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278900000027

第27章 牛根生:资源整合,实现共赢 (1)

引子:从“三步走”战略说起

2005年,在“品牌中国”论坛上,牛根生以一句“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作为演讲结束语,将蒙牛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告诉众人,提出了蒙牛的“三步走”战略。最后一步成为世界牛是蒙牛品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前两步——内蒙牛、中国牛则为达到这一目标打基础、做准备。

内蒙牛:

2000年9月,蒙牛在和林生产基地树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广告画面呈现的是万马奔腾的景象,非常壮观。上面写着“为内蒙古喝彩”,下注: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塞外明珠耀照宁城集团、仕奇集团,河套峥嵘蒙古王,高原独秀鄂尔多斯,西部骄子兆君羊绒……我们为内蒙古喝彩,让内蒙古腾飞。

蒙牛把竞争对手排在广告牌的首位,自己却委身中流,这种谦虚的态度减轻了来自各竞争对手的压力。这些经营策略在别人看来技高一筹,但是对于牛根生来说,这既是他在伊利二十多年经验的厚积薄发,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使得蒙牛可以在内蒙冉冉升起。

中国牛:

2003年“非典”时期,蒙牛曾经给卫生部捐了1200万元,有人问牛根生为什么不直接捐给内蒙古,并提出内蒙古也很需要这笔钱。

牛根生这样回答说,如果捐给内蒙古,可能会有人告诉他,捐给内蒙古不如捐给呼和浩特市;捐给呼市也可能不如捐给所在的区;捐给区里只能本区知道,捐给全国,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不仅既做了好事情,还成全了一个好广告。

蒙牛乳业集团发布的2006年度财务报告显示,蒙牛2006年销售额比2005年的108亿元人民币上涨了50.1%,增加至162.46亿元人民币,而伊利200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63.39亿元。两者已然很接近。而在某些产品上,蒙牛较之伊利更有优势,牛根生要带领还不足10岁的蒙牛成为“中国牛”,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世界牛:

牛根生的雄心不仅仅是希望蒙牛成为“中国牛”,他希望蒙牛成为像可口可乐那样的著名国际品牌。

2004年6月10日,国内销售额增长最快的乳业企业蒙牛集团正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开盘后,蒙牛股价一路飙升,当天股价即上涨了22.98%。

2007年,牛根生为蒙牛成为“世界牛”的目标进行了具体规划,即在2011年挺进“全球乳业20强”。对于这一目标,牛根生胸有成竹地说,有信心不一定能赢,没有信心肯定是输,蒙牛的企业文化造就了蒙牛这几年定的目标,一般情况下还是实现的居多。

怀着“2011年挺进全球乳业20强”的理想,蒙牛已经踏上“世界牛”的征程:与达能合作,强力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结盟NBA……

牛根生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打造“蒙牛”这块金字招牌,带领蒙牛人为实现“百年蒙牛”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虚拟联合”——蒙牛超常规发展的秘密

牛根生曾在他的一篇名为《“虚拟联合”——蒙牛超常规发展的秘密》文章中写道: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就是生产车间的同义语,而当今做企业,可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像这样,一个品牌拥有者,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将许多个企业联合到自己的名下,只进行资本运营,不发生资产转移,这种联合方式就是‘虚拟联合’。现代企业往往是‘横断面型’的企业,不一定自己全有,专业分工越细越好。”

牛根生提到的“虚拟联合”其实就是虚拟经营。在蒙牛成立之初,他迫不得已的经营决策恰巧暗合了当时管理学中颇为流行的“虚拟经营”这一管理潮流。

1991年,美国著名学者罗杰·内格尔提出了“虚拟公司”学说。由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需求急速变化,产品周期日益缩短,并且生产的社会化获得空前深度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日益趋向合作化,因此罗杰·内格尔的“虚拟公司”学说建议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资源灵活重组,以企业联盟体形式共同应付市场挑战,这是对“虚拟经营”最早的概述。

“虚拟经营”基本上有五种形式:虚拟生产、企业共生、战略联盟、虚拟销售网络、虚拟行政部门。从创立之初到现在,蒙牛一直走的就是“虚拟经营”之路。

刚创立的“蒙牛”一穷二白,这使得牛根生不得不想到“虚拟联合”。他考察了许多企业,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企业就等于是生产车间,所以许多企业都花巨资盖厂房、买设备。当企业花费重金建起了厂房,引进了设备之后,却再也没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生产,这样的企业往往是昙花一现。考虑到许多企业存在开工不足,大量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的现状,牛根生决定联合这些企业,利用他们的设备生产自己的产品,然后利用伊利与蒙牛的“渊源关系”,借助优势,迅速营造营销网络,找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之路。

1999年2月,蒙牛派人远赴哈尔滨,跟一家液体奶公司洽谈接管。这家企业当时经营不善,正缺管理人才。蒙牛于是利用自身的实力整合该企业的财力与物力,使得蒙牛液态奶顺利贴牌生产。

通过与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蒙牛运作了国内8家困难企业,盘活了7.8亿元资产,实现了双赢:一方的资产得以盘活企业青春焕发,另外一方的形象得以树立品牌影响深远。

“虚拟经营”中的“战略联盟”是指拥有不同关键资源的几家企业,为了彼此的利益而结成的合作关系,以创造竞争优势。蒙牛乳业的迅速崛起就是这样一个共同成长的成功典范。

蒙牛与林县签订合同,并于1999年11月在盛乐经济园区建成蒙牛厂房。然而设备问题却非常棘手。由于资金缺乏,初创的蒙牛根本买不起第一台液态奶设备。

通过联络和沟通,在看好蒙牛团队的情况下,利乐公司(瑞典的一个跨国公司)采取了灵活的变通策略:先在北京找了一家租赁公司,然后由这家租赁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把设备转租给蒙牛。如果蒙牛将来不出问题,那就一直租下去;要是万一出了问题,就撤回设备。双方都没有风险。正是这一策略让蒙牛建起了第一个自建生产基地,提供了起跑的关键助力。直到这个时候,蒙牛才由“虚”变“实”。

从蒙牛引进第一条利乐生产线到利乐枕销售全球第一的几年里,利乐公司一直在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市场咨询和培育方面全力支持蒙牛的发展。利乐公司的投资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蒙牛的快速发展让利乐枕成为一种时尚,以至许多乳业巨头也不得不采取跟随战略,开发利乐枕。这也让利乐公司的设备得以推广,这种战略联盟的虚拟经营策略,让利乐与蒙牛最终都达到了自己赢利的目的。

企业共生是虚拟经营的另一种形式,即当几家企业有着共同需要,出于对技术保密或成本的考虑不愿外包的部分,共同出资建立专业化的厂家进行生产,并共同负担成本分享利润。

2005年8月26日,蒙牛与欧洲乳业巨头丹麦的阿拉·福兹公司正式签署国际合作协议,两家将合作生产以婴幼儿奶粉为主的高档配方奶粉。双方的合作方式是以蒙牛的品牌、市场网络和五期工程的厂房为基础,以阿拉·福兹的技术、研发、管理为依托,两家再共同投资5.4亿元人民币,引进国际一流设备,组建一个注册资本为1.8亿元人民币、设计规模为年产奶粉2万吨的工厂。该厂股份蒙牛占51%,阿拉·福兹占49%。

2006年12月18日,蒙牛乳业与全球最大的酸奶制品集团法国达能宣布正式合作,双方将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致力于酸奶产品的生产与研发。此次合作规模空前,创下了中国酸奶市场国际合作的历史纪录,也受到了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广泛关注,被称为“黄金搭档”。

牛根生透露了蒙牛进行国际合作的两大原则:首先,一定要选择合作领域的“世界冠军”结成伙伴,比如奶粉领域的阿拉·福兹,酸奶领域的达能,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和生产资源,加速提升民族乳业企业的竞争水平。而牛根生提到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保持股权优势。牛根生表示,虽然酸奶业务目前仅仅是蒙牛全部销售额的1/20,但蒙牛一定要保持对合资公司的掌控,从而使民族乳业在不丧失主导权的前提下快速成长。

蒙牛还开展了虚拟研发,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开发产品,塑造品牌;其虚拟经营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进一步延伸,与中间商联合,开辟中国市场。截至2004年,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有30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有26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以及员工宿舍,合计总价值20多亿元,蒙牛都是依靠与政府或者其他公司的合同为基础外包完成的。牛根生形象地称之为“只打的,不买车”。

在中国,开展虚拟经营的企业还不多,但是牛根生却早在1999年就开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虚拟经营,从他的大手笔可以看出一个实业家的高瞻远瞩。正是虚拟经营这种先进的经营模式,促使蒙牛以火箭般的速度迅猛壮大起来。

用人的“三合模式”

人是企业的第一投资。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最大的利益,并让所有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然后高度团结在一起,自觉融入企业的共同事业中,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在蒙牛,牛根生将维护员工的利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只是在薪水和奖金问题上力争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他还力促公司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成功机遇、安全保障、荣誉地位等方面的关怀和满足。

牛根生说:“所谓人才,就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即最适合岗位的人员。离开岗位谈人才,就像离开矛谈盾,离开船谈帆,离开脚谈鞋,并无实际意义。”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选择合适的人选,这就是牛根生用人的“三合模式”,也是他所认为的人本管理的最终“正果”。一个人是否为人才,并不是由他自身决定的,而是由选择他的人决定的,看这个选择的人有没有能力将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个看似才能并不突出的人,换个环境就脱胎换骨了。

在蒙牛,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就是好员工。擦地板擦到极致,就是专家,没有人可以代替;同样,如果做企业做到极致,也是专家,也很难有人能够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