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2695700000008

第8章 对生命的探秘(7)

为什么科学家们要对光合作用进行研究呢?这是因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生物科学问题,同时又与人类现在面临的粮食、环境、材料、信息问题等密切相关。现在世界上每年通过光合作用产生2200亿吨生物质,相当于世界上所有能耗的10倍。要植物产生更多的生物质,就需要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通过高新技术转化,我们甚至可以让有些藻类在光合作用的调节与控制下直接产生氢。根据光合作用原理,还可以研制高效的太阳能转换器。

光合作用与农业的关系同样密切,农作物干重的90%~95%来自光合作用。高产水稻与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只有1%~1.5%,而甘蔗或者玉米的效率则可达到50%或者更高。如果人类可以人为地调控光能利用效率,农作物产量就会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空气里面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光合作用能否优化空气成分,延缓地球变暖,也很值得探索。光合作用研究,还可以为仿真模拟、生物电子器件、研制生物芯片等提供理论基础或有效途径,对开辟21世纪新兴产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些,使得光合作用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大热点难点。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科学家就已经知道了光合作用,但真正开始研究光合作用还是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后,人们也越来越为它复杂的机制深深叹服。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吸能、传能和转化均是在具有一定分子排列及空间构象、镶嵌在光合膜中的捕光及反应中心色素蛋白复合体和有关的电子载体中进行的。但是让科学家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从光能吸收到原初电荷分离涉及的时间尺度仅仅为10-15~10-17秒。这么短的时间内却包含着一系列涉及光子、激子、电子、离子等传递和转化的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种传递与转化不仅神速,而且高效。在光合膜系统中,在最适宜的条件下,传能的效率可高达94%~98%,在反应中心,只要光子能传到其中,能量转化的量子效率几乎为100%。这种高效机制是当今科学技术远远不能企及的。

那么,光合系统这个高效传能和转能超快过程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其全部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原理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高效?这些都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众多科学家的谜团。有科学家说:要彻底揭开这一谜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适的、高度纯化和稳定的捕应中心复合物的获得,以及当代各种十分复杂的超快手段和物理及化学技术的应用与理论分析。事实上,当代所有的物理、化学最先进设备与技术都可以用到光合作用研究中。

光合作用的另外一个谜团是:生化反应起源是自然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光合作用的过程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独立代谢反应,它究竟是如何演化而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生化学家罗伯特教授说:“我们知道这个反应演化来自细菌,大约在25亿年前,但光合作用发展史非常不好追踪。有多种光合微生物使用相同但又不太一样的反应。虽然有一些线索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还是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罗伯特教授等人还试图透过分析5种细菌的基因组来解决部分的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光合作用的演化并非是一条从简至繁的直线,而是不同的演化路线的合并,把独立演化的化学反应混合在一起,也许,他们的工作会给人类这样一些提示:人类也可能通过修补改造微生物产生新生化反应,甚至设计出物质的合成的反应。这样的工作对天文生物学家了解生命在外星的可能演化途径,也大有裨益。

我国着名科学家匡廷云院士曾深有感触地说“要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就必须先搞清楚膜蛋白的分子排列、空间构象。这方面我们最新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就是提取了膜蛋白,完成了LHC一Ⅱ三维结构的测定。由于分子膜蛋白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膜里面的,疏水性很强,因此难分离,难结晶。”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提取了这种膜蛋白,在膜蛋白研究上,我国已经可以与世界并驾齐驱。

那么是否可能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可以模拟光合作用从工厂里直接获取食物,而不再一味依靠植物提供呢?科学家们认为,这在近期内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对光合作用的奥秘并不真正了解,还会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要实现人类的这一长远理想,可能还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植物也会说话探秘

英国专家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植物有“语言”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植物发出的声音节奏轻微、曲调和谐,但遇到恶劣的天气情况或某种人为的侵害时,它们就会发出低沉、混乱的声音来表现它们的痛苦。据英国专家介绍,植物的语言被称为“微热量语”。人们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植物探测仪,把仪器的线头与植物连接,人戴上耳机,就能够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了。

但是,除了能够听到植物说话之外,人们还想知道植物到底说了什么。研究表明,各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量交换的过程是时刻进行的。这种交换虽然很缓慢、不易觉察,但交换过程中微弱的热量变化和声响还是可以察觉的。如果把这些“动静”用特殊的“录音机”录下来,经过分析,我们就能解开植物语言的密码,明白它们说什么了。如果你能听懂植物的话,那么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和养料是它最喜欢的。

苏联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与植物进行交谈。据苏联《真理报》1983年2月2日的报道,计算机通过与植物特殊的连接后,根据它所“听到”的在屏幕上打出数据。然后,另一台计算机来解读这些数据,绘出简单的图表。人们根据这些图表就能明白植物说了什么,人与植物的交流就是这样进行的。

其实,这个过程并不神秘。科学家们用计算机询问植物一些问题,植物通过自身的形状变化、生长速度等向人们传递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必须通过仪器解码才行,而且即使是解码之后的信息,也只有专家才懂。但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善。意大利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与植物直接交流的对讲仪。只是在目前来看,这种先进的对讲仪也只能与植物进行很初级、很简单的交流,因为它只能辨别出诸如“热”、“冷”、“渴”等单词。

美国学者在研究中证实:植物缺水时也是会发“牢骚”的。因为植物缺水时,其运送水分的维管束会绷断,而维管束绷断时会发出一种“超声波”。这种声音很低很低,一般情况下是听不到的,因为它比两人说悄悄话的声音还低1万倍。目前,人们发现,渴了能发出这种“超声波”的植物有苹果树、橡胶树、松树、柏树,等等。

尽管人类对植物语言的了解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听到植物“说话”,能知道植物说些什么,仍然算得上是科学的一大进步。如果人类能真正听懂植物的语言,那人类的农业生产将发生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但愿人与植物间的交流能获得成功,届时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将会有所缓解,人类也将彻底从饥荒中解放出来。

食虫植物“吃”虫探秘

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分布有食虫植物。食虫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地球上的食虫植物共有500种左右,其中,在我国境内的约有30种。这些食虫植物“猎手”身上都具有特殊的武器,一是香饵或伪装,用来诱捕昆虫,像气味、花蜜、颜色等;二是各种陷阱;三是具有分泌融化昆虫的消化液。

捕蝇草是一种珍奇植物。18世纪中叶,科考人员在美洲的森林沼泽地里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这种植物。这种植物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孔雀捕蝇草。其叶子是长形的、厚实的,叶面上长着几根尖尖的绒毛,边缘上还有十几个轮牙。每片叶子中间有一条线,把叶子分成两半儿,可随时开合,就像开屏的孔雀一样,十分漂亮。

平时,捕蝇草像敞开的蚌壳一样,还有一种香甜的气味散发出来,诱惑那些贪婪而愚蠢的昆虫上钩。捕蝇草的叶子只要一经昆虫触动,就会迅速地折叠起来,边上的轮牙也互相交错咬合,虫子就被关在陷阱里,成了它的食物。它的叶子既是用来捕捉猎物的武器,又是消化器官。陷阱里会分泌出消化液,将昆虫消化掉。这个叶子就像一个“临时胃”,虫子越挣扎,叶子就夹得越紧,分泌的消化液就越多。猎物很快就被“吃完”了,然后叶子又设下新的陷阱,等待着别的虫子上钩。然而,这个漂亮的猎手一生中只有3次打猎的机会,然后就逐渐枯萎,再也不能狩猎。

在沼泽地带或潮湿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植物猎手,叫“毛毡苔”。那里繁衍着众多小虫和蚊子,它们都是毛毡苔捕获的对象。

茅膏草是一种淡红色的小草,它的叶子大小就像一枚硬币,上面长着许多既能伸开又能合拢的绒毛。一片叶子上有200多根绒毛,它们像一根根纤细的手指。在绒毛的尖上有一颗闪亮的小露珠,这是绒毛分泌出来的黏液,散发出蜜一样的香味。昆虫闻到香味禁不住诱惑,就会迅速飞过来,碰到绒毛时,绒毛上吸引昆虫的黏液就会粘住昆虫。这时候绒毛就像手一样握起来,抓住昆虫,不让它跑掉。接着,绒毛又分泌出可以分解昆虫的蛋白酶。然后,茅膏草的叶细胞就把消化后的养料吸到植物体内。一切结束后,它的绒毛就又伸开了,等待着新的“猎物”,就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最有代表性的食虫植物要属猪笼草。它看上去像普通的百合花或喇叭花,有的还能散发出香味,这些香味像紫罗兰或蜜糖一样吸引着昆虫的到来。它是一种生活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的绿色小灌木,这些地方一般有潮湿的山谷。

每片猪笼草叶子尖上,都挂着一个长长的带盖的小瓶子。由于它们很像南方运猪用的笼子,所以被称为“猪笼草”。它身上的瓶子色彩鲜艳,异常美丽,有红的、绿的、玫瑰色的,甚至还镶着紫色的斑点。而且,与别的植物猎手一样,这些瓶子能在瓶口和内壁处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闻到香味,小虫子就会爬过去吃蜜。正在享受之际,小虫子的脚下突然一滑,一头栽进了瓶子里,再也爬不出来了。小瓶子里盛的是酸溜溜的黏液,被黏液粘住的小虫子成了猪笼草的一顿美餐。

不仅陆地上有这种吃虫的植物,水里也有,比如狸藻。狸藻没有根,它漂浮在池塘的静水里。这种水草的叶子伸展开来,就像丝一样,长达1米。有很多扁圆形的小口袋长在它的茎上,口袋的口上有个小盖子,盖子都是向里打开的,盖子上长着能“绑”住昆虫的绒毛,口袋里能产出消化液。上千个小口袋长在一棵狸藻上,每个小口袋就像是一个小陷阱。狸藻在水里分布开来,上千个小陷阱形成一个陷阱网。小虫子不小心撞进网里,只要碰到小口袋盖上的绒毛,小口袋盖就会张开,小虫就随着水进入了陷阱,小口袋很快合上,把小虫子囚禁起来。这时候,口袋的内壁分泌出消化液杀死小虫子。小口袋很快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为什么这些植物要“吃”虫子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也许跟它们生存的环境有关。食虫植物一般分布在贫瘠的地方,例如生长在酸性沼泽地、泥炭地上、水里、平原、丘陵或高山上。这些食虫植物居住的地方一般缺少养分和阳光,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但那里一般有很多昆虫,它们学会了捕食昆虫的本领,这种本领使它们能在当地生存下去。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很多问题现在都无法解答。比如,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感觉非常灵敏?在它们体内又是怎样传递着外界的刺激信息的呢?它们是否有神经系统和大脑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