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动的吸引力法则 (3)
犹太人认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知性。基于此,犹太人坚信:“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话,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
犹太人常说:“当傻瓜高声大笑时,聪明人只会微微一笑。”因为善于听话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欢表现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
一个波斯国王快要病死了。他的医生告诉他,喝母狮子的奶是存活的唯一希望。国王转向仆人们,“谁去把母狮子的奶给我拿来?”他问道。
“我愿意去!”有个人回答说,“条件是让我带上10只山羊。”
那人带着羊群上路了。他找到一个狮子洞,那儿有一头母狮子正在给幼崽喂奶。第一天,这人远远站着,把一只山羊扔给母狮子,它很快就把山羊吃掉了。第二天,他走近了一会,又扔过去一只山羊。这样他一点点往前走着。到第10天,他和母狮子成了朋友。最后他取了一些它的奶。这人就返回来了。
走到半路,这个人睡了一觉,梦见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吵了起来。他的腿说:“要不是我们走近母狮,这个人就没办法取到奶。”
手回答说:“要不是我们挤奶,他也没有办法取到奶给国王。”
“但是,”眼睛说,“要不是我们指路,他什么也干不了。”
“我比你们都好!”心喊叫着,“要不是我想到这个办法,你们都没有用。”
“而我呢,”舌头回答说,“是最好的!要不是我,你们还能干什么?”
“你怎么敢和我们比?”身体的各部分一起叫起来,“你整天在那个黑暗的地方待着,你甚至连一根骨头都没有。”
“你们早晚会知道的,”舌头说,“到那时你们就会承认我是统治者。”
这个人醒过来,继续赶路。当他走进国王的宫殿,他宣布:“这是我给你带回来的狗奶!”
“狗奶!”国王咆哮道,“我要的是狮子奶,把这人带走吊死。”
在去刑场的路上,这个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颤抖起来。这时舌头对它们说:“如果我救了你们,你们会不会承认我统治你们?”它们都忙不迭地同意了。
“把我送到国王那里去。”舌头冲着刽子手大喊。这人又被带到国王面前。
“为什么你下令把我绞死?”这人问道,“你不知道有时候母狮子也叫做母狗吗?”
国王的医生从这人手里接过奶,检查后发现真的是母狮子奶。国王喝了以后,病很快就好了。
这个人获得了丰厚的奖赏。现在身体的各部分都转向舌头,谦恭地说。:“我们向你致敬,你是我们的统治者。”
从这则故事可知,话应该一字一句地斟酌后再说出。适量的言语可以一针见血点明主旨,但是用量过多就会有害。记住:舌是善恶之源。
与人争辩,你永远不会真赢
与别人看法和意见不一致,就去跟别人争辩,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在你争辩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通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听到别人对于自己的批评和指正,所以即使我们说的是对的,他也未必能够听进去。再者,争论的过程中,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而根本不把对方的意见放在眼里,最终一定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情感,引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美国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耗费了7年的时间,调查了种种争论的实态。例如,店员之间的争执,夫妇间的吵架,售货员与顾客间的斗嘴等,甚至还调查了联合国的讨论会。结果,他们证明了凡是去攻击对方的人,绝对无法在争论方面获胜。
当别人在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若你自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绝不会乐意接受。所以,你不可随便摆出要教导别人的姿态。你的同事向你提出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赞同,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太多的执拗会把一切有趣的话题变得乏味。遇上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些,隔一天或两个星期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不仅使事情毫无进展,反而互相伤害感情,造成隔阂。
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不同意见,而得罪了同事,所以常常有人认为不要轻易表示出不同意见。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只要你的办法是正确的,向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得罪人,有时还会大受欢迎,使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避免争论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欢迎不同的意见
当你与别人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的时候,这时就要求舍弃其中之一。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想到,别人的意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的,总有些可取之处,或者比自己的更好。这时你就应该冷静地思考,或两者互补,或择其善者。如果采用的是别人的意见,就应该衷心感谢对方,因为有可能此意见使你避开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甚至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
2.不要相信直觉
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当别人提出与你不同的意见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要自卫,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并竭力地去找根据,这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你要平心静气地、公平、谨慎地对待两种观点(包括你自己的),并时刻提防你的直觉(自卫意识)对你做出正确抉择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脾气不好,听不得反对意见,一听见就会暴跳如雷。这样的人这时就应控制自己的脾气,让别人陈述观点,不然,就未免气量太窄了。
3.耐心把话听完
每次对方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不能只听一点就开始发作了,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一是尊重对方,二是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观点,以判断此观点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桥梁,使双方都完全知道对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则的话,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和困难,加深双方的误解。
4.仔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
在听完对方的话后,首先想的就是去找你同意的意见,看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对方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则应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考虑采用他们的意见。一味地坚持己见,只会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5.真诚对待他人
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应该积极地采纳,真诚对待,并主动指出自己观点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这样做,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减少他们的防卫,同时也缓和了气氛。
不想抱怨,就沉默
如果你很想说话,就先问自己:你为什么想说话——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是为了自己,那就努力保持沉默。
对失去理智的人最好的回答就是沉默。回答他的每一个词都会反过来落到你头上,以怨报怨,就等于火上浇油。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咄咄逼人的缄默能使人不攻自破。
有一个出生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我回来了!”缄默。“姐,我饿了。”缄默。“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也是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妈、姐,我错了……”
平平淡淡的缄默能引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保持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
如此,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能悟出道理。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义无反顾的缄默能使人就范:某领导有一次交代下属办一件较困难的事,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学的人,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誉。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败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儿,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由此可见,沉默不语往往有出其不意的能量。它不仅是一个人应对事物的策略,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涵养。相比之下,面对不公平或者委屈在抱怨不能取得任何作用的时候,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沉默,等到冷静下来,再去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