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2695300000017

第17章 公而忘私成就大业(4)

萧何设计诛杀了韩信之后,刘邦对萧何更是恩宠有加,不仅把萧何进封为相国,而且为萧何加封了五千户的俸禄。同时还派出一名都尉率领五百名士兵到相府保卫萧何。朝中的王侯大臣们都去相府为萧何祝贺,萧何为能得到刘邦的宠幸也很是得意。但是这时萧何府中有一个叫做召平的谋士,却身穿白衣白鞋前来吊丧,说:“丞相您快要大祸临头了。”萧何听到了这样的话非常震惊,忙问这话从何说起。召平说:“皇上连年率兵出征打仗,枪林弹雨,风餐露宿,非常辛苦,而丞相您一直留守在都城,没有汗马功劳,没有特殊的政绩,现在却授予您那么高的奖赏。我暗自揣度皇上的意思,表面上是皇上对您越加恩宠,实际上是皇上开始怀疑您了,您不想一想,淮阴侯韩信足智多谋,为高祖刘邦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不是也被杀掉了吗?难道您丞相的功劳能与淮阴侯相比吗?现在皇上又派了卫队来保护您,表面看是关心您的安全,实际上是监视防范您。”萧何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如何去掉皇上的疑心,保全自己脱离祸患呢?召平又说:“丞相可以向皇上辞去封赏,把自己家中的全部财产都捐献给国家,用作军队打仗的费用,这样就可以排除皇上对您的怀疑,就不至于大祸临头了。”萧何便按照召平的建议,恳请刘邦撤回圣命,不接受封赏五千户的俸禄,只接受相国的职衔,并表示要拿出全部的家财去支援军队打仗。这一招果然灵验,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并在群臣中表扬了萧何。

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再一次亲自率兵征讨。刘邦在前方作战,时刻还惦念着朝中的事情,所以每次萧何派人往前线输送军粮的时候,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忙什么呢?”使者当然每次都如实回答:“萧相国,除了尽力办好供应前线的军需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情,京城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萧相国好的。”可是刘邦听后并没有露出满意的表情,每次都是默不作声。使者很奇怪,回来后告诉给萧何,萧何也不知道高祖刘邦是什么意思。有一天,萧何和他的门客坐下来闲谈,萧何向他们说了这个事情,其中一位门客说:“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听了大惊失色,忙问是为什么,那个门客接着说:“您现在的位置是百官之首,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祖刘邦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您呢?况且您自从入关起就体恤百姓,关心农耕,制定律令,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民如子,可以说在百姓中的声望非常高。现在皇上身在前线,却总是关心您的近况,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做出一些反叛的事情啊!您设想一下,如果您一旦借助自己的威信,把百姓号召起来,闭关自守,那皇上不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了吗?如今解决的办法倒是有,不知道您是否愿意一试?”萧何向这个门客讨教解决的办法,门客说:“您可以故意把自己的名声搞臭,比如您可以贱价强买民间的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把名声弄得越坏越好,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啊。”萧何听了这个办法,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呢?”门客说:“您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百姓如果知道会体谅您的。”萧何也知道,门客的主意完全是对自己好,并且萧何也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高祖不怕他们有野心,如果他们犯了贪赃枉法的行为,一定会遭到严惩。但是对自己这样的朝廷重臣,如果干一些贪赃枉法的小事,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并且如果因为这样的话失去了民心,高祖或许还会对自己更放心。所以,为了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了一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败坏自己的名声。果然,不久当有人把萧何的所作所为上告给刘邦时,刘邦只是微微一笑,也并未深究。

当刘邦从前线凯旋时,百姓向刘邦控告萧何凭借权势强夺、贱买民间的田宅,价值数千万,恳请刘邦将萧何法办。刘邦回到长安后,见到了前来拜见的萧何,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批评他说:“你身为相国,不做些安民的事情,怎么能利用强权与百姓争夺利益呢?你自己做了错事,自己解决吧。”刘邦表面上是批评了萧何,可是内心里对萧何失掉了民心非常高兴,自此,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解除了。

但是,萧何是个一心为民的人,因为要保全自己违心地听了门客的建议,干了一些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总是不安,老是想找个机会补偿百姓,来解除自己的内疚。这时,萧何看到京城一带的耕地面积太小,百姓们粮食太少,总是满足不了温饱,而皇上的休闲场所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那里用这些空地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不如把这些荒地腾出来,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后留下的禾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可谓一举两得,既不妨碍天子饲养禽兽,又是一件利民的好事情。于是,萧何上书请高祖刘邦恩准,刘邦此时正在病中,看到了这个奏章,见萧何又在做些取悦于民的事情,一怒之下,就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满朝文武不知道其中的隐情,以为萧何一定是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过,惹得刘邦大发雷霆,都害怕连累到自己,于是谁都不敢替他申辩。

这时多亏有一个叫王卫尉的人,平时非常敬佩萧何的为人,见到萧何入狱,决定要搭救他。所以,王卫尉就利用自己侍卫刘邦的时候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惹您生这么大的气。”刘邦还余怒未消,说:“不要再提他了,说到他,朕就气不打一处来,当年秦朝李斯当丞相的时候,做了好事都是君主的,如果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可是你看这个萧何,他如今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落个好名声吗?他这样做,又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难道我就不知道关心人民疾苦吗?”王卫尉听刘邦这样说,总算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就说:“陛下您错怪萧相国了,相国为百姓着想,解决百姓的疾苦,这正是他作为丞相的职责所在啊。天下的百姓如果要心存感激,也决不会感激萧何一个人啊,因为他们明白,这样贤良的丞相,正是贤明的君主选用的。还有,您难道忘了,如果萧相国要是真有野心的话,当初您常年在外征战,他一人坐镇关中为您调配粮草,那时他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坐镇关中,称王称霸,但是他没有。现在他又何必以一个小小的上林苑来取悦于民,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高祖刘邦听得认真,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继续说:“您看前朝的历史,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君臣互相不信任,才给了您夺取天下的机会。如果现在您要无端猜疑萧相国,不但看轻了萧何,而且也是看轻了陛下您自己啊!”刘邦听了虽然不高兴,但仔细一想,王卫尉说的也是很有道理,于是就命人放了萧何。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到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感激涕零,诚惶诚恐。因为年岁大了。全身带着刑具,哪里吃得消,所以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在狱中蓬头赤足,污秽不堪,又不敢先回府洗洗再来拜谢刘邦的赦免之恩,就这样上殿谢恩。刘邦看到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说:“让你受委屈了。上次你建议开放上林苑给百姓做农田的事情,你做的并没有错,我却没有允许,是我做得不对。我不过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也就是让天下的百姓更加了解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虽然刘邦的这段话是言不由衷,也就是说给旁人听的,但是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谨慎恭敬,对国事也很少过问,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

选定曹参功在千古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刘盈非常赏识萧何的能力,让萧何继任丞相。不过他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太大的精力来料理国家大事了。在此期间,萧何继续秉承着与民休息的政策。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多年的辛苦操劳,终于病倒了,病势严重,总也没好转。当萧何病危的时候,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向萧何询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任您的位置呢?”萧何听了,挣扎起身,向惠帝叩头,说:“陛下如果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曹参,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早年和萧何都是沛县的官吏,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曹参因为自己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分封的时候,地位却比不上萧何,并且高祖刘邦把萧何称为猎人,而把自己和别的人都视同猎犬,感到非常难堪。所以曹参对萧何就有了看法,两人之间就产生了一些裂缝。

惠帝二年,萧何病危的时候,在临终前,萧何力荐曹参接替自己,表现出了萧何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崇高品质。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都按照前任丞相萧何已经定下的成规办理,没有一点新的举措。有些大臣看到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干脆找到曹参家,想帮他出点治国的主意。但是他们刚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设法把话岔开,弄得别人几次都没法开口。最后客人们都喝得大醉回家。刚登上皇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关心国家的大事,心里很着急,但又不知道是为什么。想当面问个究竟,但一想到曹参是先帝朝中重臣,又不好当面责问。

这个时候,曹参的儿子曹窑正在皇宫中当差,有一天,惠帝就对曹窑说:“哪天你回家的时候试着问问你父亲,他身为丞相,整日和别人饮酒聊天,也不见他对朝政有什么新的重大举措,是不是朕对他有什么亏待的地方,你回去之后婉转地把我的意思讲给他,不过可千万别说是朕要你问的。”

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趁着休假回家的机会,在一次侍候父亲曹参吃饭的时候,按照汉惠帝的旨意向父亲婉转地说了这些话。谁料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国家大事,难道是你这样的小子该问的吗?你还是好好回宫尽心侍奉皇上去吧!”说完,还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很委曲,向惠帝诉说,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第二天,惠帝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问曹参:“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也是我的疑问啊?”曹参不慌不忙地反问惠帝:“陛下您想一想,您和先帝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被问得涨红了脸,说:“我刚刚登基,年龄尚小,又没有什么治国的经验,哪里比得上先帝!”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比得上前代丞相萧何吗?”惠帝实话实说:“似乎你不如萧丞相。”曹参接着说:“您说得太对了。想当初,先帝出身寒微,南征北战,历尽艰难才夺得了天下,如果是没有大智大勇,能做到吗?在协助先帝治理国家方面,萧相国先后制定了很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这些法令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正确而有效的,并且已形成规模,在天下施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现在我继任丞相一职,论才能,讲资历都在萧相国之下,所以我只要能奉公守法,遵照萧相国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行事,如果能继续延续他的事业并不出什么差错,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如果我现在自以为是,把萧相国的法令全盘推翻,另立新法,相信一定会导致上下制度的混乱,如不能安民,不就成了扰民了吗?若是这样的话,如果想再求得像现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估计就很困难了。”一席话说得惠帝是心服口服,不禁感叹,萧何真是没有看错人,向自己推荐了一位能干的丞相。

曹参在相位3年,一直贯彻着清静无为的安民政策,遵照着萧何制定的法规继续治理国家,使西汉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曹参死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继任后,遵守不背离。施政贵清静,百姓享安宁。”这就是历史上“萧规曹随”传说的由来,“萧规曹随”一词也成为历史上的佳话。仔细看来,这首歌谣虽然是在歌颂曹参的,但是,曹参得以无为治天下,得到百姓的拥护,维护了汉朝国家的稳定发展,又何尝不是萧何的功劳呢?

萧何不愧是汉初一位具有深远谋略的“镇国家、抚百姓”的治世能臣,成为后世人景仰的千古帝王师,也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