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2779400000020

第20章 虎韬篇(5)

太公回答说:“处理这种情况,应当将我军分为三支部队,根据地形分别驻扎。一面探明敌军在城外的别军所在,一面侦察附近明城暗堡的动静,留给被围困的敌人一条道路,以诱其外逃,而我则严加监视,不得有所失误。外逃的敌人因为恐惧万分,不是逃向山林,就是逃向别的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支部队,赶走城外的别军,车兵骑兵远远地拦截敌人,阻止其前进,勿令其逃脱。城中的敌人以为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道路,其精锐的士卒必然会循旧路陆续逃出,届时城内就只剩老弱病残了。这时我军以第三支车骑部队直驱敌后,敌人必然不敢继续突围,我军也不急攻,只是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必然攻克。这时不要焚烧军民的粮食和财物,也不要毁坏敌人的建筑、乱砍坟墓上的树木和社庙旁边的丛林;不杀投降的敌军,不虐待俘虏的敌人;对敌国的人民要表示仁义,并施以恩德,让他们都知道,罪过只在敌国君主一人,自己是无罪的。这样天下人就会心悦诚服于我,不在继续抵抗了。”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本篇论述攻城围邑的方法以及攻克城邑后应采取的谋略。

太公认为,要取得攻城围邑的胜利,主要应注意三点:一断绝粮道;二阻止援军;三预防敌人突围逃跑。断绝敌人的粮草,阻止其援军,是为了把敌人进一步孤立起来,达到将其困死、不攻自破的目的。此时,敌人必然要死里求生,设法突围。突围的敌军必然是最亡命的,所以,不要急于与之硬拼,而要因势利道、将计就计,诱惑它,给它留条逃跑的“生路”,然后再控制这条“生路”的主动权,这样,“生路”实质上就成了敌人的“死路”。

这种留“生路”的战略在兵法上又叫“围师必阙”。这个谋略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已被围困之敌要故意留下缺口,而在缺口的前面设伏。古代作战,包围城池的情形很多。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讲,应考虑到,守城军民被敌军围困之时必然会做此想,如果城被攻破,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而往往下定决心与城池共存亡,这样就难以破城。所以《虎钤经》认为“逼而为之者,逾数旬不变,非克敌之术”。应当如姜太公所指出的“为之置遗缺之道”,也就是后世兵家常说的“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百战奇法·围战》)。开一角的目的是向城中示生路”,城中被困军民往往为求生路而开城突围,而开城突围时,又往往各自夺路、军心涣散,不如守城时之军心一致。这时,如果攻城的一方事先作好准备,“谨备勿失”、“伏精兵于敌以待”,在局部变进攻为伏击,往往可消灭突围之敌,以较小的代价攻下城池。

围师必阙的谋略,强调欲擒故纵、欲歼故放,先从精神上给敌人造成败势,避免困兽犹斗的局面发生。

单从形势上看,围师必阙似乎是消极的战术,但就其本意来讲,它实包含着积极歼敌、以求全胜的思想。因为这样部署兵力,不仅能使守者失地利,攻者得地利,而且可以使敌人保持着侥幸逃脱、不战而求生的幻想,难打的“困兽”就成了易攻的“惊弓之鸟”。

据《三国志·卷九》载,公元206年,曹操把袁绍的残部高干包围在壶关,四面围攻,很久没有攻下。曹操生气地下令:“等攻下城来把城里的人全都活埋掉!”

这话传进城里,人人拼死作战,固守城池,数月不下。曹仁说:“围城不能围得太死,一定要留出一条活路。现在围城这么死,还宣告说攻下城后便要把里面的人全都活埋,城中之人当然要以死固守。壶关城池坚固、城内粮食多,攻则多伤亡;不攻长期暴师于城外,消耗太大。这样屯兵固城之下,攻打拼死守城的敌人,不是上策。”

曹操依其计,网开一面,让固守之敌逃出城外,脱离良好的城防工事,然后进行攻歼,很快就破敌夺关。

围师必阙,不仅适用于攻城夺关的攻坚战,也适用于运动伏击战。杜佑在《通典·兵十二》中记载,吴王与孙武就兵法问题相互问对。吴王问孙武曰:“若吾圆敌,则如之何?”孙武曰:“山峻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生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孙武讲的这段话,就是指利用良好地形伏击敌人时,运用围师必阙的具体方法。

不过,“围师必阙”这一种用兵原则在被兵家普遍认识后,其中所含的权诈之术,在实际运用时也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网开一面必有诡诈,阙之前面多有险伏,凡有经验的指挥家都懂得这一点。所以,真正高明者,从不机械化地运用这个原则。

例如,刘伯承同志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把围师必阙这一古代军事思想,发展为“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新战法。我军运用这个战法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战绩,但并不是处处套用。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对敌实行紧缩包围时,开始我军也曾考虑过敞开一个缺口,让敌人先突入我预设的口袋形阵地,再割裂、牵制和歼灭它。但又估计到敌人会采取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的战法,因此,前委断然决定采用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之内困饿而歼之的对策,也就是围师不阙,取得了预期的战果。

当然,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征服人心,使敌人不再继续反抗。所以胜利之师要优待俘虏,不杀降兵,也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样,不仅能使社会秩序迅速得到平静,而且会给未曾攻克而准备攻克的其他敌军造成强大的影响,为军队的继续挺进奠定基础,造成一种势如破竹的优势。楚霸王项羽大破章邯军、坑秦卒20万,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3月不息,成为历史上最愚蠢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乌江自刎的悲剧!这从反面证明太公所讲策略的正确性!

十一火战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弩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阵’,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注释】

蓊秽:草丛茂盛貌。蓊,茂盛的样子。

周:围绕。

燔:音凡,烧。

黑地:草丛燃烧后的焦地呈黑色,故名黑地。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引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包围了我军的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困马乏,需要宿营休息。敌军因天气干燥,又乘刮风的有利条件,在我军的前方纵火燃烧,并派车骑锐士埋伏于我军之后,此时我军恐怖惊慌,散乱而逃,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面对这种情况,应当搭起云梯、飞楼,登高了望前后左右的全部地形。见火起,先于我军驻地前后左右烧出一大片空阔的黑地。敌人若来攻我,我军即进入黑地之中,严阵以待,并布置强弩精兵,防卫左右,又在黑地以外纵火燃烧,使敌军无法接近我军。”

武王又问道:“敌人在我前后左右燃起大火,浓烟包围了我军,其大军向我黑地进攻,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时可以令我军为四武冲阵,以强弩材士防卫左右,与之正面交战,这种办法虽然未必能取胜,但也不致于失败。”

【心得】

本篇讲述的是当军队困于草丛,受到敌人四面火攻时的解救对策:以云梯、飞楼观察地形,自己主动烧出一片空地,断绝敌方的火势,然后坚守空地以御敌。

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敌人用火攻,我方就应想方设法切断火源,阻止火势。处于不同的地形,切断不同的火源,阻止不同的火势,其方法又有所区别。被围困在草丛中,火势从不同方向袭来,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以火攻火,先弄清风向,主动烧出一片空地,然后占领这片空地。大火只在四周燃烧,我则处于“安全岛”上,然后寻求对策,与敌应战。此时,敌人的有力武器——大火——对我已起不了作用,到底谁胜谁负,一时也很难说了。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7月,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原守荆州的荆州牧刘表病死,次子刘琮降曹,依附刘表的刘备和刘表的长子刘琦都战败退至夏口(今汉口)一带,兵力只有2万余。曹操占领荆州后,打算顺流东下;乘胜进兵江东,消灭割据长江下游的孙权的势力。孙权在曹兵压境的形势下,摒弃了主和派降曹的主张;赞同了鲁肃、周瑜的主战意见,并采纳了刘备谋臣诸葛亮关于孙、刘联合抗曹的建议,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军都督,率军3万与刘备共同抗击营军。10月,周瑜率军沿江西上,在樊城(今湖北鄂城附近)与刘备会合,继续前进,在赤壁(今湖北蒲沂境内)与曹军相遇。曹军在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岸。

曹军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为了防止水上风浪颠簸,便以铁环把船连接起来(连环船)。孙、刘联军针对曹军的这一特点,决定采用诸葛亮的火攻计破曹。11月,东吴大将黄盖诈降,带领10艘蒙冲斗舰,满载硫磺、干草、油脂等物,面上覆以帐幕,直奔曹军船队,放起火来,曹军船只因用铁环连接,一时又分散不开,火势大着,整个江面变成一片火海,周瑜乘机率军进攻,曹军大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经华容(今湖北监利西北)向江陵撤退,曹军损伤大半,孙、刘取得了赤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曹(魏)、孙(吴)、刘(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之前就派庞统去献“连环计”,让曹操把他的战船一只只连锁起来,目的就是要使敌方无法截断火源,陷入战船完全被烧毁的困境。曹操果然中计,83万大军就这样被一把大火烧光了。

十二垒虚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阵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注释】

自来自去:从何而来,从何而去。自,从。去,离开、撤退。

天道:自然的规律。

地理:山川土地的环境形势。

人事:事物成败的各种人为因素、社会因素。

偶人:用木偶或干草扎成的假人。

卒:同猝,突然。

太疾:太快,此指忙乱、慌乱。

不相次:杂乱无次序。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们怎样才能摸清敌人营垒的虚实,以及其军队的动向呢?”

太公回答说:“作将帅的人,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可以观察到敌阵人马的变动;望其营垒的动静,可以知道敌阵的内部虚实;观察士卒的行动,可以知道敌军的动向。”

武王又问:“为什么呢?”

太公回答说:“如果听不到敌人的鼙鼓和铃声,又望见其营垒上飞鸟没有任何惊恐的现象,空中没有尘烟飞扬,可知敌人营内没有人马活动,只有一个木偶伪装的空营。如果敌人仓促而去,去而又返回的,这是军队调动太忙乱的结果。太忙乱,其部队前后就没有秩序,行列就会混乱。这时应该迅速出兵狠狠地打击它,以少数的兵力战胜多数的敌人。”

【心得】

要想了解敌人内部的虚实、动向,方法不外三种:一、派遣特务潜入敌人内部;二、收买敌营知情的叛徒;三、观察有关现象,推测内在本质。

第一、二种方法说明要想知晓敌人内部虚实,就要用友间和内间这两种方法。友间是利用己在敌营中的朋友获取情报,或造假情况欺骗敌人。

元朝末年,沔阳人陈友谅参加红巾军自立为汉王,为了扩张势力,想与朝廷大尉张士诚勾结攻打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听说这一情况后,把和陈友谅有过来往的将领康茂才叫来说,你和陈友谅有过来往,现在陈友谅要来进攻我们,我想尽快把他引诱到这里来消灭。你写一封假信,说你要投降他,约他来攻,你作内应,引他快来。你告诉他一些假情况,让他相信。康茂才说,我家有个看门老人,过去曾经侍候过陈友谅,派他送信,陈友谅一定相信。

老人把信交给陈友谅,陈友该看信后很高兴,问康茂才现在哪里,老人告诉他,康茂才正守卫江东大桥。又问是什么样的桥,老人说是木桥。陈友谅用酒肉招待老人,并让老人转告康茂才,说他马上就到,到那里后呼喊“老康”为暗号,之后里应外合一起行动。老人满口答应。

朱元璋得到回报,马上派人连夜拆掉木桥,改建成铁石桥。同时调兵遣将,布置好埋伏,陈友谅果真率大军乘坐战船浩浩荡荡直奔江东桥,被朱元璋打得大败。

前两种方法,不是任何时候和场合都能够办到的事,唯有后一种方法是随时随处都有条件加以利用的,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现象与本质合而为一。善于观察外部现象,就不愁把握内在本质。虚实动静这些内在的东西,都有外在的表现。人们对万事万物的内部实质,都是通过其外部表现来认识和概括的,打仗也是这样。一个军事家,只要有天文、地理、人事的丰富知识,就一定能洞察一切现象与内在本质的相关性,掌握敌情的真相及其变化,从而有效地控制战局,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