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韬综述
本韬论述的是如何“得国”的谋略思想。共分6篇,前4篇为太公与文王的对话,第5、6篇则为太公与武王的对话。
在《武韬》篇中,相当系统地讲清楚了一系列大军事、大战略问题。《孙子·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故意善用兵者,屈人之兵的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便是孙子的“全胜论”、“大兵观”。《六韬》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武韬·发启》:“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无甲兵而胜,无冲隆而攻,无渠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
在姜太公看来,“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如果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自己应先修德,要讲究策略,使天下人心归附,然后,趁商朝政治混乱,老百姓有怨气之机,伸张大义,一举发兵,将其摧毁。
一旦夺取天下,就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让民众休养生息。天有经常不变的运行轨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老百姓有不变的生活规律,春耕夏耘,秋敛冬息。如果君主能够和老百姓共同遵守这个规律,天下自然就平安无事了。
一发启
【原文】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
“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注释】
酆: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文王筑酆邑,自岐迁此。
罪杀不辜:残害无辜之人。不辜,无辜、无罪之人。
公尚:指姜太公吕尚。
王其修德以下贤:君主应该修养品德并且礼贤下士。下贤,礼贤下士。
惠民以观天道:施惠于民以观天道。天道:指天命,自然运行的状况与规律。
人道无灾,不可先谋:人道还没有出现灾变,就不可谋划兴师用兵的事情。人道:指人事,社会发展的状况与规律。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大获全胜而不需与敌人交战,军队出师征讨而自己则完整无损。创,创伤。
同恶相助:与人同仇,同仇相助。恶,憎恨。
无甲兵而胜:没有全副武装的士兵也能获取胜利。甲兵,指士兵、军队。
无冲机而攻:没有良好的武器装备也能攻击敌人。冲,指冲车。机,机弩,是古代一种装有发射机的弓箭。冲机,这里泛指良好的兵器、器材。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为全天下谋利益的人,全天下的人都会拥戴他。启:开、协助,此为欢迎、拥戴之意。
害天下者,天下闭之:使天下受害之人,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拒绝。闭,关闭、反对。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不夺取人民利益的人,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鸷鸟:十分凶猛的鸟。鸷,凶猛。
敛:收缩、收起。
搏:攫取、搏斗。
弭耳:将耳朵平贴。弭:平息,引申为收敛、服贴之意。
纷纷渺渺:动乱不安。
草菅胜谷:野草已埋没了庄稼。菅,野草。
邪曲胜直:怪诞邪恶之事比公平正直的事还多。邪,妖异、怪诞。曲,邪僻。
大明:圣明。
大义:正义。
【译文】
文王在酆都召见太公,叹息着说:“唉!现在纣王已暴虐到了极点,肆意残杀无罪之人。希望你帮助我谋划,拯救天下的百姓,怎么样?”
太公说:“大王应该树立政德,礼贤下士,施惠于民,以观察天道和人道的变化。当天道还没有出现灾害预兆的时候,不可先提倡兴兵伐暴的号召;当人道还没有出现混乱迹象的时候,不可先策划兴兵之举。必须等既看到天灾,又出现人祸的时候,才可以策划征伐之事。必须看到他已犯下的罪行,又看到他暗中的阴谋,才能全面了解他的内心;既看到表面现象(实行暴政),又看到内在本质(朝廷腐朽),才可明白他的意图;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看到他亲近什么人,才能掌握他全部的实质。”
“按照一定的规律办事,就可以掌握规律,取得成功。遵循一定的路径行进,就可以登堂入室,入主天下。顺着一定的秩序建立礼仪,新的制度就形成了;努力建立并增强武装力量,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不用打仗就获得战争的全胜,并使整个军队完好无伤’,这样的用兵之道,简直是神鬼莫测。微妙啊,微妙啊!”
“能与人同甘苦就能互相援救,志趣相投就能互相成全,憎恶相同就能互相帮助,爱好一致就能互相亲近。因此不用兵甲也能取胜,没有良好的武器装备也能进攻敌人,没有深沟高垒也能防守。”
“有大智的人不显耀他的智慧,有深谋的人不张扬他的谋略,有大勇的人不凭血气之勇,图大利的人不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人,天下人都拥戴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私有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夺取天下,就好像猎取野兽一样,天下的人都有分享猎物之心。这就好像同船渡河一样,大家同心,就能顺利到达彼岸,达到共同的目的;船翻了,大家就一同受害。能够这样与天下人共其利害,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不掠夺人民的,可以得到人民;不掠夺国家的,可以得到国家;不掠夺天下的,可以得到天下。不掠夺人民的利益,人民会拥护他;不掠夺国家的利益,国家会归于他;不掠夺天下人的利益,天下人就会归顺服从他。所以治国之道妙在使人看不见,处理万机的方法妙在使人听不到不好之事,稳操胜算妙在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呀!微妙呀!”
“鸷鸟将要袭击目标时,必先敛翅低飞;猛兽将要扑向猎物时,必先贴耳伏地;圣人将要有所作为时,必先示人以谦恭若愚的样子。”
“现在的商纣王,被众多的谗言所迷惑,社会昏乱不已,极端好色,这是亡国的征兆啊!我观察他的农田,野草比五谷还茂盛;我观察他的群臣,歪风胜过了正气;我观察他的官吏,都极端暴虐残忍,违法乱纪。但他们君臣上下执迷不悟,这表示亡国的时候到了。”
“此时举兵伐商,犹如日月升空、万物普照;大义伸张,万民获利;军队所到之处,举国臣服。伟大啊,圣人如有此作为!多么令人鼓舞快乐啊!”
【心得】
文王想起兵伐纣,拯救百姓,于是向太公请教。太公见文王有如此的大志大德,感到十分鼓舞和兴奋,并以能为他出谋划策,预见胜利的曙光而无比快乐。
太公指出,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战略:一是创造道义的基础,二是等待时机的成熟。
创造道义的基础是针对人民而言的。所谓道义的基础,在本质上就是获得人民的支援。所以太公要文王首先“修德”、“惠民”,把握天道与人道的向背,应乎世道,顺乎人心,多为人民做好事,按照他们的愿望行动,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要引导,而不强迫,所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为此,他还进一步深入地阐述了“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的规律,说明要取得天下,必须与天下人同其利害的道理。这种谋略思想实际上告诉我们,战争胜负的根源,在于民众;取得天下的本质,并不是统治人民,而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始终要坚持以仁为本。
以仁为本,今天若是从进步和积极意义去理解,就是要求将帅们具备正确的战争观,即战争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消灭敌人的肉体,而在于匡扶正义,用真理战胜邪恶。这样的正义之师才能赢得民心,振奋军心,战胜敌人。同时,在战争中施行“以仁为本”之谋,既与战争目的并行不悖,也可以达到瓦解敌军的斗志,破坏敌军的士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岗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岗山根据地,展开了土地革命战争。当时,我军物质条件极端困难。不仅粮盐缺乏,医药更为缺乏。但是,为了对敌宣传,瓦解敌军,保障我军战斗胜利,采取了两个最有效的方法——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官兵被我军俘虏过来后,我们就对他们进行宣传,把我军的革命宗旨和宽待俘虏政策告诉他们。对于被俘虏的敌伤病人员,进行医治。把俘虏们分为愿去愿留两种,愿留的即留在我军中服役;愿去的即发给路费释放。红军官兵们对于所捉俘虏的抚慰和欢送,都十分热烈。在每次“欢送新弟兄大会”上,俘虏们的演说也回报了红军以热烈的感激。这样,敌军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宣传,就不攻自破了。
等待成熟的时机,主要是针对敌人而言。姜太公指出,兴兵伐暴,不可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正像鸷鸟和猛兽要袭击猎物一样,必须先有敛气藏身的功夫,做到“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即用假象欺瞒敌人,不使他有所警觉,让他继续处于昏乱的状态,自行腐败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待到亡国的征兆已经赫然可见,亡国之日屈指可数,举兵的时机就成熟了。
反之,如果没有人民拥护的深厚基础,没有敌国危亡的成熟时机,那就是妄动干戈,无道可言。然而有这个深厚的基础和成熟的时机,敌人的失败和我军的胜利,就成了必然之势。所以,战争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打不打仗并不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的艺术,所谓“全胜无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这与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同一个意思。
二文启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
“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注释】
何忧何啬:意思是既不需要去忧虑什么,也不需要去制止什么,一切任其自然,无为而治。忧,忧虑。啬,通塞,即阻止、制止。
万物皆遒:天下事物自然会生长繁荣。遒:坚固、强劲,此为繁荣之意。
此:指上文所述道理、规律。
优之游之: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展转:翻来覆去睡不着,此处借指反复考虑的意思。
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已把探求到的道理存在心中,就不可不付诸实行。以,同已;藏之,谓存于心中。
勿复明之:不要老是炫耀自己。明,夸耀。
陈其政教:各国诸侯都要实施自己的政教。陈,宣扬。
群曲化直:使不公正、邪僻之事变为正直。群曲,邪恶、不正。
变于形容:改变不良的风气。变,改变、转变。形容,指表现于外在的形式、现象;这里指社会风貌。
万国不通:谓各国风俗不相同。通,同也。
静:平静、安详。
正:纠正、改正。
累世不休:长期动乱不安。累世:数世,这里引申为长期的意思。
常形:指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时变化的规律。
常生:指民众在生产中所从事的春耕、夏种、秋收、冬息等生产事业。
生:生活、生计。
太上因之:治国最好的方法是顺乎民心。太上:王高无上,此指国君。
从政:听从政令之意。从,顺从;政,政令。
民无与而自富:即使不给予人民,他们的生活也能过得很好。无与,不需国家给予。
公言乃协予怀:你所说的完全符合我的想法。协,合、吻合。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圣人治理天下应该遵守什么原则?”
太公回答说:“不要过于忧虑,也不要太谨小慎微,顺其自然,使万物各得其所;既不须太节制,也不须太忧虑,顺其自然,万物自然会生长繁荣。政令的推行,使人民自然而然的被感化;就如时间的运行,往往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发生着。圣人遵循这种自然的原则,万物为之潜移默化,如此周而复始,无有穷尽的时候。”
“这种优游自如的无为之治,人君必须反复探索;既已探索到了,就不可不牢记在心;既已牢记在心,就不可不付诸实施;既已实施了,就无须夸耀于天下。因为天地不需夸耀自己的规律,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不需夸耀自己的思想,自然能显示出他的功业。”
“古代的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庭,把无数的家庭聚集起来组成国家,把大小的国家聚集起来组成天下。分封贤人为各国诸侯,把这种制度叫作治理天下的纲纪。然后宣扬政教,顺应民俗,改造邪僻的行为,形成正直的风气;各国的习俗虽然不同,但都安居乐业,热爱自己的生活,敬爱自己的君主,这就叫做平定天下。总之,圣人治理天下,务求清静无为;圣人教化百姓,务求移风易俗。愚人不懂潜移默化的方法,所以与民相争。君主好事则政令繁多,政令繁多则刑罚繁多,刑罚繁多则百姓忧惧,百姓忧惧,就会流亡逃散。如此一来,上下都不能安其生业,难免长期动乱不安,这就叫做‘政令大失’。”
“天下百姓心理的向背,就像流水一样,阻塞它就停滞不行,引导它就流动不息,静止就清明不浊。民心真是神妙莫测啊!只有圣人能见到它的萌芽,预见它的结果。”
文王又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呢?”
太公回答说:“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人民有自己正常从事的生业。人君能与百姓同其生活之理,天下自然就安定无事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高的境界是顺乎民心,其次是以政治教化百姓,人民接受教化而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万物自然生长,百姓不需要施予而自然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政。”
文王说:“你的话和我的想法正好吻合,我会朝思夕念,永志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常法。”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