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忖了一会儿,慢吞吞地说:“国君如果没有几个忠心耿耿的卿大夫劝谏,就必定要犯错误,那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正直的文人学士如果不结交几个好朋友,也就听不到逆耳良言,是很难有所长进的。骏马如果没有缰绳,就没法控制;木头不受绳墨,就难以变直;人有了学问,才能心明眼亮,事事通达。人一旦厌恶学问,不求上进,就要倒退,犯错误,等待着的就是刑罚了。因此,君子是不可以不发奋学习的。”
子路并不服气,争辩道:“世上好多东西是生就长成的。比如说南山上的竹子吧,并没有人修整它,它照样长得很直。把竹子做成利箭,连犀牛皮都能穿透。这不是生就长成的吗?与学习有什么相关呢?”
孔子顺势引导:“是啊,你说得并不错。如果把这些竹箭装上锋利的铜箭头,再用它去射犀牛的皮,不是可以穿得更透吗?”
子路觉得有道理,不断地点头。
孔子补充说:“有了天赋再努力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与竹箭装铜箭头是同样的道理。”
子路问:“如果眼下有人身穿破衣裳,怀中却藏着美玉,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如果是荒淫无耻的昏君当道,就赶快带着美玉藏到深山老林里去;如果遇上圣明通达的有道国君,就身穿华丽的衣服,手捧美玉,炫耀于世。”
子路说:“由当谨记老师的教诲,见君子就露,见小人就隐。”
师徒两人一问一答,其他学生围在旁边静听。这时,有人来报,说颜路喜得贵子。孔子叫亓官氏拿来六条干肉,取六六大顺之意,送给颜路,作为贺礼。颜路接过礼品,十分感激,深施一礼,回家去了。
孔子看看天色尚早,从身边挑出一捆竹简,展开一看,正是自己要找的《诗·周南》中的《芣苜》篇,便说:“而今我给你们讲一讲《芣苜》这首诗吧。这是描写女子们采芣莒菜(又名车前子)的短歌。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四句,真可谓短小精悍,简练明快。你们听……”
车前子呀采呀采,
快点儿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
快点儿把它采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
快点儿把它拣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
快点把它捋下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
快提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
快掖衣襟兜起来。
他朗诵着,歌唱着,学生们也都低声地跟着唱起来。
这时,有人来通报说,郑国的贤相子产死了。
子产是孔子朝思暮想的人。他一直想寻找机会去拜访他。对他来说,这噩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后悔当初没能去拜访他,他怨恨苍天不让这样的好人多活几年。他静静地呆立着,不知不觉地淌下了热泪。
子路心直口快,一见孔子哭得那样伤心,不解地问:“老师,子产是郑国的相国。他死了与鲁国丝毫无损,你又不认识他,何必为他落泪呢!”
孔子说:“子产是个真正的君子。他治理郑国二十多年,使郑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靠的是四条:第一,他的品行端庄,谨慎行事,处处以周礼为准绳。第二,他对君侯认真负责,并能礼贤下士,集思广益,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他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治国有方,爱民如子,让黎民过上了安定幸福的日子。第四,他推行仁政,珍惜人财物力,凡是让黎民做的事情,就一定符合义。他有这么美好的德行和节操,我怎么能不崇拜他呢?我一直想拜访他,虚心向他求教,始终没能如愿以偿,我怎么能不惋惜呢?如今他已经死了,我想拜见他的愿望成了泡影,怎么能不伤心呢?”
子路听了孔子这一席话,自知自己既不了解子产,也不了解孔子,只好默然不语。
自此,孔子一连数日闷闷不乐。一天,暴雨刚过,晴空万里,一弯彩虹挂在空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俱全。孔子心里一乐:“自然界的奇迹太多了,太美妙了!”他想趁雨过天晴的美好时机到郊外一游。
他常听母亲说自己出生在尼山下,何不到那里去一游呢!
这期间,孔子又收下了几个着名的弟子,如闵损、秦商、冉耕、漆雕开等。闵损,字子骞,鲁国人,生于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秦商,字丕慈,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冉耕,字伯牛,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漆雕开,字子开,又字子若,蔡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
孔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学生们,大家积极响应。他对书有深厚的感情,行不离竹帛。当下他挑选了一捆竹简,随身携带着就出门了。
夏季的尼山,又是一番景色,满山的古树,遍野的青草,竞相生长,蒸蒸日上,蚂蚱跳,蝈蝈叫。孔子带领着学生们登上半山腰,在山神庙前席地而坐。喘息定,孔子展开手中的竹简,学生们围过来看,是《诗》。
子路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这样喜欢《诗》呢?”
孔子兴味盎然地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感情真挚,思想纯正。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读《诗》,可以培养想像力,可以提高观察力,也可以提高了解别人、团结别人的能力,还可以学到讽刺的手法。既能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又能运用其中的道理来服侍君王,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名称。《诗》可以使我振奋精神,得到安慰。所以我经常学习《诗》。”说完,把目光落在了山下的河水上,陷入了沉思。
沂水平时潺潺而流,清澈透底,而今是暴雨刚过,混水喧胚,奔腾而下。孔子望着滔滔河水,感叹道:“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地流去!弟子们,须知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你们要善于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尽量使自己多掌握一些知识。”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弟子知道了。”
孔子望着学生们一张张充满了活力的脸,暗自揣摩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颜路忠诚、稳重,子路鲁莽、耿直,冉伯牛稳健、老诚,漆雕开机灵、敏锐,闵子骞厚道、孝顺……他又琢磨怎样针对他们的特点因人施教,以便有了时机,量才而用,他把自己对未来的追求寄托在学生们身上了。
学生们的表现,使孔子感到兴奋和欣慰:闵子骞少年丧母,父亲续娶。开始继母虽不疼爱他,表面上倒也过得去。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兄弟之间,待遇可就有天壤之别了。一年冬天,继母做了三件棉衣:两个弟弟的都是薄薄的,穿着一点不冷,有时一千活还直淌汗;闵子骞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衣,却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父亲见到这种情景,以为闵子骞在有意败坏继母的名声,操起皮鞭猛地一抽,棉衣破了,里面纷纷扬扬地飘出一些芦花来。父亲那股无名火油然而起,手持皮鞭气势汹汹地喊道:“贱人,出来!”后妻自知理亏,听到呼喊,战战兢兢地从内室走出来,跪地求饶。闵子骞见状,也双膝跪在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父亲息怒。继母一向对孩儿很好,这次做棉衣是一时的差错,就饶了她吧!”父亲怒气未消,把皮鞭扔到一边说:“也罢,待我写封休书休了她吧!”闵子骞说:“父亲,这休书写不得。继母在,就算待我不好,顶多是我一个人承受;若休掉了继母,我和弟弟三人就都要受到饥寒之苦了。”继母听了,深感惭愧,不由得流下忏悔的眼泪,从此以后,对闵子骞倍加疼爱。闵子骞的名字也传遍了诸侯列国,都知道他是个大孝子。
孔子喜欢扬人之长,避人之短。他认为这是君子所应该恪守的信条;而那些专事揭人之短,抑人之长的,则是小人的作为了。他面对学生们,回味着他们的种种美德,觉得心里充实得很。
话说众人又欣赏了一阵山色风光,玩味了一会儿花草鸟石,兴高采烈地返回家中。
不消说,孔子每日在庭院中给学生们讲学。他的名声与日俱增,远近皆知了。
这一日,季平子早朝罢,返回相国府中,一眼望见家臣阳虎,突然产生了一种厌恶感,面无笑容,心中不悦。因为一段时间以来,他听到许多关于阳虎培植私人势力的风言风语。对此,他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他深知,无风不起浪啊!于是,他想寻求、聘用一批新的家臣,以便钳制、削弱阳虎的势力。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他把目标集中到孔门弟子们的身上。于是便派人把孔子请到家中,一反目空一切的常态,笑嘻嘻地说:“我听说夫子设教授徒,列国有德有才之士尽列门墙。我想请夫子推荐几个出来做官,未知夫子意下如何?”
孔子思忖了一会儿,欠欠身说:“我的弟子虽然不少,然而就其才德而论,能做官的却不多。眼下只有仲由具备了一些从政的才能。”
季平子着急地问:“委任他为邑宰如何?”
孔子说:“仲由耿直、果断,一旦从政,定会公正办事,做出一番业绩。不过,他急躁、鲁莽,现时委以重任,尚不是时机。”
季平子说:“请夫子留心观察,待有了能从政做官的人才,推荐几个出来行吗?”
孔子满脸笑容地说:“我培养弟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国家。一旦有了合适的人选,丘当亲自引荐给相国大人。”
孔子告辞后,一路之上心情异常兴奋,仿佛觉得湛蓝的天空更加美丽,宽广的大街更加辽阔了。他欣慰、快活,第一次领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重大意义。
回到家中,几个得意的学生子路、颜路、秦商、冉耕、闵损和漆雕开等,正在庭院老槐树下聚精会神地学习。孔子看了,益发高兴。
子路见到孔子,腾地站了起来,问道:“老师,相国大人请你,有什么要事商量呢?”
孔子说:“是有关做官的事情。”
子路又问:“怎么,相国大人要请老师做官了?”
孔子摇摇头:“是想请你们做官。”
子路说:“老师还没做官,我们怎能做官呢!老师,你答应他了吗?”
孔子说:“没答应。”
学生们松了一口气,各自坐下学习。
闵损问:“老师,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官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常言道,学而优则仕。当然是学业优异的人做官了。”
闵损又问:“那么,做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孔子说:“做官上为天子、国君,下为黎民百姓,要忠于天子,尊崇国君,爱护庶民,体恤老幼。这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坚定的信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另外还要广泛听取志士仁人的见解……”
众人正交谈着,忽有齐使登门。孔子急忙整衣出迎。
齐国使者深施一礼:“齐侯和晏相国来鲁,眼下在馆舍下榻,有事求问于夫子,请夫子前往赐教。”
晏婴,字平仲,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父死后,历任齐灵公、齐庄公的上卿,齐景公于公元前547年继位后,晏婴任相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为齐国的内政外交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孔子比较崇拜的人物之一。孔子听说过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他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的错误;他提倡节俭,并且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食不餐肉,妾不衣帛;他头脑敏锐,擅长辞令,出使楚国,临大节而不受辱。
且说孔子一听晏婴来到鲁国,喜出望外,他早就想向这位老前辈求教了。于是,兴冲冲地跟随齐使来到馆舍,行过相见礼,齐景公说:“久闻夫子大名,今日有幸一见,实为寡人的福分。”
孔子说:“丘也是徒具虚名而已。”
齐景公开门见山地说:“请问秦穆公当年何以能称霸于诸侯之间呢?”
孔子的心头一怔:“莫非你也想称霸于诸侯之间吗?不然为什么特别关心这件事呢!”他这样想着,重新打量过齐景公:四十多岁,修长的身材,瘦削的脸庞,目光有神,面带骄气,三撇胡须稀稀落落,梳理得倒也整齐。孔子看着齐景公的面部表情,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思索了一会儿说:“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于诸侯,主要的一条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齐景公说:“以寡人之见,郑简公用子产,郑定公也用子产,可谓善于用人,然而不能称霸于诸侯,却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郑国北有强晋,南有强楚,国势衰微,人心涣散。自从子产鼎力辅助郑侯,国势大振,百姓安康,各诸侯国刮目相看。这个功绩已经十分显赫了。假如郑侯不用子产,只怕是国势会进一步衰微,早已自顾不暇了。”
晏婴年近五旬,身材矮小,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交谈,孔子话音一落,他欠欠身说:“以晏婴所闻所见,夫子确乎是个通古博今的人,既然有志有求,有胆有识,何不求仕于鲁侯,为鲁国效力呢?”
孔子说:“丘所学的东西多是古人传下来的,正所谓拾人牙慧,与治国教民是不同的学问。况且世态炎凉,正人易欺,我还是聚徒教书为宜。”
晏婴说:“难道说你甘心当一辈子隐士不成?”
孔子笑而不答,晏婴疑惑不解。且说晏婴问孔子既不求官,难道要当一辈子隐士不成?孔子笑而不答,晏婴疑惑不解。
沉默了半天,孔子说:“待有了从政的时机,也是可以试试的。”
齐景公和晏婴又向他问些各国古今的事情,请教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孔子都一一作答。他的知识丰富极了,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齐景公听着,频频点头,赞叹不已。晏婴不禁打了个冷颤,心里话:“假若鲁侯重用了这个人,将来称霸于诸侯的,恐怕非鲁国莫属了。”
看看天色不早,孔子告辞,齐景公和晏婴起身相送。
孔子仍旧勤勤恳恳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