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2779400000009

第9章 武韬篇(3)

勾践送西施、郑旦等大量美女给夫差,供其作乐,使其荒于政事。勾践送良木巧匠去吴国,帮助夫差建筑姑苏台,以便耗费吴国的人力、财力。

在内政上,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与臣同甘,与民共苦,不忘夫差之辱;奖赏生育、鼓励耕织,救济灾难、抚恤死伤,招纳贤士、罗致人才,编设闾里、组织军队,加强教育、严格训练。

在外交上,勾践结齐、亲楚、附晋、厚吴,敦睦邦交。

夫差对勾践逐渐丧失了应有的警惕,一方面骄奢淫逸,萎靡腐败。另一方面却又好胜喜功,穷兵黩武。

公元前482年,夫差与晋定公相约在黄池会盟,他带上吴国所有的精兵强将,只留老弱病残守国。勾践看到时机已到,便率军袭破吴都。夫差返回,双方讲和了。但是勾践大掠而还,吴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仓廪空虚,勾践乘隙伐吴而灭之。勾践运用文种的谋略成功地灭吴而称霸。

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济南(今山东济南)知府刘豫杀害抗金将领关胜,投降了金人。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刘豫被金人封为“大齐皇帝”。从此以后,刘豫多次配合金兵攻打宋军,成为北宋抗金的最大障碍,故而宋军需要伺机除掉他。

刘豫与金军将领粘罕过从甚密,引起金军右副帅金兀术的嫉恨。宋军名将岳飞决定利用金军这个矛盾,铲除刘豫。

在一次战斗中,岳飞的部属抓获了一名金军的间谍。由岳飞亲自进行审讯。间谍带来了,岳飞一见面就问:“你不是张斌吗?派你给刘豫送信,让他设法引诱金兀术出来,不就是你吗?”金国间谍怕被岳飞杀掉,顺势承认了自己就是张斌。岳飞便要他“再”给刘豫送信,戴罪立功。岳飞在给刘豫的信中叙述了谋杀金兀术的计划,并密封好。嘱金军间谍一定保密送到刘豫手里。

这个间谍跑回营里,很快将那封信交给金兀术,金兀术见信后,对刘豫的嫉恨和怀疑更加深了。那时,正巧金国尚书省上书金主,说刘豫“治国无状”。金王下诏斥责刘豫。宋高宗绍兴7年,(公元1137年),金王朝下令左副元帅完颜昌,右副元帅金兀术率军以南伐江南为名,进军汴京(开封),把刘豫和他的儿子抓住,废掉了伪齐政权。刘豫被充军到临潢(今内蒙西林县)。

正如人们所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直接武伐不能取胜时,往往采“间接路线”——实行文伐武成却能取胜。

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里说得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战略),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线’(影响力),不能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于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加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同时,这里也给我们反面教训。只有克服人性的弱点,才能获得成功。姜太公说:“人臣无不重贵与富。”富贵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人们怎样看待富贵、谋取富贵。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如果取之无道,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是当官的,还会亡国败家。千百年来,这个悲剧总在一些人身上重演,至今仍然未能绝迹,其根源就在于人性的弱点。

做人应该尽量发挥人性的优点,克服人性的弱点,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顺启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注释】

何如而可为天下: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为,治理。

大盖天下:大的度量能覆盖全天下。大,器量、度量;盖,覆盖。

约:约束。

怀:怀柔。

天运:犹言天命,指天然的机运,非人力所能控制,有自然规律的意思。

天下启之:全天下的民众都爱戴、拥护之。启:开启,此为拥护之意。

天下贼之:天下的百姓都仇视之。贼:作动词,意谓虐害、残杀。此处可理解为毁灭的意思。

彻天下者:顺应天下民心的人。彻,贯通、遵循。此处可理解为顺应的意思。

天下灾之:天下百姓将会视他为灾祸。灾之,把它看作灾害。

唯有道者处之:只有品德高尚的君主才能治理它、拥有它。有道者,指合乎天理、顺应民心的贤君。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够治理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大的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力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掉天下;遇事果断而不犹豫,则天道运行,时光流逝,国家却永保安定。具备了这六方面的条件,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所以能够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天下百姓就会拥护他;使天下百姓受害的,天下百姓就会反抗、排斥他。关怀天下百姓的生活,天下百姓就感戴他;杀戮天下百姓的,天下百姓就仇视他;顺应百姓的心愿,百姓就拥护他;苛刻百姓使其穷困,百姓厌恶他;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百姓支持他;危害百姓的,百姓就逃离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唯有仁德的君主才能治理好天下。”

【心得】

怎样才能统驭天下,做天下人的君主,姜太公提出了六项标准:大、信、仁、恩、权、不疑,指出只有为天下百姓谋取福利而不危害百姓的人,才能够成为君王,并永保君主的地位。

这六项标准,要求君主以伟大的心胸和真诚的意愿,推行仁、义,利用手中的权力,坚定不移地为人民多做好事,以实惠取信于民。若是做不到这六点,只是尸位素餐,名不副实,妄称天下的君主、领袖,就不是一个“有道者”。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历代的统治者,当他们想做皇帝的时候,大多都能从这六个方面去努力,所以取得了天下;可是当他们一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往往就忘记了这六项标准,至多具备其中两项:“权”和“不疑”,即以暴力和武断专制国家。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历代的王朝,总是勃然而兴,骤然而逝。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秦始皇,当他想做皇帝和争取做皇帝的时候,他也为人民及国家做了些好事,所以他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灭掉了六国而成为万乘之主。但是,当他做上了皇帝以后,却以残酷的苛政施暴于人民,引起人民的普遍怨怒,致使秦王朝很快地土崩瓦解。所以秦始皇只是一个竭力想做皇帝但却并不善于做皇帝的人。

看来,当好一个君主,必须要既能取天下,又能保天下;但既想做君主,又能做好君主,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有诸种因素,正如太公所说,归根究底决定于“天下者人民之天下”这个道理。因此,天下的兴亡,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取舍就在为人民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之间。

五三疑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

“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

“既离其亲,必使速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忧财,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注释】

散众:涣散众心,此为瓦解敌人之意。

张:拉弓,这里用来比喻,意谓使之放纵、猖狂。

设之以事:作种种设想。设,设想。

玩之以利:用财利引诱敌人。玩:玩弄,引申为引诱。

与其宠人:接近敌君宠信之人。宠人,宠信之人。

与之所欲:贿赂他最喜爱的东西。

遗疑乃止:不再对我有所怀疑。遗疑,怀疑。

毁其大:摧毁庞大的防御设施。大,此指庞大的防御设施。

啖:吃,这里是引诱的意思。

喂:喂养。

心以启智:用心去思考、探究。启,开启之意。

财以启众;用财富收买民心。

众以启贤:用众望使天下有识之士向我靠拢。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建功立业,但有三点疑虑:担心我的兵力不能攻克强敌、不能离间其亲信、不能瓦解其军队,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这里有三种相应的谋略:因势利导、慎密谋划、巧用钱财。要攻克强大的敌人,必须先助长敌人的骄横,助长敌人的气焰。过分的强横,必然会遭到挫折;过分的张狂,必定会导致失误,这是攻强以强的道理。同样的道理,离间亲信,必须利用其亲信;瓦解军队,必须利用其军队。”

一切谋略之道,贵在周密二字。制造一些事端,给他有利可图的机会,使他产生互相争夺的欲望。”

“要想离间敌君亲信的忠臣,应当因其所好。拉拢他所宠爱的佞臣,满足这些佞臣的欲望,用丰厚的利益引诱他们,使亲信的忠臣被疏远而不得志。那些佞臣因为贪得厚利而高兴,必然疏于对我方的警戒。”

“一切攻取之道,必先蒙蔽敌国君主的耳目,而后才能攻克其强大的军队,摧毁其庞大的国家。要达到为民除害的目的,首先应当用美色去引诱他,用金钱去满足他,用美味去餍足他,用享乐去腐蚀他。”

“既已离间了他亲信的忠臣,就会使他疏远人民;不让他发觉我们的计谋,一步步将之引入我们的圈套,然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了。”

“广施恩惠于人民,不要吝惜财富。百姓犹如牛马,要经常喂养他们,满足他们的民生问题,从而表示对他们的慈爱之心。”

“用心思考可以开发智慧,智慧可以产生财富,财富可以收养民心,民心向我,贤能之士便会出现,贤能之士涌现,才有人辅佐大王统一天下。”

【心得】

这篇文章乃是讲述进攻敌国的谋略,针对武王的三点疑虑:“攻强、离亲、散众”,太公提出了三种策略,即“因之,慎之,用财”,就是因势利导以攻其强,谋虑周密以离间其亲,用金钱贿赂以瓦解其众。此三者是互相联系的。这里所提到的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发展趋势很好地引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谓田忌曰:‘三晋之兵素悍勇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公元前341年,魏派庞涓伐韩。韩国向齐求援。齐派田忌、孙膑杀奔魏都大梁。庞涓获悉,急忙回救。齐军已经先于魏军过去了,向西进发。孙膑对田忌说:“他们三晋军队都强悍勇敢而轻视齐军,齐军号为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就要顺着敌人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引导他们。兵法说,跑百里争利就会牺牲上将军,跑五十争利就会有一半士兵赶到。我们指使齐军进入魏地后第一天做10万个灶,第二天做5万个灶,第三天做3万个灶。”庞涓追赶三天,大喜,说:“我本来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境三天就逃亡过半了。”于是丢下步军,只率轻骑,昼夜兼程追赶。孙膑推度庞涓行程,夜晚应当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地势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剥去路边一棵大树的皮,在白树干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齐军万名射箭手夹道埋伏,约定天黑以后,见到点火就一齐放箭。庞涓果然夜晚到达大树下,见到白树干上有字,就点起火来照字,读那字还未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相互失散。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拔剑自杀。临死时恨恨地说:“居然让这小子成了名。”齐军乘胜全部消灭魏军。俘虏魏太子申而回。孙膑因此名扬天下,后世传下他的兵法。

从全文思想内容来讲,可以看作是前说《文伐》的补充,立意仍基于以人性的优点战胜人性的弱点,以人民的利益战胜个人的私欲,说明治军与治国归根究底是一场智慧与人欲、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的较量与牵扯。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心以启智”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要知道,人类一切日常的行径和伟大的事业,都深深植根于灵与肉的冲突之中,其成败从根本上说都是由自己选择和掌握的。正如哲学家老子所说:“自胜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