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古文观止
267500000057

第57章 (1)

上梅直讲书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读《书》至《君》,常窃悲周公之不遇。《鸱,《国风》篇名。周公相成王,管、蔡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故周公东征二年,而成王犹未知周公之意。公乃作《鸱》之诗以贻王。《君》,《周书》篇名。君者,尊之之称。,召公名也。成王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乃作《君》。○劈头叹周公起,奇绝。及观史,《史记》。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接手又羡孔子,更奇。○通篇以“乐”字为主。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富贵而不乐,贫贱而足乐,此周公所以不如夫子也。○双收周公、孔子,暗以孔子比欧、梅,以其徒自比,意最高,而自处亦高。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先出欧阳公。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次出梅公。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欧、梅之乐只虚写,妙。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即作诗及词赋之类。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欲写其得见,先写其不得见。文势开拓。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嘉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行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不为世俗之文,应上“脱去世俗之乐”,正见知己处。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祝,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以上叙欧、梅之识拔,自己之遭遇,极为淋漓酣畅。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应在“富贵”、“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占地步多少。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自东坡说出自己之真乐,乃一篇之关键。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引成语四句收住。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厚与闻焉。末复以“乐乎斯道”,专颂梅公,是“乐”字结穴。

此书叙士遇知己之乐。遂首援周公有管、蔡之流言,召公之不悦以形起,而自比于圣门之徒。长公之推尊梅公,与阴自负意,亦极高矣。细看此文,是何等气象,何等采色。其议论真足破千古来俗肠,绝妙。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起笔便将“喜雨亭”三字拆开倒点出,已尽一篇之意。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释所以志喜之意。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周公嘉天子之命,作《嘉禾》。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六年夏,得宝鼎汾水上,改元为元鼎元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乃名其子曰侨如。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引古为证。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先记作亭。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纵一笔,下便可用“既而”字转,文始曲折。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跌一句,借“忧”字形出“喜”字。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又跌一句。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次记雨。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忄卞于野。“庆”、“歌”、“忄卞”三字,易法。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次记喜。而吾亭适成。紧接此句,妙。雨更不可不喜,喜更不可不志,志喜更不可不以名亭在此。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祝客而告之,开出波澜。曰:“五日不雨可乎?”更五日也。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更十日也。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以无雨之可忧,形出得雨之可乐。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应前示不忘,结住。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如;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一眼注着亭,却不肯一笔便说亭。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歌非余文。盖喜雨固必志,而志喜雨何故却于亭,此理还未说出,因借歌以发之。

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写、合写、倒写、顺写、虚写、实写,即小见大,以无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穷,笔态轻举而荡漾,可谓极才人之雅致矣。

凌虚台记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笔亦凌虚而起。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府。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附也。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应“宜若”句。此凌虚之所为筑也。点出台。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计也。曰:“是必有异。”叙未筑台之先。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忄兄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叙既筑台之后。“忄兄然不知”二句,正写凌虚意。公曰:“是宜名凌虚。”点出台名。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点出作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提句寄想甚远。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台从无而有,是说兴成。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台自有而无,是说废毁。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祈年、橐泉,皆宫名。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昨,○长杨,较猎之所。五柞,祀神宫。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仁寿,隋文宫名。九成,唐太宗所建宫以避暑。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例兴成。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坦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例废毁。○凭吊今古,唏嘘感慨,欲歌欲泣。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推进一层说。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托意有在,而不说出,妙。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通篇只是兴成废毁二段。一写再写,悲歌慷慨,使人不乐。然在我有足恃者,何不乐之有?盖其胸中实有旷观达识,故以至理出为高文。若认作一篇讥太守文字,恐非当日作记本旨。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乐字,是一篇主意。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饣甫糟啜酉离,酉离,薄酒。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此即蔬食饮水,乐在其中,簟食瓢饮,不改其乐意。○一起便见超然。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指富贵利达。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不超然则不乐。是谓求祸而辞福。福可喜,祸可悲,今以求福辞祸之故,而多悲少乐,是求祸辞福也。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盖,蔽也。○承上起下。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反超然说。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即孟子“勿视其巍巍”之意。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喻眼界之小。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此段言游于物之内,则因其美恶而生忧乐。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钱塘,属浙江杭州。胶西,即胶州,属山东莱州。○入题。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采椽不斫。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安得超然。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冬食根。○安得超然。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反跌一句,起下文。外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正写己之安往而不乐。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安邱、高密,二县名。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叙完作台事。○上写因乐而有台,下写因台而得乐。“放意肆志”四字,正为“乐”字写照,上下关锁。南望马耳、常山,二山名。秦、汉间,高人多隐于此。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南。而其东则庐山,即秦始皇遣卢生入海,求羡门子高者。秦人卢敖秦博士。之所从遁也。东。西望穆陵,关名。《左传》:齐桓公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即此。隐然如城郭,师尚父太公,齐威公即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西。北俯潍水,韩信与龙且战,夹潍水而阵。即此。慨然太息,思淮阴韩信封淮阴侯。之功,而吊其不终。北。○凭今吊古,感慨淋漓,超然山水之外。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写台。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写人。撷贤入声园疏,取池鱼,酿娘去声秫术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撷,捋取也。酝酒为酿。秫,稷之粘者,即糯也。瀹,粗熟而出之也。脱粟,才脱谷而已,言不精凿也。○写人与台之日用平常。○“乐”字一振。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点台名字。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应前“安往而不乐”及“游于物之外”句。超然之意,得此一结,更畅。

是记先发超然之意,然后入事。其叙事处,忽及四方之形胜,忽入四时之佳景,俯仰情深,而总归之一乐。真能超然物外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