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278900000051

第51章 俞敏洪:创意撬动教育产业 (2)

俞敏洪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过落实相关政策提升老师的地位,成为新东方在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带来了一股尊师重教的新气息。据了解,俞敏洪本人拥有公司31.18%的股权,其他骨干例如徐小平持有10%,包凡一占有4%,钱永强持股2.5%,他们的财富在新东方上市后都超过了亿万。除了以上几位,新东方还有400多人持有公司股票。俞敏洪不仅让自己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也让他的创业伙伴和同事成为中国令人羡慕和尊重的富有老师。

对于以上这一大批“富有”老师的看法,俞敏洪有一个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老师应该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中国人传统上是把老师和清贫画等号,俞敏洪觉得这个等号是不对的。他认为老师应该是全中国最富有的人,因为只有老师富有了他们才能安心教书,传授知识,传授智慧,学生才能够更多受益。如果老师为了生计而奔忙的话,很多老师就会扭曲自己的教学心态,所以他希望中国的老师富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都很富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好起来,中国未来永久性的综合竞争实力才会好起来,它将会鼓励更多的人进入中国的教育行业,更有智慧的人回到教育行业。

当然如此高的待遇和如此高的评价,俞敏洪自然会找高素质的人才,用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来打造他的团队,让他们和自己一起放飞新东方的希望。在高校和外资培训机构之外,新东方应该是民办教育中最早的正规军。首先是领导团队的素质高。自俞敏洪以下,胡敏、江博、徐小平、包一凡个个都是深受学员景仰的“大师”,具有雄厚的个人品牌资本;他们志存高远,胸怀打造新东方品牌的激情。其次是俞敏洪的眼光非常独到,他在讲授风格方面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而是最大限度地遵从学员的意见。学植物学的宋昊、高中未毕业搞传销的罗永浩都是被俞敏洪慧眼识珠成为“王牌”教员的。在新东方,教员去留的重要指标是学员打的分数。最后是他的心比心。多年在培训机构上课的生涯,使俞敏洪对教师的甘苦深有体会,这些出来上课的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挣点钱。新东方给教学成果优异、深受学员欢迎教员的报酬是相当丰厚的,顶尖教师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俞敏洪曾经将自己比做“瓷器保管员”,他将新东方的老师比喻为“价值连城的瓷器”,如果这些“瓷器”摔碎了,就一文不值了。可见新东方的老师都是个性十足的“牛人”,而俞敏洪则对他们非常珍惜和爱护。他曾经说,他自己对新东方的贡献就是聚集了一批人,并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分子就应该受到尊重。

新东方老师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新东方,每天都充满朝气、快乐、激情,感觉每一个学生都尊重自己,每一个领导都尊重自己,每一次在洗手间,也就更加尊重镜子里的那个自己,也就更愿意去尊重每一个别人。

尊重是最高的礼遇,是人与人之间最有效的信任和沟通方式。俞敏洪让这些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天才”人物感受到了伯乐相马的恩遇,感受到人尽其才的气息。他们自然会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各显神通,为新东方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风格。一些老师是留学回来的,他们大量借鉴了欧美国家宽松、自由教学的方式,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了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们做了大量工作来研究试题,使它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然后再教授给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受益匪浅。

俞敏洪认为新东方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他深有感触地表示:教育是一种氛围,而不是一栋楼或者是资产,新东方的上空笼罩着一股“气”,这是人才的积淀形成的。人散了,“气”也就散了,事业就不可能做大,这也是许多培训机构想要模仿新东方而无法做到的。所以连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新东方是中国英语教育的第一品牌。

正因为对人才的重视,才让俞敏洪显得那么包容。2000年新东方发生了股份改制的风波,差点让俞敏洪的宏图伟业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俞敏洪回忆说,“逼宫”事件中,他完全可以脑袋一热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压他的那些朋友,或者他自己干脆甩手不干离开新东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伤害新东方的利益,所以就必须冷静地坐下来分析员工或股东的想法,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

后来这件事以俞敏洪的两位老朋友、创业伙伴王强和徐小平退出管理层,俞敏洪自己重掌新东方控制权而告终。虽然王强和徐小平的这次“逼宫”伤害了俞敏洪的感情,但他并没有记恨这一点。相反,他对朋友们表现了宽容和大度。

为了挽留王强,俞敏洪做了很多努力。他曾将新东方的产业开发交给王强负责,它包括出版、翻译等,这也是新东方的命脉。俞敏洪还动之以情地回味十多年的感情、艰难的创业历程,并决定如果王强不留下,他就不举行新东方八周年庆典。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王强,决定尽释前嫌,携手共进。而徐小平也在2001年11月底主动给俞敏洪写信,称友谊更加深沉更加长久。正是俞敏洪的宽容和理解,感动了徐小平这位性情中人,重新回到新东方。

学生是新东方的上帝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使自己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 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材的标准。”

这段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是俞敏洪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给一位选手做的点评,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树草理论”。这段话是鼓励选手要确立自己良好的心态。这也体现了俞敏洪的经营理念,他将每个学生都当成栋梁之才来培养,当美丽的风景来看待。在他心目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他甚至把学生当上帝看待,他有一句名言:对学生不好,就变成了魔鬼。

这是新东方的最高原则。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老师是销售人员,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作为产品传递给学生,学生就是客户,是产品的使用者和获益者,当然也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顾客是上帝,学生自然也是上帝。从新东方创立开始,俞敏洪对学生就有一种崇敬心理,一种“衣食父母”般的景仰。新东方不惜代价给不满意(不管是什么原因)的学生退学费,组织参加春节不能回家的学生举办联欢会,为学习好的学生发奖,一奖十多万。

1997年,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等人出席学员的颁奖大会,临近结束的时候,俞敏洪忽然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全体老师当场向学生三鞠躬!这个决定对于提倡尊师重道崇尚礼仪的新东方老师来说,简直有些不可理喻。学员退场后,徐小平等人就开始向俞敏洪“声讨”,认为这种做法太过分,让老师会没有尊严没有威信。

俞敏洪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生学得太难太苦,学完了老师给学生鞠躬,是表示慰问,表示敬意,这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伤着老师什么。他甚至继续毫不客气地反驳说,其他老师反对鞠躬,他继续坚持鞠躬。学生来听老师的讲座,是对老师的恩惠,向学生鞠躬是表示对学生的尊重。老师怎么就不能向学生鞠躬?有人说美国的老师没有向学生鞠躬,中国老师也没有向学生鞠躬,他俞敏洪就要开创老师向学生鞠躬的先河,他要一直鞠下去,鞠躬尽瘁。他的这段话对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关系有了新的视角和看法,他的观念无疑是对传统观念“老师是给学生恩惠”的冲击。学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新东方刚创立的时候,条件特别艰苦,但是俞敏洪依然想尽千方百计来关怀爱护学生。夏天热的时候,条件不好的教室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学校要准备成车的冰块拉到各个教室。几百人的大教室,讲台上放几块冰根本就不管用,俞敏洪就鼓励说,教室里桌子凳子挤满了,再多了放不下,起码可以在心理上解决问题。他还用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作比喻。

那时候北京到处挖坑修路,教室经常停电,新东方每年都要准备上万支蜡烛,上百盏煤油灯,哪里停电往哪运。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点蜡烛点煤油灯上课,简直是《天方夜谭》里的神话故事。

新东方“激情新概念英语”的创始人江博说,讲课,应该是一门艺术,要有思想,有审美,让学生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突然发现一罐“红牛”,发现一头骆驼。有一天晚上,正上着课,突然停电,江博让同学们等一会儿,蜡烛马上就到,它会给同学们带来光明的。

学生们在黑暗中等待着蜡烛,等待着蜡烛带来的亮光。十几分钟后,蜡烛来了。他先点燃了两支,放在黑板的托盘上。黑板被照亮了。他把第三支点燃,交给前排的同学,依次往后传。光明向后传递,黑暗渐渐隐退,烛光腾腾闪烁,像一个个会说话的灵魂,照亮了学生的脸庞,照亮了学生的眼睛。江博看到一双双眼睛里“没有抱怨,只有新奇”。他说,这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美丽的眼睛”。教室里静静的,谁都不敢说话,生怕亵渎这一神圣的时刻。

俞敏洪对这种情景太熟悉了。他在新东方点燃了第一支蜡烛。1995年底,他去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大教堂参观,教堂里上千支燃烧着的蜡烛一层一层升上去,肃穆,庄严,神圣。这使他想到了几年前他在北大附中阶梯教室上课。停电了,一片漆黑,他找人买来了蜡烛。在100多支蜡烛的照耀下,他坚持讲完了两个小时的课。他说,他当时感觉太神圣了!那种神圣庄严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新东方创业时期,所有的老师都经历过这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