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地。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流经伊拉克后进入波斯湾。两河流域一向有“西亚走廊”之称,古希腊人称其为“美索不达米亚”,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两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是苏美尔人。5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就会烧制陶器了。他们制作的彩陶色彩鲜艳夺目,人们生活用的酒杯、油缸、炉子、灯盏几乎都是彩陶。
经过漫长的劳动与生活,勤劳的苏美尔人在图画文字基础上创造的楔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一个由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组成的集合体,总共有350个。最初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若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牛”加“山”,就是“野牛”;“眼”加“水”就是“哭”等。
随着文字的普遍使用,一个符号又代表了多种意义。因为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芒秆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笔道非常自然地由粗到细,像木楔的形状一样,因而得名。最初,苏美尔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右上方下行,但很不方便;后来便改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的书写顺序了。
人们所读的“书”也是用泥板做的,每块泥板重约1公斤;刃页的“书”就重50公斤。平时,这种“书”都是有规则地摆放在特制的木架上,学习时才把它从木架上搬下来,学完后再搬回原处。那时候,读书也是个“力气活”。泥板上有细绳划好的一行行格子,以保证字刻写得整齐。刻好字后,再把它放在火上烤干,一页“书”便制成了。
苏美尔人的学校主要培养书吏,学生都须是贵族子弟。学校一般附设在神庙里。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两河流域的人民还发明了最早的阴历。古巴比伦人根据月亮圆缺的规律测定,一年分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作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作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作为一个月的终结。这样,一年中便有6个月为30天,6个月为29天,一年共有354天,比太阳年365天少11天,过两三年后就差一个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聪明的巴比伦人为此想出了设置闰月加以调整的办法。闰月加在6月和7月之间,叫做“第二爱路尔月”。但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与占星术紧密相连,所以带有许多迷信成分。
在建筑上两河流域也非常闻名。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拱门、拱顶和穹隆结构,并经常用于陵墓和房舍的建筑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由于两河流域的石材十分缺乏,建筑材料一般都采用生砖(土坯),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坚固耐久,长久保存。但从它的断壁残垣之上,仍可窥视出当年历史的印迹。
在发明了文字之后,人类记录历史、交流思想就不再借助于结绳记事,而用书写出来的文字。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并不断地改进这种古老的文字,经过1千多年左右的演变,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楔形文字已经流传很广。
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含有字母文字的因素,在几百个音节符号中,已经有了与母音符合的几种字母的符号,不过它还没有发展到拼音文字的地步。由于它语法规则复杂,学习使用难度大,所以在使用了2千年之后,于公元前后,楔形文字被先进的字母文字所代替,没有人再使用它,从而形成死文字,淹没于历史古迹中。直到100多年前重新发现,又经过学者的几十年研究,才于19世纪中期重见天日,成为发掘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