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793100000009

第9章 识人篇(9)

三国鼎立之时,孙权继承其兄孙策的位置成为东吴霸主,孙策其人才高志大,但为人处世不免有点盛气凌人,严厉而又刻薄,人称“小霸王”,因此最后死于非命,孙策死前,遗憾地告诉继承他位子的弟弟,说:“论才能,你不及我;论用人,我不及你远矣!以后统一大业要由你来完成了。相信你会比我做得更好。”孙权虽然没有完成其兄的统一中国的愿望,但在强敌环绕,群霸争雄的三国时期做到三分天下,

其用人才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时北方青州一个叫隐蕃的人,从魏逃到东吴,对孙权说道:“久闻陛下最能识人、用人,又以仁义慈悲冠称天下,我纵观现今的帝王,乃至过去的明君,没有能比得上陛下的。我在魏地早就向往陛下这里,今天终于能为陛下效忠,真是我的荣幸啊!”同时也对时局政事也做了分析,辞色严谨,态度诚恳地说:“当今虽三国鼎立,但面对强魏,我们只有联合蜀国才能与之抗衡,因此,现在重要的是搞好和蜀汉的关系。”听完这些孙权为他的才华有点动心,隐蕃退下后,他就问陪坐在一旁的胡综:“爱卿看此人如何?”

胡综说:“他的话,大处有东方朔的滑稽,巧捷诡辩有点像祢衡,但才不如二人。倒有一种滥竽充数的感觉,陛下不妨仔细考察后在加以重用。”

孙权又问:“爱卿认为应当给他什么职务呢?”胡综回答道:“不可让他去直接治理臣民,只可先派他去做小官试试。”

考虑到隐蕃大讲刑狱之道,孙权派他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听说此事后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都到孙权面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并亲为接纳宣扬。因此,隐蕃门前车马如云,宾客云集。甚至一位曾在关羽败走麦城时擒住关羽的大将,其子也与隐蕃往来密切,大将听闻此事后,把他的儿子叫到家中,大骂一顿,而后又拿出家法狠狠地打了一顿说:“我家深受国恩,你却与降虏往来,打你100鞭子。以后不许再同那些人交往!”

于是当时人们都非常奇怪,隐蕃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实在是难以辨别。到后来,隐著作乱于东吴,事发逃走,被孙权搜回而诛杀。于是人们才感叹对似是而非人的辨识的确不易。与隐蕃交往密切的左将军朱据等人对于与这种人交往后悔万分,同时对孙权一直对隐蕃的不加重用佩服不已。

用人点拨

看似博学的人多少有一些才华,也能旁及到其他各门各类的知识,泛泛而谈,也还有些道理,似乎是博学多才的人。,如果是博而不精、博杂不纯,未免有欺人耳目之嫌。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点才干,但总嫌不足,用一些旁门左道的办法坐到了某个职位上去,比如行政官员与教授等,都有可能。当面对实质性的挑战时,比如现场提问,现场办公,因无力应付,就很圆滑地采用避实就虚的技巧处理。按理说,这也是一门本事。这种人当副手也还无大碍,但以不贪心为前提,否则会悄悄地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大娄子来。

刘备求贤知卧龙

刘备在创业初期,先投奔公孙瓒,后投奔曹操,又投奔袁绍,最后依附于荆州刘表手下,虽然他有成就事业的大志,建功立业的雄心,但是屡遭失败,一败涂地,甚至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冷酷的现实,使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得天下的愿望,没有智能之士的帮助是不行的。因此,他思贤若渴,积极招贤纳士,到处网罗人才。由于他出身低微,年轻时就与一般中下层人士有所接近,养成了平易近人的良好作风。他谦恭待人,真诚感人,屈身求访,从而赢得了士人对他的向往和信赖。就在他依附刘表、处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荆州豪杰归附刘备的人蜂拥而至。

襄阳有位名士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先生。刘备登门拜访,诚意邀请他出山相助。他说:“我乃一介儒生俗士,不识时务,如果让我做事,不仅白费您的一番苦心,还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啊!号称“卧龙”和“凤雏”的诸葛亮和庞统,才是世间的奇才。只要找到卧龙、凤雏两人当中的一个,定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帮你有所作为。”当时,已经归附刘备的徐庶,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这位年轻的俊杰。这两人不约而同地介绍,引起了刘备的极大兴趣。刘备一回到新野,便对徐庶说:“你去把‘卧龙’请来。”

徐庶沉思了一下,说:“此人需要主公亲自求见,不可下命召见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大驾前去拜访。”

当时刘备已领有豫州牧和左将军的头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布衣百姓,二话没说,放下架子,马上准备和关羽、张飞前往南阳拜请诸葛亮,屈身求访。

用人点拨

如果说刘备得到诸葛亮这样一位雄才大略之人是机遇的话,那么把握住这种机遇的却是刘备的屈身求贤精神。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就在刘表的辖区内生活着,作为父母官的刘表却置若罔闻,不能收用;而刘备当时“寄人篱下”,可以说一无所有,却能在家无“梧桐树”的情况下,引得“凤凰”来,为什么?就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德使然。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刘备在以后的军事、政治生涯中,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鼎力相助,才使他奠定了三分基业,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刘备身上,起码有三点是值得后入学习和借鉴的。其一,爱才之心。其二,敬才之志。其三,用人之胆。

郗超重大义举谢玄

东晋孝武帝时,谢安任宰相,郗超任中书侍郎,两家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但是,彼此之间却互相猜疑,矛盾很深,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有一次,王文度约谢安一起去看望郗超,他们俩人午后来到郗府门口,但是一直等到傍晚也没有见郗超出来。谢安受此冷落,心里自然充满怨恨。于是,两家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郗超还曾公开向人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本朝名士,我的地位应该在谢安之上。谢安有什么资格任宰相,掌大权?”其实,尽管担当丞相的是谢安,但是郗超的实权也很大,他曾和桓温策划过废立皇帝的事。

当时,前秦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很快占据了长江上游和黄河流域。其孝武帝苻坚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心愿,兵分两路攻打东晋。西线攻占襄阳,俘虏了东晋的梁州刺史朱序,东线占领彭城等重要城镇。在此情况下,苻坚决定乘胜前进,一举灭亡东晋。为了积聚力量,他下诏在全国征兵,每十人出一丁,连同现有的军队,共拥有戍卒60万骑兵27万的百万大军。兵马准备齐全后,他自己亲自督战,派苻融等率兵25万作为先锋,在千里战线上水陆并进,直指扬州。这时,一份份告急文书传到东晋朝廷,朝野顿时一片紧张。为有效地抵抗前秦的进攻,东晋必须立即选定出兵统帅。谁是合适人选呢?孝武帝征询群臣,群臣面面相觑,没有主张。值此关键时刻,谢安保举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帅。群臣立刻交头接耳,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孝武帝不知所措。此时,郗超站了出来,人们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基于谢、郗之间的关系,大家都认为郗超会反对谢安的提议,赞成者自然以为又多了一大阻力,反对者则沾沾自喜。正当人们密切注视事态发展时,只听郗超说:“谢安举谢玄,说明他有知人之明,谢玄确属帅才,我全力支持,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此话一出,顿时震惊了整个朝堂:反对者中不少人开始动摇、分化;赞成者随之愈来愈多。孝武帝欣喜无限,即召谢玄入殿,封他建武将,负责江北的军事指挥。谢玄也果然不负众望。上任后,他认真了解敌情,反复分析、论证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弊端,制定了严谨的战略战术。他认为:前秦军人多势众,只能智胜,不可力敌。若趁其立足未稳而迅速出击,打垮其前锋,搅乱其阵营,其百万大军将会随之溃败。

于是,待两军在淝水对峙之际,谢玄等以“兵不厌诈”的手段,先派人求见前秦的将领,请前秦军稍稍后退,以便晋军渡水作战。苻坚得知后暗自高兴:这下他可以用“趁火打劫”之计,待晋军半渡时而击之。,立即答应了晋军的要求。不料,前秦军一听到后撤命令,还以为前方溃败,阵容大乱。谢玄即令晋军大举进攻、紧追不舍。前秦军队节节败退,失去控制,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一直待退了数百里,尚惊魂未定,一有风吹草动就疑为埋伏的晋军。而晋军一路士气高涨,所向披靡,最终创造出以区区8万之众而胜百万大军的奇迹。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谢玄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谢安知人善任传为佳话;而郗超弃嫌举谢玄,更成为千百年来的美谈。

用人点拨

国难当头,郗超能摒弃私人恩怨,冰释前嫌,为国家的安危举荐适当的人才,这是一个忠良之士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开明大义的气概。

举贤任能容易,但是选拔和任用敌人和对手则不那么容易。在选才和用才的过程中,很多政治家和领导者很难撇开与对手的矛盾与冲突,毫无芥蒂地唯贤是用,而往往掺杂着个人感情和恩怨地对对手打击报复和遏制。只有坚决地避免了这一点,才能成为一个开明大度的领导者和政治家。

休动之人贺若弼

贺若弼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可惜的是,他没有记住父亲生前的教训和临终前的教诲。

回想当年,南北朝时,父亲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心想,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续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时至今日,争强好胜的贺若弼仍为将军,连不如他的杨素也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迟迟未被提拔。他怨气冲天,埋怨苍天不公,皇帝不长眼。

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哪里受得了臣子的诅咒而后责骂,立即下令逮捕贺若弼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有功,不久,皇帝杨坚也就把贺若弼放了。但是,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贺若弼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

隋文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有意见,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还想辩解什么?”

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上,给我留条活命吧。”

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了。

用人点拨

休动之人,性格开朗外向,作风光明磊落,志向远大,卓立不群,富于开创精神,

凡事都想争前头,不甘落在人后,往往从中产生出莫大的勇气和灵感,不轻言失败,成功欲望强烈,永远希望自己走在成功者的前列。

缺点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轻率冒进,如果在勇敢磊落的基础上能深思熟虑、冷静应对,则能做出重大成就。又因为妒忌心强,如果不注意自身修养,会为嫉妒而犯错误。如果将嫉妒心深藏不露,得不到宣泄,可能偏失到畸形的程度。

房弼以己度人丧性命

北魏节闵帝时期,尔朱荣把持朝政,他任人唯亲,尔朱氏一族不论能力与否都得到重用提拔。尔朱氏在他的纵然下祸国殃民,无恶不作。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身为尚书令,竟在家中处理公事,朝中无论事情大小,若不先禀告尔朱世隆,有关部门便不敢执行。尔朱世隆让尚书郎宋游道,邢昕在其大厅东西两旁分坐,接受各种呈告诉讼文书,一切均要称尔朱世隆之命方能执行;尔朱世隆公然贪赃淫佚,他人生死,全由其随意定夺;尔朱世隆还想收买军心,对将士滥加提拔,都提为将军,没有员额限制,从此授勋奖赏之官,大都很杂很滥,人们不再看重官爵。这时期,尔朱天光专制关右,尔朱兆奄有并州、汾州,尔朱仲远独擅徐、兖二州,尔朱世隆则身居朝中,大权独揽,四人一个更比一个贪婪、残暴。四人所辖境内的富家大族,大多被其诬为谋反,将妇女、财产没收入于尔朱私家,将男子投入河中,这类事情数不胜数。从荥阳以东,租税全部充补其军用,不向京城洛阳上交。东南各州郡自牧守以下到普通的士卒百姓,畏惧尔朱氏一家如同畏惧豺狼一般。四方百姓都很憎恶尔朱氏,只是由于畏惧尔朱氏的强大,不敢反抗罢了。此时另一个大臣贺欢带兵攻打尔朱氏,以清君侧为名,因此得道多助,聚集了

很大的力量,最后功成,杀了尔朱荣一家。尔朱世隆听闻哥哥被杀就招兵买马准备报仇雪恨。他的一个部将叫房弼,当时任青州刺史,是一员著名的猛将,对尔朱氏一家向来忠心耿耿。他召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为盟,以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去帮助尔朱世隆。

都督冯绍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但他却一心想辅佐节闵帝,铲除尔朱氏这一社会毒瘤,想先伺机除掉房弼。一天,冯绍基对房弼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心不齐;要表现真诚之心,如果冒着严寒,割心前之血为盟,岂不是更能得天下人之心?”

房弼是个血性之人,直肠子,将心比心,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召集所有部下和当地老百姓,当着众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亦裸着上身,气壮声雄地叫冯绍基动手。看着冯绍基微微发抖的手,房弼禁不住笑了,骂道:“快动手,老子冷着呢。”冯绍基一鼓劲,举刀割房弼胸前时,稍一用力,就把房弼杀死了,带着人马投奔节闵帝。

用人点拨

以己观人,就是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学识、观点、内心思想为标准、为参照来判断他人的思想活动。对手下人判断不准,把奸贼当作忠臣看,房弼吃的亏可谓大矣。对用人者来讲,这便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