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2695900000018

第18章 张良(1)

汉高祖刘邦在评论为汉王朝建立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时,提到三个人物,即张良、萧何、韩信,史称“汉初三杰”。而三杰之首就是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更是传诵千古,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位贤臣谋士被后世奉为“帝王师”的楷模。张良一生极富神话传奇色彩。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就叹奇地说,原以为张良一定是位“魁梧奇伟”的美男子,谁料等到看见他的画像,他竟然像很标致的妇道人家。作为谋略家的他,其风范独特过人之处正在于此,宋代杨时就这样评论张良,说“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史记评林》引)!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一下这位谋略家的风采。

一博浪沙椎圯上进履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曾相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父亲张平相韩釐王、韩悼惠王。由于祖、父两代相韩五世,作为贵族世家出身的张良,自然从小对韩国有着深厚爱恋之情。

但是张良所处的年代,正由战国七雄纷争走向统一,他未曾为官做事,替国家出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却先饱受了亡国之恨。秦王政(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内史腾进攻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遂成为六国之中最先被秦灭亡的国家。秦在韩地设置颖川郡,以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作为颖川郡治所。这一年正好是张良父亲去世20年。这时张良家里仍然很富有,仅家憧就达三百人。他的弟弟不幸死了,他没有以礼相葬,为的是节省些钱财,他要散尽“千金之产”,收买刺客,谋刺秦始皇,以报这国恨家仇。

张良曾经到淮阳(古郡国名,郡治陈,即今河南淮阳)去学礼,又向东去拜访当时的贤者仓海君,收买了一个刺客。这位刺客力大无比,张良就特地替他订做了120斤重的大铁椎,准备一椎就可以结果秦始皇的性命。

经过10年的精心准备,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到东边巡游,张良暗中带着那位大力士,预先算好秦始皇东行的路线,潜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伺机进行狙击。果然不出所料,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地驶了过来。当车队渐渐地来到了眼前,只见这位大力上一跃而起,使出浑身力气,猛力把那120斤重的大铁椎掷向秦始皇乘的那辆车子,可惜偏了一点,打中了旁边的副车。秦始皇见有人胆敢谋刺他,大为震怒,当即命令搜捕刺客,没有抓到,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大肆搜捕10大,一时间搅得天下不宁。张良只好更改姓名,逃避到下邱(今江苏睢宁西北)。

青年时代的张良虽有强烈的反秦思想,但从斗争方法看,此时他还是比较稚嫩,血气方刚,头脑简单发热。他还需假以时日,经历磨难,才能逐渐成熟。同时也应肯定,由于秦的暴政,张良这一壮举,为后来反秦力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

张良亡命下邳以后,一日信步闲游,不知不觉来到圯(桥)上。这时,桥对面有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翁,蹒跚地走到张良身边,故意将鞋子一丢,丢到了桥下。回头对张良说道:“嘿!小伙子,下去替我把鞋拾上来。”张良猛然一愣,心想这老头好尤道理,真想挥拳揍他一通,以解多年郁闷之情,但转念一想:老头这副筋骨如何经得起拳脚?忍一忍算了。于是,他敏捷地跑到桥下,把老人那只鞋捡了上来。正要交给老翁,谁想这位老翁竞抬起丢鞋的那只脚来说道:“给我穿上鞋子广面对这带有侮辱意味的举动,张良还是强忍住了,心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上来了,那就再忍耐一下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下身去给他穿上了。老翁也毫不客气,没有道声谢,长笑而去。张良被老翁的一系列反常举动迷惑了,愣愣地目送着老翁离去。老翁走了一里多路,又返身走回来,对张良说道:‘小伙子还可以调教!第五天天亮时,跟我在这儿见面!”张良愈发感到奇怪,就行跪礼回答说:“好的!”

第五天,天一放亮,张良就赶到桥头去赴约。当他到达桥头时,老翁早已等候在那里。一见面,老翁就愤愤地责备张良说:“年轻人!跟老人家约会,你却迟到,这是何道理?”说完扭头就走,边走边说:“后五天,早点来!”

第五天,雄鸡刚一报晓,张良就急忙奔向桥头去赴约,心想:这次不会晚了!等他到达桥头时,老翁早已端坐在那里等候。老翁又生气地说:“又迟到了,怎么回事?”话没说完,转身又走了。走了几步才说道:“五天后,再早点来!”

第五天,张良没等到半夜,就前去赴约,心想:“这回真的不会迟到了!”可是他才到了没多久,老翁就来了,他一看张良立候在桥头上,就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接着慢慢地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编成的书,说道:“回去好好研究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10年后,天下一定有变。13年后,到济北来见我,当你找到谷城(今山东东阿东北)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再约见张良。等到天色一亮,张良低头仔细一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对这部兵书,张良十分珍爱,经常习诵,反复钻研,对其中的谋略思想烂熟于心。

张良下邳期间,仗义行侠,结交广泛。其中楚国的贵族。项羽的叔父项伯因犯过杀人罪,也来投奔张良,成为张良密友。

圯上进履这段故事看似很有些神异色彩。苏轼对此事著专文进行剖析,认为应扫除关于黄石公授书故事的神异色彩,子之以现实合理的解释。他以为圮上老人是卓有远见的反秦隐者,他一定已从侧面对张良的身世有所了解,“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析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侯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对青年时代张良赞颂的同时,对黄石公识教张良的精神也予以肯定,他写道: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经下取巨桥怀张子房》)

应该说这是张良一生中的一次重要事件。经黄石公的教诲,再加上多年的磨难,使张良由一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赳赳武士,脱胎换骨地变成为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以待其毙”(均见《留侯论》)的大智大勇之人。

二回袭宛城智取峣关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北)。丞相李斯和中车库令赵高矫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秦二世和赵高比秦始皇更加残暴,对广大人民继续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徭役、兵役十分繁重,“力役三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秦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西寺坡)揭竿起义。消息传开,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年的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六国贵族也借反秦之机纷纷割据称王。第二年,陈胜被杀,他的部将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驻在留县(今江苏沛县西南)。张良就聚集一百多名青年壮士,去投靠景驹,半路遇到刘邦。这时刘邦已经有几千人马,在下邳以西一带扩张地盘,于是张良就归附了刘邦。两人相遇,一见如故。刘邦当即任命张良为厩将,负责兵马事宜。张良好几次拿《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刘邦每每心领神会,一点就通,并采纳张良的计策。可是张良也把《太公兵法》讲给别人听,那些人都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张良感慨地说:“沛公(指刘邦)真的和我很有缘分呀!”所以就跟着刘邦,不再去见景驹。

两人不期而遇,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张良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君臣如鱼得水。在后来的灭秦灭项斗争中,两人配合默契,共同导演了一幕幕载入史册的活剧。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X项梁听说陈胜已经牺牲的消息后,就召集各路将领到薛(今山东膝县东南),共议大事,刘邦也应召前往。六月,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张良早就立志要恢复韩国,趁这个机会劝项梁说:“您已经拥立了楚国的后人,而韩王室的公子横阳君韩成,也很贤能,可以立他为韩王,这样就可以多树党羽,互相支援,共同起兵灭秦。”项梁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让他寻找到韩成,立韩成为韩王,封张良为韩国司徒。张良同韩王一起带领千余人马向西攻打韩国故地。他们虽攻下过好几座城镇,但又常常被秦军夺回去,迟迟未能开创大局,只好在颖川一带打游击。

这期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项梁在东阿、定陶连战连捷,滋事长骄傲情绪。秦将章邯乘其不备,袭击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章邯取胜后,以为楚军不足为虑,就率秦军渡过黄河北上,进攻赵国,将赵都邯郸夷为平地。赵王歇退守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并屡次向楚军求救。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楚怀王命宋义、项羽以主力北上救赵,寻求秦军主力决战;以刘邦为一部,收集陈胜。项梁的残部。向西入关,直捣秦都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从砀县(今安徽砀山县南)出发,经成武(今山东曹州)。高阳(今河南杞县西)、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等地,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攻占颍川。张良听到刘邦军队到来的消息,喜出望外,就跟韩王成一起前来与刘邦汇合。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一连拿下十几座城池,打垮了秦将杨熊的部队,迅速略定了韩国地盘。刘邦命令韩王成留守阳翟,带着张良一同南下。

同年六月,刘邦军兵至南阳郡,与南阳郡守吕龋在犫(今河南鲁山东南)地展开大战,大败秦军,郡守败退到宛城(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刘邦急于抢先入关,恐怕宛城久攻不下,耽误进军速度,就想从宛城西边绕道而行,直取武关(在今陕西商南东南)。张良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如果不彻底解决宛城的敌军,以后向西前进的路途会越走越险要,万一进攻失利,则会进退失据,陷于绝境。张良就提醒刘邦说:“沛公您虽然急于入关,但是秦军人数仍然众多,而且依险固守。如果您不把宛城攻下来,再往前进兵的话,宛城兵马就会从背后追击,必将造成强秦在前,宛兵在后,腹背受敌的局面,此乃危道,为兵家所忌。”

刘邦听后,马上改变主意,僵旗息鼓,连夜从另一条道路杀了回去。黎明之时,已把宛城围了三匝。刘邦又采纳陈恢的建议,接受郡守吕龄的投降,封他为殷侯。

宛城大捷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宛城是大郡南阳的都城,连城数十,人民众多,积蓄丰富,不夺取它而西进必然存在巨大隐患。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又和平地解决了宛城守军,使刘邦军心大振,既补充了实力,又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量。此后刘邦西进,势如破竹,在丹水(今河南浙川县西南)接受了高武侯鳃、襄侯王陵的投降。刘邦又东取胡阳(今河南唐河县东),西克哪(今河南内乡东北)、析(今河南内乡西北),所到之处,秦军望风而降。于是刘邦申明军纪,秦人闻知非常高兴。

同年八月,刘邦攻破武关。这时秦军主力章邯部已被项羽歼灭。随后项羽又打到殷墟(今河南安阳),收降20万秦军,封降将章邯为雍王。秦军在战场上的失败,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九月,子婴又诛杀赵高,并派兵防守峣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企图阻止义军西进。

峣关在武关以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是由河南南阳一带西进关中的必经要道,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刘邦正准备计划以2万人强攻峣关。张良献策说:“秦军虽多次失败,但秦兵尚强,不可掉以轻心。与其强攻,不如智取。我听说峻关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贾小人,贪财好物,见利忘义。不如您暂且留在军营中,按兵不动,另外派出一支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粮响;并在四周的山头上多树军旗,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再派郦食其带着贵重宝物,去诱惑秦将。”张良的言语虽不多,但考虑得十分周详。让刘邦“留壁”不出,是严阵以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准备5万人粮饷,是保障后勤供给,以备不时之需;“张旗帜诸山”是乱敌耳目而分其兵。“以重宝啖秦将”是麻痹敌将,使之懈怠,然后乘其不备,而攻取之。敌情我情分析得头头是道,不能不令刘邦信服。

刘邦欣然接受张良的建议,立即让手下分头行动。果不出张良所料,秦将看到满山遍野的军旗,不禁心虚起来。这时恰好郦食其携带珍宝求见,向他晓以利害。秦将接受了贿赂,决定叛秦,与刘邦联合,一起偷袭咸阳。

刘邦见张良的计策奏效,十分高兴,正准备讲和,可是张良又建议道:“从情况分析看,这只不过是敌将接受了贿赂才想叛秦罢了,恐怕他手下的士卒们不一定会跟着叛秦。如果士兵不听从,那就十分危险。不如乘秦军懈怠,进行奇袭,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才是万全之策。”刘邦马上省悟过来,亲自率领军队袭击秦军,出其不意,大败泰军,并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经过蓝田大战,彻底击垮了秦军。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刚刚在位仅46天的秦王子婴,只得乘着白马、素车,携带皇帝印玺符书,在轨道(今西安北)迎降。秦朝统一天下后15年的残暴统治终于结束了。

刘邦兵不满万人,能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率先入关灭秦,除了秦朝的腐朽和项羽在河北牵制、歼灭秦军主力之外,也与张良的个人作用分不开。在西进过程中,张良每每在关键时刻起着关键作用,使刘邦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在快速推进中力求保持有稳定的作战后方,而战略战术运用得又极为机动灵活、变幻莫测。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成果。

三劝驻霸上侍宴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