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2695700000004

第4章 对生命的探秘(3)

2000年6月24日,一家名为“公众”的俄罗斯电视台插放了一组画面,显示发生在俄罗斯南部斯塔夫洛波尔地区的一块成熟的大麦田里的四个有规则的对称的圆圈,似乎有人以顺时针的方向把圆圈中的庄稼削平。这4个圆圈中最大的直径长达20米,其余3个的直径分别为3~5米。别外,人们发现一个深20厘米的土洞,位于最大的圆圈中心处,洞面光滑。

安全官员排除了是人力所为的可能,但是在现场也没有发现任何化学物质和辐射现象。这样,他们就猜测这个麦田怪圈是外星人造成的,而且推测“他们可能使用了与人类不同的起飞和着陆原理”。而当地的一些居民也声称,他们曾经看见了所谓的外星人降落。据说这些外星人从降落到重新起飞离去只用了几秒钟时间,那么,外星人制造的那个深20厘米的土洞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公众”电视台将此解释为这是外星人用来“土壤取样”的。

这些麦田怪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成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和相关媒体关注的话题,并提出了各种推断和假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认为是大自然的杰作;一种则说是外星人所为。

支持前种说法的大都是考古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动物学家和农学家等等。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可能在怪圈生成的地下埋藏有石器时代的圆形巨石建筑,或是青铜器时代的埋葬品呈圆形分布。这些地下的埋葬品和建筑可能影响到土壤结构,因而农作物也作出特定的反应。气象学家则提出:大量尘埃包含在陆地上生成的小型龙卷风中,在风的作用下,尘埃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静电荷。神秘的怪圈就是在带有静电荷的小型龙卷风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些地质学家提出了“球形闪电说”:球形闪电和其他因素即“等离子体旋流”共同形成了怪圈,此外,太阳表面黑子活动增强亦与怪圈有一定关系。日本科学家声称,根据“球形闪电说”,他们在实验室里利用球形闪电设备已成功地模拟了怪圈现象。还有一些地质学家认为由地球核心发出的大地射线导致了怪圈这一奇怿现象。植物会因这种射线发生有规则的倒伏,动物和人也会因此而得病。动物学家则提出:动物发情求偶的季节一般在5~7月,雄性动物围绕雌性动物打圈,从而制造出怪圈。那些有在田间做窝习性的动物如刺猬和一些鸟类也可能有类似的创作。农学家则称:田地之所以出现怪圈,是因为其土壤成分不一。霉菌病变及施肥分布的不均都有可能使农作物发生某种形状的倒伏,让人们误以为是一种奇异的现象。

除以上说法外,仍有许多人坚持认为:这些出现在各地的麦田怪圈是天外来客——外星人留下的。当他们乘坐飞碟光临地球时,飞碟刚好降落在麦田上,旋转的强烈气流造成了一个个怪圈。

正当持这两种不同论调的人们争论不休时,1990年,8个法国青年向世界宣布:所谓的怪圈不是什么大自然的创作,而纯属某些人的恶作剧行为。

这一年的夏天,8名法国青年出于对自然的热衷慕名来到英国,对麦田怪圈进行科学考察。在多次出现怪圈的麦田附近的山丘上,他们架设了高清晰度的夜视仪及敏感度很高的红外摄像机。7月24日,在发现麦田里出现了10个怪圈、3条直线之后,他们随即观看录像带,结果发现其中有一些模糊的影像。经分析,确认这些模糊的痕迹是人体物质的热辐射留下的。第二天夜里,摄像机里又出现了6个不太清晰的影像。

1991年9月,英国名叫多格·鲍尔和戴维·柯莱的两名男子向公众宣布,是他们制造了麦田怪圈。利用一根弹簧、两块木板以及一个将其固定在棒球罩上的古怪器具,就可以制造这样的怪圈。研究怪圈的英国专家德尔加多闻讯后承认自己上当受骗,并指责这是十分肮脏的把戏。

麦田怪圈真的是某些人的恶作剧吗?但为什么所有怪圈的周围都没有留下任何人的足迹?一些人也曾守候在麦田边,希望当场捉住这些恶作剧者,但至今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而怪圈却不断地出现。由此看来,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怪圈的神秘恶作剧者到底是谁呢?

贝加尔湖海洋生物探秘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代称“北海”,那里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即在此地。“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该湖湖面狭长弯曲,好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镶嵌在崇山峻岭中,它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处79.4千米;面积约315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贝加尔湖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的1/5,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

贝加尔湖是由地壳的深裂谷或积水而形成的。20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地壳岩层发生大断裂,大块土地塌落下去,形成了巨大的盆地,急流的河川向着盆地飞奔而来,形成了瀑布,不断地注入湖中。至今,仍有色楞格河等300多条河流注入该湖泊,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向北流去,奔向叶尼塞河,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在湖水向北流入安加拉河的出口处有一块巨大的圆石,人称“圣石”。当湖水上涨时,圆石宛如滚动之状。相传很久以前,湖边居住着一位名叫贝加尔的勇士,他有一个美貌的女儿安加拉。有一天,海鸥飞来告诉安加拉,有位勤劳勇敢的青年叶尼塞非常爱慕她,安加拉听了怦然心动。但贝加尔断然不许,安加拉只好乘父亲熟睡时悄悄出走。贝加尔猛醒后,追之不及,便投下巨石,以挡住女儿的去路,可女儿早已离去。从此,那块巨石就屹立在湖中间。

贝加尔湖中还散落着27个岛屿,最大的是奥利洪岛,面积约730平方千米。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冬季约高11℃,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在冬季,湖水冻结至1米以上的深度,历时4~5个月。但是,湖底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3.5℃左右。

贝加尔湖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中生活着600多种植物和1200多种动物,其中3/4是世界其他地方寻觅不到的。奇怪的是贝加尔湖是淡水湖,但湖里却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如海螺、海绵、龙虾等。在贝加尔湖里还生活着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由于海豹一般是生活在海中的,人们曾认为贝加尔湖有一条地下隧道与大西洋相连。在欧洲的典型湖泊中,通常只有几种端足类动物(虾状甲壳动物)和扁虫,而贝加尔湖却有200多种端足动物和80多种扁虫。而且有些种类还十分奇特,有一些端足类动物呈杂色斑驳,与周围环境的色彩混为一体。贝加尔湖底还有1~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绵,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

贝加尔湖形成的年代不过几千万年,而5亿多年来西伯利亚中部从未被海洋淹没过。这里的地层曾经发生过剧烈的断裂,有的下降为狭长的洼地,有的上升为高山。洼地积水成了湖泊,从而形成了狭长而深邃的断层湖。那么,海洋生物又从何而来呢?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生物是从海洋通过河流迁移过来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海洋生物就产生于本地。

在苏联,贝尔格院士等人在对贝加尔湖的奇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贝加尔湖中真正的海洋生物只有海豹和奥木尔鱼,它们可能是沿着江河从北冰洋旅居到贝加尔湖的。那么,海豹和奥木尔鱼又是在谁的驱使下,从北冰洋跨越2000多千米来到贝加尔湖这样一个淡水湖的呢?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动物如何知道有贝加尔湖的存在,又如何知道这个湖会适合它们生存呢?还有,海螺、海绵、鲨鱼、龙虾等生物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到贝加尔湖,并长期在此生存的呢?

关于贝加尔湖的生物来源问题,至今科学家们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一问题终究会水落石出的。

动物之间互相残杀探秘

在地球上,除了人类以外,动物界也是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争斗。在以往的很长时间内,动物学家们都认为大多数的动物并不会杀害它们的同类。动物之间经常会发生侵犯的行为,主要是一种耀武扬威的姿态,而不是残杀性的。有时为了集体的利益,它们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比如说在草原上生活的土狼,为了捕捉长耳兔经常采用接力的方法来弥补体力的不足。当第一条土狼追到体力不足的时候,就把长耳兔沿着对角线的方向追赶到一个隐蔽处,等在那里的另一条土狼会跳出来接着追赶,第一条土狼趁机抄近路跑到前边,等到充分的休息后,再接着追下去,就这样两条土狼轮番地追赶,直到兔子筋疲力尽成为土狼的口中美食。

还有一种长鼻浣熊,生活在中南美洲。喜欢吃栖息在树上的一种蜥蜴,可是对于浣熊来说,到树上捉蜥蜴是不容易的,它们就采取兵分两路的方法,一个在树下等,另一个则到树上把蜥蜴赶下树,彼此配合来捕捉蜥蜴。

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的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在动物中间也存在着争斗的现象。而且在争斗的过程中还有着一定的规则,任何一方都是严格遵守绝不违背。

蝙蝠的争斗方式是身体倒挂在石岩上,彼此通过鼻子的碰撞来发泄愤恨。

蛇类相斗时从不以毒牙加害对方,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将尾部交缠在一起,挺起胸膛竭力将对方的头部按下,谁将对方牢牢按压住几秒钟,谁就是胜者。

雄旱龟在彼此相斗时,仅仅将对手翻个仰面朝天失去战斗力就算赢家。

鸟类之间的竞争准则很多。如鸽子之间仅仅是以发怒的一方羽毛横竖,挺着胸在另一方面前踱步的方式来进行对抗。谁的外貌显得雄壮威武谁就为胜利的一方。红眉雄黑禽鸡在争斗时要先发出一阵啾啾声,然后张开翅膀像公鸡一样厮杀,胸脯碰撞,相互击打,看起来就像一大团羽毛在狂飞乱舞。

大型的动物中争斗方式比较奇特的要数棕熊了。雄性的棕熊在发情期间会变得格外的凶悍,不仅会因争夺配偶斗得头破血流,还会疯狂地袭击附近的民宅。

对于动物来说在争斗中总是以最强壮的器官作为理想的兵器。袋鼠的争斗很像是“拳击”,因为它们自信自己的后爪最有力。海狸争斗的武器是尾巴,而长颈鹿是用脖子来击打对方。有蹄类的动物常常将角作为自卫的武器。但是对于过于锋利的武器,动物之间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的,直角羚从不在同类的争斗中使用角。而鹿和驼鹿则在准备争斗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手,直到弱小的一方认输为止。狼和狗在争斗中如果认输时,会把身体中最薄弱的咽喉暴露给对方,而胜者绝不会再碰负者一下。

对于动物之间的这种争斗和残杀,有一些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比如为了争夺配偶、领地或者食物等。美国动物学家曾经亲眼目睹过象海豹为了争夺首领而撕打的场面。当两头雄性象海豹中的一头被打得晕倒在地的时候,一群雄性的象海豹扑到战败者的身上,把它折磨致死。在1990年的6月,澳大利亚曾发生过一起大群企鹅自相残杀的事件。这场残杀导致大约7000只企鹅丧生。其中有雏企鹅6000只。而科学家们对于事件的原因却是无法解释。

社会生物学家对于动物之间的争斗现象是这样解释的。他们说这完全是出于动物的一种自私的本性。所有的动物都想把自己的基因或者亲属的基因传到下一代去。所以,它们进行漫山遍野的厮杀,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进行繁殖,并不是为了种族的利益去牺牲。因此在一个亲属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里很少发生剧烈的厮杀。

而动物学家却认为,动物是不存在传宗接代的自觉意识的。它们所进行的争斗和残杀原因很可能是偶然的。随后发生的大规模的征战很可能是由于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而且在缺乏信息交流和手段的动物中是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的。

动物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意见是统一的,他们一致认为动物之间进行的不流血争斗有着积极的生态学意义。年轻而健康的动物虽然在争斗中败北,却为以后获得幸福准备了条件,而在争斗中以流血殆命的动物也是自然淘汰的一种途径,也就是说残杀的威胁可能有助于形成动物的行为,对于物种遗传是有利的。但是,真正引起动物们争斗的谜底是什么?人类至今不得而知。

动物冬眠探秘

冬眠是一些不耐寒动物度过不利季节的一种习性。许多动物都会冬眠,每年的霜降前后,气温逐渐降低,池塘里的蛙鸣消失了,刺猬、仓鼠等也进入了洞穴开始了它们的长睡。进入冬眠的动物在体温、呼吸以及心率等方面都要发生改变,新陈代谢会降到最低。而且热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冬眠还不同,在冬眠的时候,冷血动物体温的升降是一种被动的形式,完全由外部的环境来决定。而热血动物则不同,它们是有目的地对体温加以控制,调节到冬眠时的最佳温度后才开始冬眠。而当它们苏醒的时候,制造热量的器官会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几小时内把温度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刺猬在冬眠的时候会把身体蜷缩起来,不吃不喝。呼吸变得极其微弱,心跳缓慢,每分钟只跳10~20次,一只清醒的刺猬放到水里几分钟就会淹死,而冬眠的刺猬半小时也淹不死。黄鼠在冬眠的130多天中总共放出的热量才29焦耳,而在冬眠过后的13天中却放出2420焦耳的热量。

动物在冬眠的时候,白血球还会大大地减少。通过对土拨鼠的实验发现,平时土拨鼠1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含有的白血球数是12180个,而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

科学家们对动物冬眠时制造热量、补偿体温消耗和保持恒温的复杂生理现象非常感兴趣,作了许多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有关动物冬眠诱因和生理机制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科学家认为,外界的刺激是导致动物冬眠的原因。外界的刺激主要有温度下降和食物不足两个方面。有人对蜜蜂做过这样的实验,当气温在7℃~9℃的时候,蜜蜂的翅膀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的触动还是能微微抖动的,当气温降到4℃~6℃的时候,就完全进入了麻痹的状态,如果再降低温度,蜜蜂就会进入更深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动物的冬眠和温度的关系密切。实验中还发现,笼养的小囊鼠在供食充足的情况下,冬季的时候不会进入冬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