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2695900000007

第7章 管仲(3)

管仲辅佐齐桓公自创立霸业始,就一直以尊王为号召,突显周天子的地位,重树周天子的权威。春秋时期,五霸迭兴,大都以尊王为旗帜,说明当时王室虽然衰微,但王权仍然是社会秩序的象征。在诸侯争霸的局势下,尚没有一个诸侯国强大到足以取代周王室的程度。所以尊奉周王室,是称霸诸侯的最有力的保障。尊王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周王室遇到内乱外患时,管仲便辅佐桓公集合诸侯军,拱卫王室。比如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宠爱少子带,遂萌发了废黜太子郑而改立少子带的意念。这种废嫡立庶,废长立幼的做法是违背周礼的,会给周王室带来莫大的后患。为了维护周礼的权威性和王室的安宁,齐国便在当年夏天,邀集鲁、宋、陈、卫、郑、许、曹诸国国君在首止会盟,并会见了太子郑,以谋划安定周王室。再如公元前653年间十二月,周惠王卒,太子郑即位,是为襄王。襄王因害怕带争位,秘不发丧,而告难于齐国,求齐帮助确立和巩固其王位。次年春,齐、鲁、许、卫、曹诸国国君与陈世子连同襄王委派的大夫在挑结盟,共同奉太子即位,以确立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49年,带又一次觊觎王位,招集王城附近的杨泉、泉皋、伊洛之戎攻打王城。秦。晋两国兴师伐戎戍周。战争一直持续到次年。此时,周王室又一次遇到烦。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派管仲前往,让戎人和周王媾和,派隰朋让戎人和晋国媾和。管仲以其杰出的外交才干,很快地平息了这次纷争。对此,周襄王甚是感激,便以上卿之礼招待管仲。管仲辞谢说:“陪臣是低贱的官员。现在有天子所命的二位守国上卿国氏、高氏在,如果他们在春秋两季来承受天子的命令,您又用什么礼节来接待他们呢?陪臣谨致辞谢!”管仲自称“陪臣”,在周天子前表现得彬彬有礼,这与割王田之麦、射王肩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周襄王很敬重管仲,称其为舅氏,说:“舅氏,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可以说笃厚而不能忘记。去后享你的职务,不要违背我的命令!”最后,管仲接受了下卿的礼节后回到齐国。对此,有人评论说:“管氏谦让而不忘爵位比他高的上卿,应世世代代享受祭祀。《诗经》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神灵所保佑的。”’

其二,尊王室还表现在征伐那些不听王命、不朝王室、不纳贡的诸侯方面。比如,公元前656年,齐国率诸侯之师侵蔡伐楚。当楚成王问及征伐原因时,管仲理直气壮回答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苞茅不入,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返,是以来问。”(《史记·齐大公世家》)管仲的一席话恰好说明齐国修复太公之政,以夹辅周室,推尊周天子的抱负。双方虽未兵戎相见,然而楚国却认了错,并答应纳贡于周,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再如,齐国还“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诸侯皆不朝王的情况下,齐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朝觐王室。如公元前647年春,齐桓公派遣大夫仲孙淑朝觐周王室,为诸侯各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关于当时齐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战国策·韩策》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诸侯之尊桓公也,犹共尊襄王也。”由此可见,尊王与称霸,水乳交融般地合二而一了,这是多么辩证的一对关系啊!

(二)宁雕侯

管仲辅佐桓公,除大力维护周王室外,对那些发生内乱,遭遇外患的诸侯国,亦以继亡存绝的仁爱精神,全力救援,从而赢得了各诸侯国衷心的爱戴。其主要事件有:

其一,扶郑拒楚。楚本属华夏族,但因为很早就南迁荆楚地区,受当地土著居民的影响,颇带蛮气,加上最早独立称王,与周王室及诸侯矛盾殊多,所以中原诸国总以蛮狄视之。春秋以来,楚国势力不断向北扩张。当息、邓等小国先后被楚国吞并后,郑国便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了。公元前666年秋天,楚国令尹子元率战车600乘进攻郑国,攻到了郑国的桔柣门、纯门。郑国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齐国率领鲁、宋等诸侯联军驰援郑军,楚军被逼撤退。此役既保障了郑国的安定,又暂时遏制了楚国的北进。

其二,救援燕国。公元前664年,生活在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是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济会见,商量讨伐山戎、救援燕国的事情。

齐、鲁两国本来商定共同出兵。鲁庄公表面答应,但却因害怕路远道险而按兵不动,结果齐国单独采取了行动。齐桓公、管仲、隰朋率领齐国大军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兵锋直至今支。在追击山戎的途中,齐军迷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前行,军队随其后,结果老马带领齐军走出了迷津。这就是著名的“老马识途”成语的来源。后来齐军又遇到了缺水的困难。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坡的阳面,夏天居住在山坡的阴面,蚂蚁穴居之处,向下挖一丈两切就会有水。”由此解决了缺水的困难。通过上述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这一仗打得非常艰苦。

山戎被打退了,燕国转危为安。燕庄公自然感激涕零,在送齐军回国时,一直把齐桓公送入齐境还未停下来。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之间应遵守相送不出国境的礼节,我不能对不起燕君。”于是割让燕君所到的地方给燕国。诸侯听说后,都认为桓公是仁德之君。

其三,安定鲁国。公元前662年,鲁庄公逝世,哀姜和庆父作乱。后来,庆父被逼自杀,齐国派人将哀姜杀死。公元前660年冬,齐桓公、管仲派上卿高子与鲁国订盟。高子率领南阳甲兵,帮助确立鲁僖公的君位,并修复鲁国都城从鹿门至争门的城防。

在鲁国内乱的情况下,齐国本来可以乘其危,掠其地的。然而在管仲亲邻国外交方针的指导下,齐国帮助鲁国平内乱,定国君,使鲁国存而不废,从而赢得鲁人的感戴。

其四,救邢存卫。公元前661年,狄人攻打邢国。面对伐狄救邢的问题,管仲对齐桓公说:“诸夏与戎狄是不共戴天的,戎狄犹如豺狼,其侵略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中原各诸侯国相互亲近,理应患难与共,不能坐视不救;大难当头,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犹如迷恋毒药。诸侯国订盟的简书,表明大家要同仇敌忾,患难相救,如今邢国有难,请遵从盟书,发兵救邢。”在管仲的力主下,齐桓公派军队打退了狄人,解除了邢国的危机。

公元前659年,赤狄又一次攻打邢国,邢国军民溃散败逃。齐国率宋。曹军队救邢。在战斗中,邢人如潮水般奔向联军驻地。联军对赤狄发动进攻,将赤狄击退,并迫其远遁。战后,齐国建了一座新城——夷仪,将邢人迁入新城生活,并派战车百乘,士兵千人帮助邢人戍守国土。史称“邢迁如归”。

公元前660对年,狄人攻打卫国,并占领了卫国的都城。亡了国的卫人在宋国的救援下,在曹地住了下来,并立了新君卫戴公。齐国听说后,便派公子无亏率领战车300乘,军士3000人戍守曹邑。还赠送给卫戴公马4匹,祭服5套,牛、羊、猪、鸡、狗各300头(只),外加做门户的木材。赠送给戴公夫人用鱼皮装饰的车子、细软的锦绸30匹。史称“卫国忘亡”。

齐国援郑、安鲁、救邢、存卫的仁义举动,既达到了稳定中原的目的,又取得了诸侯国的拥护,自然而然地为其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主盟诸侯

在尊王室、宁诸侯的实践过程中,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一次次地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各诸侯,假王命以号令中原。这是桓公霸业的具体表现形式。据《谷梁传》载,齐桓公衣裳之会11次,兵车之会4次。所谓“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和平盟会。“兵车之会”是指帅兵车、聚卒伍,以军事促成外交的盟会。《国语·齐语》的记载则为:“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语日:“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此之“三”、“六”皆为泛指,而非实数。实际上,桓公会盟诸侯大小共16次。即《谷梁传》所载的15次外,还有齐楚召陵之盟。其间的葵丘之盟,周天子派宰孔前去赐胙,使桓管的霸业达到顶峰。至此,齐桓公成了名副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抱负也得到了最高的实现。太史公以赞叹的笔触写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评价至当,一语中的。

七病榻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