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
266900000018

第18章 论语卷之七 (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恒,胡登反。夫,音扶。南人,南国之人。恒,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故虽贱役,而尤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而善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易·恒卦》九三爻辞。承,进也。子曰:“不占而已矣。”复加“子曰”,以别《易》文也。其义未详。杨氏曰:“君子于《易》,苟玩其占,则知无常之取羞矣。其为无常也,盖亦不占而已矣。”意亦略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恶,并去声。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易,去声。说,音悦。器之,谓随其材器而使之也。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间,每相反而已矣。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胡氏曰:“切切,恳到也,,详勉也,怡怡,和悦也,皆子路所不足,故告之。又恐其混于所施,则兄弟有贼恩之祸,朋友有善柔之损,故又别而言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教民者,教之以孝弟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即,就也。戎,兵也。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程子曰:“七年云者,圣人度其时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类,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宪问第十四

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凡四十七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原思名。谷,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并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居,谓意所便安处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行、孙,皆去声。危,高峻也。孙,卑顺也。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适,古活反。羿,音诣。?,五报反。荡,土浪反。南宫适,即南容也。羿,有穷之君,善射,灭夏后相而篡其位,其臣寒浞,又杀羿而代之。?,《春秋传》作“浇”,浞之子也,力能陆地行舟,后为夏后少康所诛。禹平水土暨稷播种,身亲稼穑之事。禹受舜禅而有天下,稷之后至周武王亦有天下。适之意盖以羿、?比当世之有权力者,而以禹、稷比孔子也。故孔子不答。然适之言如此,可谓君子之人,而有尚德之心矣,不可以不与,故俟其出而赞美之。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夫,音扶。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苏氏曰:“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裨,婢之反。谌,时林反。裨谌以下四人,皆郑大夫。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为草藁也。世叔,游吉也,《春秋传》作“子太叔”。讨,寻究也。论,讲议也。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也。修饰,谓增损之。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也。润色,谓加以文采也。郑国之为辞命,必更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是以应对诸侯,鲜有败事。孔子言此,盖善之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覼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辞。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人也,犹言此人也。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易,去声。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公绰,鲁大夫。赵、魏,晋卿之家。老,家臣之长。大家势重,而无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无官守之责。优,有余也。滕、薛,二国名。大夫,任国政者。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杨氏曰:“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言此则孔子之用人可知矣。”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知,去声。成人,犹言全人。武仲,鲁大夫,名纥。庄子,鲁卞邑大夫。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复加“曰”字者,既答而复言也。

授命,言不爱其生,持以与人也。久要,旧约也。平生,平日也。有是忠信之实,则虽其才知礼乐有所未备,亦可以为成人之次也。程子曰:“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武仲,知也,公绰,仁也,卞庄子,勇也,冉求,艺也。须是合此四人之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论其大成,则不止于此。若今之成人,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则又其次者也。”又曰:“臧武仲之知非正也,若文之以礼乐,则无不正矣。”又曰:“语成人之名,非圣人孰能之?孟子曰:‘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知此方可以称成人之名。”胡氏曰:“‘今之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盖不复‘闻斯行之’之勇,而有‘终身诵之’之固矣。”未详是否?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也。公明,姓,贾,名。亦卫人。文子为人,其详不可知,然必廉静之士,故当时以三者称之。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厌者,苦其多而恶之之辞。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是以称之或过,而以为不言、不笑、不取也。然此言也,非礼义充溢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文子虽贤,疑未及此,但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曰“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要,平声。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要,有挟而求也。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范氏曰:“要君者无上,罪之大者也。武仲之邑,受之于君,得罪出奔,则立后在君,非己所得专也。而据邑以请,由其好知而不好学也。”杨氏曰:“武仲卑辞请后,其迹非要君者,而意实要之。夫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谲,古穴反。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纠,居黝反。召,音邵。按《春秋传》,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子纠而请管、召,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言于桓公以为相。子路疑管仲忘君事仇,忍心害理,不得为仁也。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不以兵车,言不假威力也。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