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才习惯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2763700000017

第17章 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成长——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2)

很多孩子被学习的重担压得失去了眼中的光彩,同时也失去了对一切知识的兴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重者可以患上厌学症,对学校、对书本都有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轻者也会在繁重的学习中不知所措,成绩越来越差。失去求知欲,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后遗症,譬如:

一问三不知

这种情况是因为对知识不感兴趣,左耳进去右耳出来,知识根本无法储存进大脑,即使勉强装进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正常提取出来。

屡做屡错

做错题后,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当时似乎能明白过来,但因为缺乏求知欲,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心里留下来。所以,下次面对同样的问题,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走神

既然没有求知欲,无论听讲还是做作业,精神都很难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打扰。这样的孩子,学习效率差,成绩也很难提高。

贪玩

对知识失去兴趣以后,就只剩下对于玩的兴趣了,当然会贪玩。他们会在课本里夹漫画,会上课听歌、打游戏,回家复习的时候,也会把武侠小说藏在抽屉里,拉开抽屉偷看。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家长再怎么严格管理,都难有实际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孩子一旦失去了求知欲,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天赋。他的天赋没有机会得到挖掘,被白白地浪费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自己想学,愿意主动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千万不能有投机取巧的态度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连外敌也不敢来骚扰。

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是不是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召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到一个能够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

三个月后,这班学者把三本十寸厚的帛书呈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生活无忧了。”

国王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人民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看书。所以他再命令这班学者继续钻研。

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三本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

又过了一个月,学者们把一张纸呈给国王。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都能真正按这张纸上所说的去做,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说完后便重重地奖赏了这班学者。

原来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同学们,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天底下不可能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惟有肯付出汗水的人,才能享有成功的果实。学习也是一样,很多同学都盼望一夜之间学会所有的东西,总希望找到一条学习的捷径,但是却不明白做一切事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只要能真正放弃投机取巧的心态,实实在在地去认真地听讲、踏实地做作业、及时地复习,那么,你的成绩一定能够提高。

把学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用出来

6岁的小明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很快就从父母那里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父母为了锻炼他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便给了他100元钱,叫他去附近的超级市场买东西。父母规定小明将100元钱中的88元买东西,其余的找回来,而且要求买的东西越多越好。同时,父母还鼓励、要求他自己算。

其实,让一个6岁孩子自己独自去买东西,爸爸妈妈也很是担心,但为了锻炼孩子的学以致用能力,他们硬是狠心这么做了。父母的鼓励使小明很高兴,他认真地按着爸妈的要求去做,结果做得非常好。久而久之,小明养成了勤于实践的好习惯,每次学到了新东西,不用爸妈催促,他自己就想方设法去实践了。在实践中,他不仅印证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也大大地增长了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崇尚能力的社会,如果我们希望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多种才能。而培养多种才能的好方法,又往往离不开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好的习惯和意识。

只有具备了学对致用的好习惯,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展身手。只有那些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的生活才会过得快乐、安全、自由。

同学们,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考上理想的学校,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都不是最终的目的。学有所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当我们懂得了学以致用的好处之后,那么对于学习中每一门知识就能感兴趣了。越感兴趣,对知识的好奇心就越强烈,知识面就越广泛。

种子要播撒在泥土里,才能获取丰收。知识要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把蒸汽产生动力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中,不但发明了更先进的蒸汽机,而且还给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运用蒸汽知识的机会,甚至可以说,蒸汽动力创造了工业世界,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学以致用的伟大体现。

知识的海洋广阔无边,每一滴水都有它巨大的作用。只有把这一滴滴水放进农田,放进工厂,放进每个家庭,它才能显示出它的力量。否则,只能被太阳烘烤成水汽,消散得无影无踪。

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运用到生活中,产生了脚手架、木板凳、三角板等物品。阿基米德运用有关体积的知识,辨别了皇冠的真假;山东一农村孩子运用在学校里刚学到的杠杆原理,开凿了当地第一口水井;温州工人学了滑轮的知识,发明了升降衣架……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不管是历史名人、大科学家,还是普通人民,都在实践着学以致用、知识联系实际的真理。

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要抓住特点,深刻领会各知识要点,巧妙灵活地掌握方法。课堂不但是积累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习惯、锻炼能力的场所。每学一个知识点,哪怕这个知识点微不足道,也要学到手,学到家。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先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低难度问题,然后逐步向中档题、高难度的题目发展,先易后难,便于学以致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具备顽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的勇气。从课堂上、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和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免不了要遇到困难,甚至失败。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就可能永远地倒在了失败面前。这样,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就无从谈起。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干不做、脱离实践与实际只能落个纸上谈兵的能耐,害人害己。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盲从书本,人云亦云,谬之大矣。

学习时保持快乐的心情

哈佛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嘉西尔德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把51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以愉快的方式上课,一组以不愉快的方式上课。3个星期后发现,在愉快气氛中上课的学生,大多数能记住较多的东西,持久不忘。而另一组学生,情况就明显差得多,他们难以记住他们学过的东西。

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的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久病卧床,遇见了朝思暮想的亲人,顿时会觉得病好了一半。心中懊恼、烦躁不安,山珍海味也引不起食欲。读书也一样,心情愉快就读得进去,效果很好。当你心情欠佳时,就难以读进去,效果极差,看了半天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

这项试验说明,心情能够制约读书效果。换言之,谁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状态,谁就能事半功倍地学习。

适当调整原来的学习计划,把心中介意的小事尽快处理完,这是进行自我调节的重要方法。

如果你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一时无法解脱,那么在“尽量想开一些”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适当地调整原来的读书计划和进展。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原想按拟定计划读书的,却因许多意外的事情而分心。邻居家小狗的叫声,本来并不介意,现在却感到非常刺耳;桌上那怪模怪样的泥娃娃以前看着好可爱,如今却越看越不顺眼;钢笔没水了,书本放歪了;就连风也来凑热闹,把纸片吹得到处乱飞;更不用说明天还要迎接头痛的考试……真是越想越恼,越看越烦。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心情也越变越坏。唉!不要小看这些事情,哪怕它们极细微极琐碎,有时也会严重地干扰你。书是读不进去了,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是心中介意的事情(尤其在心情不好时)哪怕再细小也要尽快处理完,以免引起情绪上更大的波动。另外一个便是放任不理。如对门小狗的叫声、明天那场即将来临的考试等等,与其去想它们,不如“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或另外去想一些愉快的事情。

我们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不随便改变我们的情绪。一开始认定的好与坏,并不一定是十分客观的,要知道苹果好不好吃,不能单凭主观印象,而应耐着性子细细品尝,尝出了味道,你就会觉得很好吃。这是生活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去体会“艰难的学习”中的那份快乐。

读一读

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

——屠格涅夫

要学习,甚至从自己的敌人那里去学习怎样做到明智、真实、谦逊,学习怎样避免自视过高,这总不会为时太晚的。

——卢梭

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他获致的方法的。

——赫尔岑

我活着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了活着。

——培根

必须学习再学习。可学的东西真是包罗万象,人们为你们积累的知识真是浩如烟海。

——高尔基

做一做

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真正的知识,并不是应付考试,所以,我们应记住以下几条。

1.灵活学习,拒绝死记硬背。学来的知识、方法要运用,首先要做的是学好,然后是用好。对老师教授的或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和方法需灵活掌握,活学活用。

2.寻找实践的机会。我们要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环境中找到一些条件、机会,便于自己能随时运用所学方法和知识。如在周末安排一次家庭辩论赛,让自己有机会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把坏掉的闹钟给修好,让自己运用相关的知识……有了这些机会,对书本知识就有了实际的体验,理解得更多更透彻,掌握得更牢靠。

3.不盲从书本知识。知识从书本中来,但要回到生活中去检验。学习不能读死书,不能盲从书本,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要将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确定它的价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