但该书被杰出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士博士(1842~1910)发现,威廉·詹姆士博士十分珍视卡尔·威特法则,不仅将其翻译成英语,而且进行剪裁增删,使它趋于完善。
在威廉·詹姆士不遗余力的推荐下,他的学生和朋友斯特娜夫人、塞德兹博士、巴尔博士等接受了早教的观念并身体力行,全部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斯特娜夫人的刘L5岁就能用8国语言登台演讲,塞德兹博士的儿子11岁就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建校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而巴尔博士的4个小孩,全部不到14岁就升人哈佛等美国名牌大学。
斯特娜夫人等人不但笃信早教理念,而且又结合自己的实践,分别写出了《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法》、《俗物与天才》等早期教育的典范之作,开启了西方早教运动的先河。
这些西方早期教育的先行者不仅以其精辟的著述教化社会,而且他们通过早教哺育出来的德才兼备的天才也以其令人信服的成就征服了世人。欧美的早期教育由此口渐兴盛起来了。
卡尔·威特法则信奉:教育应当与人类的智力曙光同时;
斯特娜夫人则崇尚: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孩子;
塞德兹博士欣赏:·天才不过是先进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
木村和井深则笃信:儿童的潜能随年龄而递减;
铃木赞赏: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能力;
蒙台梭利断言: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
……
所有这些论断都和科学研究相吻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7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关系着人的一生智力发展的水平。
所以,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早期教育、超前教育便有了其特殊的意义。它既具有潜移默化之功,又能收到精雕细刻之效。
是该改变我们的观念的时候了,请记住:“从孩子生命开始的那一天起,教育就开始了。”
专家建议:
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对教育时机的看法,尽干开始对孩子的教育。
阅读经典。阅读200年来最流行最权威的早教经典和成材故事,取其精华。
掌握方法。阅读经典可以学习早教大师们的思维方式,而要掌握合适的方法,还需要一定的规则指导。
你的女儿就是天才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从小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的教育下16岁成为大学生,并被美国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
1980年6月27日,南京一个普通工人周弘的世界被彻底改变了,因为他有了一个不普通的女儿——一个双耳全聋的女儿。全聋在全世界都是康复禁区,惟一的出路是上聋哑学校。
婷婷像别的聋童一样自卑,来客人时像小动物一样躲在桌子’底下。从小直到哭昏过去,大人们都无法知道她要干什么。
周弘绝望了。
彻底改变周弘的是电视剧《血疑》。大岛茂为了有1%生存可能的女儿幸子,付出了无尽的父爱,而自己的女儿不过是耳聋。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美丽的。他决心一定要为女儿打开有声世界的门。
一开始周弘走的是“治聋”的路子,边给孩子治疗,边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婷婷的耳朵挨了5万多针,结果没有一点起色。于是周弘开始治哑。一次背着3岁的婷婷,一路指着路灯不停地向婷婷耳朵大喊:“灯——”见一个喊一个,喊了500声,喊了40分钟的周弘都快要疯了,婷婷却始终不明白。为了发准“哥”这个音,婷婷学了3年。
语言是思想的基础,既然女儿听不见,聋人的视觉特别好,于是周弘开始教女儿文字学习。除了上班,周弘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到了婷婷的教育上。
周弘发明了母语玩字法,他把女儿说的每一句话写在墙上、地上、桌子上、身上、手上。看见星星就写星星,看见孩子哭就写哭,每次到大自然中玩,父女俩都玩得满身是字回来,他从不问孩子认了多少字,语言却进入孩子的潜意识。
正是因为聋儿反而更依赖文字,婷婷靠着这根绳索终于来到了光明的有声世界,也开发了心智。在普通的小学,婷婷连跳两级。
根据口型发音的婷婷说话有些古怪,她担心地问爸爸:“我的声音好听吗?”周弘笑了:“你的声音好像一串串珍珠,棒极了。”
周弘将美国天才儿童行为表贴在台板上,当婷婷读书忘记吃饭时,周弘就欣喜地将她拉到台板前:“孩子,你看,你符合天才儿童的第一条,读书废寝忘食,孩子,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当8岁的婷婷背出圆周率1000位时,周弘说:“你就是天才,这就是证明。”
当婷婷有一次数学不及格时,周弘笑着说:“太好了,你不是要当海燕吗,现在暴风雨来了。”
每篇作文,周弘都用红笔将好句子划出来让婷婷高声朗读,让全家热烈鼓掌,周婷婷高兴得梦中都想好句子。
婷婷的智商是105,远低于所谓天才儿童的130,但周弘告诉婷婷:“智商只能测记忆力,无法测悟性、灵感,而你正是这方面的天才。”
在父亲的培养下,周婷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婷婷在6岁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的表彰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引起轰动。
周弘的教育取得成功后,许多人称婷婷是“神童”、“超常”,而周弘则清醒地知道女儿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在他看来,只要教育得法,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或超过婷婷总体发展水平。他认为不是超常的孩子超出正常的发展,而是正常的孩子因为种种的压抑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他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绪。
心理学相信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在小学五六年级才落后,而是一入学就掉队了,以后一直就不能有成功的感觉。他们的潜能始终没有能够得到发挥,不仅没有发挥,由于处于落后的地位,还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所否定,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长期被压抑了。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进发出来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尚未发现任何方式,能够比关怀和常识更能迅速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智慧。
如果孩子们无法体验胜任感,也就无法体验成功。所以,西方一位教育学家指出:“其实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为了发现、发挥儿童的潜能,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潜能,然后去培养她们。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来点燃。
常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专家建议:
父母应有天才信念。
用常识的眼光仔细观察。
当父母用常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会发现她们魅力四射。
创造机会。
家里有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举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
耐心等待。
给孩子机会,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被压抑住了。
给予鼓励。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应该给她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成功的体验来积累信心。
从塑造心灵开始
在一家杂货店里,莱昂夫妇带着两个可爱的小女儿,年龄约4岁和8岁,选购她们的玩具。一件意外的事件发生了,一位年老顾客的皮包掉了下来,零钱洒了一地。莱昂对大女儿朱莉说:“嗨!我们帮他一把。”说着俯下身去帮老人拾起钱来。那孩子马上停止选购,弯下身去帮这位老人家捡零钱,年纪较小的孩子,则继续挑选着她的玩具。妈妈用手碰小女儿,小妹妹吉蒂看到姐姐的举动,在妈妈的示意下,也过去帮忙。
这一对父母用温和的态度,为孩子们上了“如何仁爱待人”的一课。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还是不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他们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因此,心灵培养不像智能培养,得到了父母的足够重视。
我现在切实地感觉到:智能教育问题不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培养温和的人品和健康的体魄。
今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等机械将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劳动。智能机时代而不是知识与分析起作用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到那个时候,早期教育的目的将不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造就具有协调人格和温暖之心的人。
心灵、性格和气质培养期,是学语言之前的时期。一般认为,心灵的培养也有临界期。小时候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多数会有问题。这些孩子不是因为不争气才自甘堕落,而是这些孩子是因为在某一时期之前没有被爱过,所以不能接受爱。也就是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没有养成知足的心理和被爱的心理。
心灵教育其实并不难。对新生婴儿的初次爱抚,喝奶时,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交流、母亲对婴儿的逗笑以及母亲对婴儿出声时的应答……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东西。
专家建议:
对待你的孩子和家庭成员要友善和富于同情心。
向孩子和其他人表达你的要求时使用友善的字句。
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温和地问这样的问题:“你的感觉怎样?”或“我们能帮助别人什么呢?”
赞扬孩子在平时表现出的对别人的友善和体谅。
鼓励孩子经常为别人做些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