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772600000016

第16章 联吴抗曹(4)

诸葛亮这番话,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正面分析,有当头棒喝,每一句话都拨动着孙权的心弦。首先诸葛亮并举孙权与刘备,说他们一个“据有江东”,一个“收兵汉南”,都是当代的第一流英雄人物。但如果把诸葛亮这些话仅仅理解为在夸赞二人,那就错了,实际上诸葛亮在向孙权暗示,孙刘联合是有基础的。此为诸葛亮谈话中的明与暗。接着,诸葛亮又指出了刘备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曹操吞并了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基本平定了北方,既壮大了力量,又少了后顾之忧,刘备力量与之相比过于弱小,无法与之抗衡。此为谈话中的正面分析。谈完刘备,该谈孙权了。诸葛亮为孙权指出了两条路:一条是与曹操断绝关系,以江东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一条是放下兵器,收起铠甲,向曹操屈膝称臣。当然,诸葛亮的本意是只让孙权走第一条路,所以他指出的所谓两条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是正面的劝说,后者是反意激将。最后,诸葛亮一记当头棒喝,向孙权提出了警告:像您这样表面服从曹操,而内心却犹豫观望,情况如此紧急却仍不作决断,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

诸葛亮这一番话,强烈地震撼着孙权的情感,也极大地刺激了孙权的自尊心。他毕竟是一个二十七岁的热血男儿,劝降的话他听了不少,但从来没有这样使人如坐针毡的尖锐表达。此刻他在想:给我指两条路,让我选?还是先看看你们的主公吧!他在当阳大败,飘零于江夏,其境况与我相比,简直异于天壤。为什么不给他两条路去选择呢?想到这里,孙权便反唇相讥,问道:“如果像您所说,那你们刘将军为什么不去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料定孙权会有此问,便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将军知道田横吧?他只不过是齐国这个诸侯国的一名壮士,都还能坚守大义宁死不受屈辱,而我们刘将军乃皇族后裔,英名盖世,众人仰慕,如水归大海,怎能受此之辱?他是个有高远志向的人,如果大事不成,那是天意如此,他自己是绝不会向曹操投降的。”

诸葛亮这样说,意在启迪和激励孙权。

果然,孙权勃然激动起来:“那我也不能拿着整个吴国以及十万雄兵,去受别人的控制。我的抗曹决心已定!我知道,除了刘将军,没有别的人敢于正面抗击曹操。不过,你们刚吃完败仗,怎能抵御曹操那样强大的敌人啊!”

尽管孙权语气激昂,诸葛亮却从中听出了孙权内心的傲慢与恐惧。孙权对与刘备结盟的态度是傲慢的,他虽口头上承认刘备的抗曹是坚决的,但实际却认为经过长坂失败,刘备已无力抗曹。要抗曹就得依附我孙权,因为我手里有十万大兵呵!孙权要把联盟关系变为依附关系,这一点,诸葛亮是体会到了。同时,诸葛亮也感到了孙权对曹操仍心有余悸。他知道,孙权号称的十万雄兵,是一个夸大了的数字。孙权究竟有多大家底,他自己最清楚,但有一点诸葛亮可以肯定,如果真的与曹操打起来,孙权恐怕连五万兵众也难以拿出。有时候,一个人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往往需要措词上的强硬与夸大来掩饰。

针对孙权的傲慢,诸葛亮说:“不错,我军是在当阳的长坂受到挫折,但抗曹的实力依然存在。现今,陆续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精锐甲兵一万人,刘琦招集的江夏郡战士也不下一万人。”诸葛亮说出的这两万多兵马,既是在介绍实力,也是要求平等联合的资本。

针对孙权对曹操的恐惧心理,诸葛亮列举了曹军的三大弱点:第一,“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听说追击我军时,“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曹军远来疲敝,又违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则,已经播下了失败的种子。第二,曹操东下江东,必然要与我进行水战。而曹操兵马,多为北方人。“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肯定会影响曹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最后,诸葛亮正式向孙权提出联合的建议,并规划出这种联盟所将导致的后果。他说:“如今,您如果确实能派遣猛将统领数万雄兵,与我们刘将军同心协力,那么肯定能将曹操击败。曹操失败以后,肯定要退回北方,孙、刘的势力就会强盛,鼎足分立的形势就会形成。成败之机,就在今日!”

诸葛亮这番纵横捭阖、辞旨畅达的议论,使孙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刺激,从未有过的清醒,从未有过的明白,从未有过的信心。

诸葛亮甘心追随刘备,以微弱的力量与强大的曹军交锋,即使只剩下一郡之地,仅存二万兵众,也不屈服于曹操。然而与孙权初见,便让他按兵束甲,北面降曹,孙权感到自尊心受到莫大刺激。

诸葛亮的一番宏论,使孙权从犹豫徘徊中猛醒。他清醒地认识到,要生存只有抗曹,犹豫是没有出路的,不是在犹豫中投降,就是在犹豫中灭亡。

诸葛亮的一番宏论,使孙权对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有如云开雾散般的明白。以前,他只看到自己兵微将寡的短处,没有看到吴越之众熟于水战的长处;只看到曹操兵多势盛的优势,没看到他面临许多困难的劣势。如今,他确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诸葛亮的江东之行,使孙权有了战胜曹操的信心。以前,他很怀疑刘备集团的力量,特别是长坂之败以后,孙权甚至对刘备有些轻视,所以,他对鲁肃建议的反应并不积极。如今见了诸葛亮,不仅那恢宏的议论,那卓越的见识,那精辟的分析使他折服,而且诸葛亮的风采、人格、气质也使他对刘备集团刮目相看。刘备识才、爱才、得才果然名不虚传,他手下人才济济,不也是一种实力的表现么!与他们携手联合,还怕打不败曹操吗?

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了。

诸葛亮的江东之行成功了。

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天才的外交能力;

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对时局正确的分析。

诸葛亮江东之行所取得的成果,是他“隆中对”第一步成功的实践。

诸葛亮这次出使江东,还见到了他阔别十五年的胞兄诸葛瑾。兄弟相见,说不尽的同胞之谊,道不完的别后思念。孙权见他们兄弟二人如此亲热,突然产生一个念头,通过诸葛瑾把他的弟弟留在江东该多好!于是,他找到诸葛瑾对他说:“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对于自己的胞弟,诸葛瑾是再了解不过了,他知道这只是孙权的一厢情愿,弟弟对所选择的道路是不会改途易辙的。他连试一下的话都没说,径直替弟弟拒绝了。他说:“弟亮已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诸葛瑾说的没错,如果他真的找到诸葛亮,诸葛亮也会这样说的。

好像是在考验孙刘联盟是否牢固,又好像是在考验孙权的抗曹决心是否坚定,孙刘联盟刚建立不久,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就传到了江东。这一天,孙权接到了曹操派人送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是一封逼降信,信中充满了恫吓之词。八十万水军纯系夸张,当时曹操南下兵力总共二十多万,其中还包括荆州降兵七八万人,哪来的“水军八十万众”?“会猎于吴”,意谓若不束手投降,曹军将把东吴作为猎场,把江东之人作为猎物。

当孙权把这封信交给众人看时,立刻在众臣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张昭等人主张投降。他说:“曹公是豺虎之人,然而他却有汉朝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打出朝廷的招牌。现在我们抗拒他,于理反而不顺。再有,从将军的优势看,可以借以抗拒曹操的,就是长江了。今曹操得荆州,尽有其地。当初刘表所建水军,具有蒙冲舰、斗舰数以千计,曹操全部用来分布在长江沿线,再加上步兵,水陆俱下,长江天险已与我共有。敌我双方多寡的悬殊,简直不可相提并论。我以为,若为东吴大计考虑,不如迎降曹操。”

这时,周瑜已经从鄱阳回来,他听了张昭的言论,马上出来反驳:“不对。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又倚仗父兄所创事业,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正当以此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何况曹操是来亲自送死,怎能说迎降的话呢?”

周瑜这一番话,说得那些主张投降的人面面相觑。接着,周瑜转向孙权,对他说:“将军,这件事我已经想过,假如现在曹操统治的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而且能在水战方面有实力与我们一较胜负,那他还可以与我们交手,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曹操此次用兵,有四点对他不利:第一,现在北方并不安定,再加上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地区,这些都是曹操的后患。第二,曹操骑兵,长于野战,吴越水兵,善于水战。如今曹操来到江南,舍去战马,操起舟楫,此为以其之短,就我所长。第三,如今是冬季,天气寒冷,曹军战马缺少草料。第四,曹操驱赶中原将士长途跋涉于南方水乡,水土不服,必然要生病。这四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是冒险而行之。将军擒拿曹操就在今日,请给我一支精兵,进住夏口,保证破曹!”

孙权听着,不住地点头。他联想起几天前诸葛亮对他分析曹兵的状况,与周瑜今天所说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想到这里,孙权拔出佩刀,猛地向面前的奏案砍去,斩钉截铁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

张昭是东吴的老臣,周瑜是孙权兄孙策的挚友和妻妹夫,鲁肃把周瑜从鄱阳召回,对于驳斥张昭迎降主张,坚定孙权的抗曹决心是非常高明的一着。当天晚上,周瑜又拜谒了孙权,对他说:“那些人只是见了曹操的书信,听说他有水步之军八十万,就被吓住了,也不想想是真是假,便主张迎降,很没有意义。按实际计算一下,曹操所率的中原士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其军已久疲。他所得的荆州之兵,最多也就七八万,并且都怀有二心。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人数虽多,甚不足畏。如果给我五万精兵,就能制服它。望将军勿虑。”孙权听了非常高兴,抚着周瑜的肩说:

公瑾(周瑜字),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张昭字)、文表(秦松字)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鲁肃字)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即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曹操字)决之。

君臣夜见,决策已定。不久,孙权正式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三万水军,与诸葛亮一起溯江西上,与樊口的刘备之军会合。

赤壁大战的帷幕徐徐拉开。

胜利,就像一坛陈年醇酒,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也可以使人神迷智昏。究竟是心旷神怡,还是神迷智昏,就看饮酒人的酒力如何了。

近十年来,曹操讨黄巾、打徐州、诛吕布、破袁绍、斩袁谭、征乌丸,一杯又一杯地畅饮着胜利这坛醇酒。他的心态由清而蒙、由蒙而飘、由飘而乱、由乱而昏。当他品尝着占领荆州这杯胜利之酒时,他真的醉了。

早在占领江陵之初,曹操就得到刘备吃败仗后,带领人马东奔孙吴的消息。当时曹操集团内很多人都认为,孙权慑于我军的威力,必定不敢收留刘备,一定会将他杀了。唯独谋士程昱与众人看法不同。他说:“孙权刚刚即位,还未建立起足够的威望。而曹公无敌于天下,占领荆州,威震东吴。孙权虽然有谋,但独当我军亦不可能。刘备有英名,手下的关羽、张飞皆是可敌万人的猛将,孙权必定会利用他们与我对抗。等到孙权想杀刘备时,刘备已利用孙权站稳脚跟,已经不可能了。”

毫无疑问,程昱是曹操集团中头脑比较清醒的人。曹操本当通过程昱这番话引起对孙刘联盟可能的重视。然而此时曹操并没把刘备、孙权放在眼里,他满以为只要一纸书信,就可以让孙权杀掉刘备,邀功请降。曹操这次却打错了算盘,看错了人。孙权不是刘琮,周瑜、鲁肃也不是傅巽、蒯越!一纸逼降信,仿佛没有送到孙权手里,而是沉到了滔滔江底。曹操万万没有料到,竟敢有人对他如此藐视。他要动真的了!

就在他准备万船齐发,顺江东下时,谋士贾诩也劝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不能否认,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贾诩的话有一定道理。但在曹操看来,不灭吴国,天下何以得安?不劳兵众,吴国何以稽服?更何况曹操自信,他在荆州这两三个月的准备,已有足够的把握平定江东了。

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亲率二十余万大军从江陵顺江东下,讨伐吴国。周瑜率吴国水军三万溯江西上迎敌,刘备、关羽、张飞亲率精兵二千随周瑜西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相遇。正如诸葛亮、周瑜等所预料的那样,曹操的水军主要是荆州降兵,是狐疑之众,而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兵众,由于水土不服,开始流行疾疫。这大大影响了曹军的战斗力。初次交战,曹军便吃了败仗,退到江北的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此次征伐,也想像兵临襄阳那样速战速决。但是,此次征伐情况与征荆州完全不同。曹操征荆州,兵势如强弩初起,锐气正盛,而对手却软弱无力,不战而降。此次征江东,因出征日久,军中疾疫初起,兵势已进入“再而衰”阶段,而对手却是坚决抵抗且战斗力颇强的孙刘联军。曹操敏锐地察觉到,速战速决是不可能的。他退到江北乌林,出于两方面的战略考虑:一方面屯兵乌林,对部队进行修整,以制止疾疫,恢复锐气;另一方面,借对峙之局势以等待、寻找破敌的战机。曹操是个军事家,他很善于在对峙的僵局中发现和利用破敌机会。想当初官渡之战,曹操就是这样做的。如今的军事对峙,对曹操来说比官渡对峙时更加有利,无论是人数,还是军力,曹军比起孙刘联军都占绝对优势,因此曹军具有打破对峙僵局出击孙刘联军的主动权。

对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曹军进行修整,恢复锐气,越不利于孙刘联军取胜。这一点,孙刘联军中的许多人已经明白。周瑜部将黄盖经过侦察,发现曹操停泊在长江北岸的船舰,全都首尾相接,连在一起。于是,黄盖便向周瑜建议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十分赞成黄盖的火攻计谋,于是,二人进一步周密策划了火攻的具体方案。

为了接近曹军战船,以实施火攻计划,黄盖首先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诈降信,信中写道: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中,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