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才。———龚自珍
尧舜禅让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兜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虞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虞舜的情况说开了:虞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瞎老头儿的意思)。虞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虞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考验考验虞舜,看虞舜够不够得上做自己的继承人。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虞舜的名气就更大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历山脚下去种地。本来那里的农民就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闹得不可开交,虞舜一去,农民们就互相谦让,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虞舜到雷泽地方去捕鱼。本来那里的渔民经常为了争夺房屋而打得头破血流,虞舜一去,渔民们就互相让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虞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本来那时的陶公干活粗制滥造,陶器的质地粗劣,虞舜一去,淘工们就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虞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就紧紧跟随着他。,那里就形成一个村落;,就形成一个乡镇;三年,就形成一个城市。
虞舜的后母和弟弟象听说虞舜得到这么多东西,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虞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虞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虞舜烧死。虞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虞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虞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虞舜去淘井。虞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虞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虞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虞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虞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虞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先是心里吃了一惊,赶快假惺惺地说:“哥呀!我正在想您。你怎么挖井挖半天也不上来,都快把我想死了呀!”
虞舜一点也不责怪弟弟,反而说:“好弟弟,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虞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虞舜了。
尧听说虞舜这样宽宏大量,对他更加放心了,认为虞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让给了虞舜,自己带着一班人到各地去考察。虞舜行使了20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使天下的人全都十分佩服。这时候唐尧已经100岁了,他视察各地回来以后,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权全部让给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养老。这在历史上就叫做“尧舜禅让”。
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虞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虞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虞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用人点拨
放齐要尧传位给子,尧不同意。是当时人无父子情吗?不,尧舜时期已是原始社会末期,人已有父子情。舜的爸爸偏爱名叫象的弟弟,就能说明这一点。所以,尧穿贤不传子,正是他任人唯贤的体现。我国当今任人唯贤的大好形势已非过去任何朝代可比,但少数任人唯亲的现象还时有出现。尧传贤不传子的美德,对于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尧选择舜为接班人时,派儿子观其外,把女儿嫁给他观其内。初步中意后,又试用二十年,代理八年,才让他正式接位。可见尧考核贤人谨慎之至。当然,嫁女儿的考贤方法不可取,但尧的认真考贤精神,足为考核干部选拔干部者借鉴。
武丁得傅说
商朝武丁统治时期,出现了昌盛的局面。武丁死后被人们尊称为“高宗”。
武丁是盘庚的侄儿。盘庚迁都殷后,使商朝得到了复兴,使我国奴隶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盘庚死后,其弟小辛继位。小辛死后,武丁的父亲小乙继位。辛、小乙都无才,商朝又开始走向没落。武丁年少的时候生活在民间,深知百姓疾苦。
在商朝,奴隶制盛行,奴隶不被当作人,而是作为奴隶主的私有品,可以买卖,甚至屠杀。有一个奴隶叫傅说,他才华出众,足智多谋,平时只是默默耕作,从不多说,但是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叫做武丁的杂役,二人一见如故,很有缘分。
武丁有一日对傅说说:“假如我有一天做了国王,我一定让你做我的宰相。”傅说以为武丁说梦话,他不知道武丁正是国王小乙的儿子,由于小乙听信小人的谗言,把武丁放逐。
武丁继位后,商王朝的统治一度衰微。他下定决心使商王朝的统治强盛起来,但是他刚刚继位,根基不稳,他决定找一位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治理江山社稷。这时他想起了当奴隶时的傅说。但是武丁没法直接和臣子说想请一位奴隶入宫,因为那时地位非常重要。
于是武丁说他梦见了一位贤才,在傅岩住,天帝为磨炼他的意志,把他贬为奴隶,此人能帮我治理国家。之后武丁命人按他的描述画了傅说的画像,派人速到傅岩把这位有才德的人请来。
众臣将信将疑,可国王下了命令就得照办。这一天差人来到傅岩,对照画像,果然有一个和画像一模一样的人。立即把奴隶主叫来,让他打开傅说的枷锁,奴隶主一看宫里的差人,不敢怠慢,立即为傅说取下枷锁,换上一套华丽的衣服,然后扶他到车中。
几天以后,傅说来到了宫中,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到王宫。来到宫中,傅说赶紧下跪,武丁也不多言。命其他臣子退下,才走到傅说面前,对傅说说:“傅说,你抬起头来。”
傅说抬头一看是武丁,大吃一惊,不知怎么回事。武丁就把自己的身世和傅说说了一遍。又把自己编造梦中遇贤才之事和傅说说了一遍。
傅说感慨道:“臣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当初只当是戏言,只当是说胡话,没想到会美梦成真。”
第二天早朝,武丁同满朝文武任命傅说为左相,帮助他处理国家政事。
从此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之下,、牧业生产十分关心,整天勤于朝政,与傅说共同商讨治国之道。大臣们对武丁也是唯命是从,认为他是神的化身。
傅说对武丁说,你我都受过苦,都知道奴隶的生活,一定要禁止随意屠杀奴隶。武丁觉得很有道理,一一答应。又公布了许多法令。武丁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在百姓中的威望日渐树立。
武丁重新任命各级官员,将三年来尽职尽责的大臣提拔重用,而那些擅离职守的放逐。最后武丁对大臣说这是天帝的旨意,那些被放逐的大臣虽有怨言也不敢违背,因为武丁执行的是天意。
在武丁统治时期,国力日渐强大,商王朝也不安心现状,四处举兵,武丁曾率军队征伐西北方向的土房、鬼方、吉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又攻伐荆楚。在武丁统治时期,商朝的势力已经达到长江以南地区。每到一地,武丁就对当地臣民说他是按天帝的旨意行事,如果违背他的旨意,就是不尊重天意。
在武丁时期,商王朝的统治达到极盛。历史称这一段为武丁盛世。
用人点拨
武丁为了得到傅说煞费苦心,怎样能够冲破世俗对奴隶的偏见而把傅说笼络在自己身边辅佐自己执政呢?他利用人们对天道的迷信巧妙地为傅说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名正言顺地拜傅说为相,这种既妥协又反叛的折中之道是当时较好的处理方法。
同样,如果择才者在选定某个人选但苦于世俗的羁绊时,不妨学学武丁的智慧,总有被世俗接受的途径,慢慢地,在提拔的过程中,又会改变人们的择才观,譬如武丁就改变了人们对奴隶的鄙视,任何低贱的职业或身份,并不能掩盖人才的宝贵才干,这才是事情的根本所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将天下按照功劳的大小分封给了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和亲属。周武王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和亲属感到欣慰,心存感激,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周武王由于操劳过度,没过两年,就得了重病。可当时周武王的儿子只有13岁,年龄太小,武王放心不下,一个小孩子怎么能担任如此重任呢?让谁辅佐幼主呢?周武王想找一位可靠的人。于是他想到了周公旦。临死前,周武王把周公旦叫到身边,请求他辅佐年幼无知的周成王。
周武王拉着周公旦的手,亲切地说:“我大周朝能否兴旺发达,我大周王朝臣民能否安康富足,千金重担就都交给你了。”周公旦为人忠厚,望着周武王深深地点了点头。
周武王不久便死了。周公便将国家这付担子挑了起来。他认真辅佐幼主,让他读书,给他讲治国之道,让他知道历代前贤的优良品质,给他讲夏桀、商纣如何残暴,最后如何灭亡。
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帮助他办事。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忙得不可开交。
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要禀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半截儿,又有人来报告,他还是握住湿头发出去。一连出去几次,才把头发洗干净。
还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家人在一旁见了忍不住说:“您不能吃完饭再去会客吗?”
周公摇摇头说:“这些贵客来访,都有好主意要说。我恨不能马上听听,怎么就怠慢了人家呢?”
就是这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精神,周公为了周朝的大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周公代理天子执政7年,未做官的读书人带着礼物表示敬意,以师礼来拜见他的人有10人,以朋友之礼来拜见他的人有12人;住破漏茅屋的贫穷士子受到他优先接待的有49人;被进用的优秀者有上百人,受到他教化的有上千人,在驿馆中接待来朝见的有上万人。在这个时候,如果周公傲慢而且鄙吝,那么天下的贤士来见他的机会就少了。纵然有人来,那么也一定是贪求禄位而不能办事的人。贪求禄位而不能办事的臣子,是不能保全君王的。
转眼间,7年过去了,周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帮助成王执政已7年有余,周朝的统治在周公的治理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周公无论在臣子中还是百姓中威信都相当高。忠臣眼里,周公俨然是天子,认为周公迟早有一天会自立为天子。众说纷纭,甚至有的臣子开始直接劝说周公取而代之,拍周公的马屁。
第二天上朝时,周公神情严肃,众臣以为周公必然会登基,可周公却说:“我奉武王之命,辅佐幼主,代理朝政已达7年,如今成王已长大成人,有能力统管我们周王朝了。从今天起,他要亲理朝政,如有不服者,推出去斩首。”众臣听了大吃一惊,他们以为周公要登基称王,正准备向周公行君臣之礼,可万万没想到,周公如此做法。
周成王再一次被周公感动,他跪下来请求周公继续代理朝政。可是周公主意已定,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就放心地离开了镐京,去新建的都城———洛邑了。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没能完成的事业。用人点拨“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世人常常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敬语。
周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出于对国家百废待兴、东山再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人才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为事业为社稷添砖加瓦,一块砖一块瓦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千百块砖千百块瓦凝聚在一起就是高楼大厦、中流砥柱,这样宏伟的敬业远景早已在周公心中描绘,他用“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行动表达了他的诚意、他的追求,而与这种行动相伴随的是人才洪涛后浪推前浪,简直是开国大景!由此我们知道,看一个国家、企业、公司的发展前景如何,只需看看它的人才政策就可略知一二,只需看看这种人才政策推动下的人才气象就可略知一二。
我们常常讲择才,要择才,刻不容缓,至关重大,可是在人才真正到来的时候,不是强调借口,就是按兵不动,总之就是不肯把礼贤下士做到实处。不拿出求才的决心和行动,择才不过是口号;不拿出求才的精神和诚意,择才不过流于形式。要知道,择才的根本就是创造求贤若渴的重才气象,失去了这一根本,年年择才,年年选才,实际情形却是事业的日渐衰败,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代呼唤像周公一样精神的回归。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当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
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先到达齐国称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