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2771300000010

第10章 开放学习(2)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先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想改变自己的观念,就要先加强学习。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成功人的思想,成功人的观念。

你怎么不问一声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里,他是学历最高的一个。

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他心里想。

可是,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了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般地走到了对面去上厕所。

博士一看,眼睛睁得都差点掉下来。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上完厕所,正所长回来的时候,同样又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了回来。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了,走几步,也“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原来我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呀?

这时,博士生也内急了。可是,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忙跑过来,将他从水里拉了出来,关切地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说:“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说道:“这个池塘里本来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些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过去的时代是学历的时代,未来的世界将是学习力的世界,只有学习力强的人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懂得从任何的细节和所有的人身上学习与感悟,并且懂得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学习是学与习的有机组合,学是学知识、技术的过程,习是运用知识和技术于实际的训练过程;学是习的开始和基础,习是学的深化和归宿,学与习相互辅助促进。学与习的关系,可以说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最后,才能达到教。

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所以,在更多时候,学习更是一种态度。

学习决不可自大。人贵自知,如果认为自己已经一切都是对的,那么还能学得了什么?所谓有容乃大,学习首先就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海纳百川。人如果没有了谦虚的心,又如何去获得新的知识?只有谦卑的人,虚心的人,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学习时对所学的知识决不可全信,更不要因为他是权威就要迷信。随便去相信了,那绝对是你的错。学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提出质疑,要敢于质疑一切才有真正学习的开始,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反过来,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我们对待知识,无论是谁的学说都要学会尊重。孔子就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路边随便一个人,他的学问中也可能有你不懂的。所以,对待每个人的学问我们都要保持对他的恭敬。如果我们对知识,对权威没有着应有的恭敬,那我们很容易就会失去谦虚的心。

一个人在学会尊重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尊重未知。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也不可能什么都学得会,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无论如何,人都是有未知的。不能因为我们不了解人家的观点就认为人家的观点是错的,更不能因为我们的自大而胡乱指责别人的观点。无论对人还是对知识,我们都应该保持我们应有的礼节。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是谁有理,但既然说得出来,而说者也绝不是个愚笨的人,那他所说的就必定会有他的道理。既然他说的有道理,那么我们对他的言论就必定要有所尊重,不管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所以,对待别人的学问我们要懂得谦让。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我们的未知。

谦恭礼让,这是做人的准则,其实也是学习的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学习心态是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的。

6.真才实学比一张文凭更重要

学历,表面上是一个人知识水准和文化素养的证明,但它与能力并不能成正比。

大学毕业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修完了学校规定的所有科目,意味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考试并且全部及格了。仅此而已。

学历不等于知识

曾有一个哈佛毕业的高材生去微软应聘产品经理,他刚毕业,成绩一直是第一名,自认为学识丰富。然而,当比尔·盖茨问他:“亚马逊河有多长?”高材生却傻眼了,回答不上来。比尔·盖茨对他说:“那请你多读些书再来应聘吧。”这个高材生只好低着头退了出去。

同样,在日本也有一家大公司——索尼,在这里一万多名雇员一进公司就要把学历封存起来,让他们去公平竞争。在工作中,大家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结果他们发现,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并不是“科班出身”,而且这些人更具创造能力。因而,这也使得索尼的“世界第一”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且畅销世界,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也因此被喻为“经营神童”。

学历高不代表有出息,不代表必定成功。一个人的学历是在大学里取得的,一个人的悟性却是从社会上练就的;一个人的知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一个人的智慧却是从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大学与社会毕竟存在差距,所以学历高不等于悟性就高;同样的道理,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智慧的人。

福特先生的愤怒

美国曾经发生过一宗官司,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向一间报馆提出了控诉。福特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名成利就之后,招惹了不少是非,其中一项就是一位记者说福特先生是一位不学无术的人。这么一句话,触怒了福特先生,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在法庭上,为了证明福特先生有无学问,主审法官做了一个问答比赛形式的考试,测验福特先生是否是一名真正不学无术的人。面对着这种小学生游戏,问些好像X加Y等于几的问题,令福特先生啼笑皆非。福特先生教训他们,这类死记知识游戏,自己的手下有大把专业人才,只要一按桌头的按钮,便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懂得答题目的人,不算有学问,因为这类学问帮不到成千上万的人改善生活。福特先生借此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懂得运用知识赋予的权力,改善生活。正如佛利民所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学历,只是对一个人的某方面知识、能力和水平及格的认可,它属于过去时的测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本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学历的要求,更不可能全面衡量或代表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智慧是一个人改造世界最有力的现实力量,它包含智商、知识、接受、掌握、应用知识能力、思维应变能力等等。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这几个方面,一切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文凭至上了。如果说一个人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因素,忠诚、好学、肯干、能干,那么他就能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这对用人单位来说,就是人才。要知道,人们所说的高素质人才常常并非指的是高学历的人。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文学家,并非因为有了高学历才成名成家,而是因为他们在潜质、本能、灵性等方面有过人之处。

生活中,也有的人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却能力低下,以至于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反而错过了许多大好机遇。

一位独生子,学习成绩一向拔尖,已经顺利地读完了研究生课程,即将被保送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一家人欢天喜地,独生子却心事重重,进而惊恐不安。原来,一想到出国后将远离妈妈,没有人替他照料生活,他就心跳加速。结果,他患了“出国恐惧症”,不仅不能出国了,连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无法进行下去,只能住进医院。

相比之下,这样的人能算是合格的人才吗?如此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怎能面对未来社会?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

据调查显示,如今,只有15%的人认为高学历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有7%的人对此全盘否定。而76%的人客观地认为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要依据实际岗位需求和个人能力进行判断和决定,其中61%的人选择了“应该更看重能力”。

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有一个高学历高学位固然很好,但更要紧的是有没有真才实学。能力、学历、经历,这三者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一个恰当合适的学历,你的能力也往往不被他人所发现,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相应的工作经历,高学历也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当下的社会就是,能力比学历更重要,想仅靠文凭混饭吃,只能被淘汰!

7.为什么“差生”也能出人头地

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老师们就习惯于将孩子简单地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两种类型,就好像他们分别是从两个不同的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方式恰恰与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什么是“差生”,就是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当然,老师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态度也是两种眼光,两副面孔。正如一个笑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一天上课时,有两个学生同时睡着了,老师指着好学生说:“你们看他睡着了,书还拿在手里,学习多么刻苦、努力。”而指着差生说:“你们看,这个‘东西’(书)一拿起来就睡着了,这样的人能读好书吗?”

所以,老师总是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他们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被原谅,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如果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老师的反应则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温柔已不复存在,对这类学生一概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老师也会预防性地教导一番,以防他们生出什么不测。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后指出,许多高分数的人出了学校之后竟一事无成,而有些在学校里成绩普通甚至是中下的人却成为了有成就的人。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更是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从一个考试失败者成为一个优秀生,最终成为一个心理学家的故事。

想当淘粪工人的童话大王

凡是看过《皮皮鲁》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知道郑渊洁的。其实,郑渊洁在小时候也是一个“差生”,而且最大的理想不是写童话而是当淘粪工。

那是他10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竟然因为上课走神,而被老师叫到教室前面,并对着全班学生说了100遍“我是全班最没出息的学生”。然而,令人们没有想到是,就是这样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文盲”,竟然成了全国最出名的童话作家。

说到他能成为作家,这完全得益于他在上小学二年级时一位老师的赏识。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长大了想做什么》,当时的郑渊洁正崇拜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所以他就写自己长大了要当淘粪工。没想到,老师看过之后,竟把作文推荐到了校刊处,并且刊登了出来。也就是老师的这一举动,让郑渊洁受到了莫大鼓舞,从此也就走上了写作之路。

但在他上到小学四年级时,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从学校退了学。所以,郑渊洁的最高学历也只有小学四年级。

世界上没有无用之人,没有无用之物,没有无用之事,任何事物都有其作用和潜在价值。学习成绩好坏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需保证,也不能作为一个人未来处境的惟一判断依据。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人的分工更是多种多样的。

当然,每个人的成功也都是独特的,成才也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个案来总结教育规律,或寻找某些成才“捷径”,这些做法都有失偏颇。

8.提升自己,别忘了充电

一辆车四个轮子,没有备胎,而且时刻有抛锚的可能,你敢上高速公路吗?答案是:不会,除非谁想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