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科学训练——让你进入速读时代 (3)
2阅读一页结束的时候手指将要移往下页的开始部分,这时可以用左手来引导阅读,右手翻卷书页,也可以换只手来做,即用右手引导,左手翻书页。自己觉得怎么方便、顺手就怎么来,但要两手配合使用。
3眼睛随着手动,眼睛可以阅读手指左侧的文字,也可以阅读右侧的文字,也可以阅读上方的文字,但不宜阅读下方的文字。
4手指在导引阅读中碰到疑难问题时,速度可以降下来,让大脑在这些问题上有时间来加工处理。
5手指导引阅读应尽可能避免漏字、漏词和漏词组等。
6速度由慢到快,最后可以快速导引。
反向导引是与上面正向导引对应的一种训练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训练方法。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书籍等印刷品也都是从左到右,反向导引训练就是要打破这种阅读习惯,用手指从右向左进行导引。但也并不是说每一行都是从右到左反着来,而是在读上一行结尾时视线不要回到左侧,而是移动至下一行从右到左,到了左端之后,往下再从左到右,到右端之后,再往下从右到左,让视线在阅读材料时呈“3”状移动。
反向导引训练节约了眼睛的来回运动,使眼睛每动一次都没有落空,也就大大节约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速度。人们在这样训练的时候可能会很不习惯,做起来也不方便,由于这样打破了传统,又打破了文字从左到右排列顺序和从左到右展开的格局,因此应该多多练习。一旦养成习惯之后,这种阅读并不会损害理解力,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加集中注意力,进一步理解和加深记忆。
【说文解字】
宋代有个大文人,名叫黄庭坚,他7岁的时候就会写诗,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史学家司马光听说以后,很想请他来做助手,于是,就邀请黄庭坚来做客,实际上是要考考他。司马光和黄庭坚聊天,随口念了两句诗:“荷花露面才相识,梧桐落叶又离别。”让黄庭坚猜一猜,诗里说的是什么。黄庭坚马上挥笔写了一首诗:“有户人家没有墙,英雄豪杰内中藏。有人看他像关公,有人说是楚霸王。”司马光一看,连声说好。你能猜出这两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吗?
答案:前后两句诗所咏之物均是扇子,前一句所言,是扇子的使用时间,后一句中提到的关羽、项羽,都是羽,在户下边,就是“扇”。当我们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角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让思维继续发散,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出绝妙的答案。
跟苏东坡学“八面受敌”阅读法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雨果
跟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学阅读?有没有搞错?是的,你没有看错,苏东坡也没有穿越到现代给我们现身说法如何阅读,这里只是想让同学们学习一下苏轼极为推崇的一种方法——“八面受敌法”。
所谓“八面受敌法”,是指在通读一本书之后,还要重读、复读、多次读,并且在每次阅读之中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钻进去阅读,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什么都获得。这样每次只带着一个问题,即攻破一“敌”,多次阅读就会攻破多个“敌”,这样日积月累,即使“八面受敌”,也能经过各方面问题的提问、反驳和考验。这种阅读方法适合阅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
“八面受敌”法和《孙子兵法》中的“我专而敌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八面受敌,则要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苏东坡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来研读《汉书》的。他曾说,他每读一遍《汉书》,就深入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这样读书多遍,就会达到“事事精核”的地步。他还对这种“八面受敌”读书法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说,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不要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像海洋一样广阔无垠,人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得到希望了解的那一个方面。所以,每次读书,应该集中注意一个问题。例如想研究历史兴亡和圣贤者思想,就只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以免顾此失彼。再要深究事迹史实,或是典章制度,可以重新阅读。此法虽然有些笨,但是扎实、深入,学成之后,往往经得起考验,和泛泛读书有很大不同。
当然,“八面受敌”读书法不一定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而只适用于所读书籍材料内容浩繁、涉及领域较多,确实使人感到“八面受敌”的情况。例如,从研究的角度去读《史记》、《资治通鉴》、《资本论》、《红楼梦》等著作,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采用“八面受敌”法反复阅读同一部著作时,不一定每次都要通读,可以根据每次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略读、摘读、选读等方法,以便提高效率。运用“八面受敌”法应注意:
第一,要确定阅读目标。可以围绕教材或者课程任务,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的课题为阅读目标,分层次阅读。
第二,宏观微观相结合。对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学习时,将“鸟瞰”分析与“显微”分析结合起来阅读。宏观阅读意在整体浏览,先获得概括了解,确定阅读重点。宏观阅读可结合快读、粗读进行;微观阅读是在宏观阅读基础上,对几个较为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入研究,逐个击破。微观阅读可结合精读法进行。
第三,发散阅读。运用“八面受敌”法时,要由一个焦点出发,波及八方进行思维,不仅把生活中、书本中得来的各类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培养、发展扩散性思维,增加人们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动手动脑】
沙丘旁有棵树,大树根部有个很深的洞。不巧有颗铁球滚入洞中。问:在手头只有一根长木棍的情况下,如何把这颗铁球取出来?
答案:往洞里一点一点地灌沙子,同时用长棍不断地拨动铁球,使铁球始终在沙子表层。这样,铁球就会随沙子一点一点地上升,直至升到洞口。如果我们在考虑或是解决问题时,对系统的各要素考察不完全,或者遗漏了一部分,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顾此失彼,甚至会因为忽视的部分因素而导致失败。
跳读推断——扩大阅读范围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阅读!又是该死的阅读!”英语试卷发下来之后,翠华小声嘟囔着。翠华是望都中学初三的一名学生,这次英语测试让她很沮丧,65分的成绩只能算差强人意。翠华已经不是第一次考这么差了,而是一个学期以来英语成绩都在60分左右徘徊。看着其他同学成绩突飞猛进,她心急如焚。她其他学科的成绩还不错,就是英语的阅读让她吃了不少苦头。每次作文和单选她都能拿很高的分,但是阅读这块她从来就没有做完过,成绩自然可想而知。
你是不是和翠华有着同样的困惑?如果是,这里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种“跳读推断法”,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阅读有所帮助。
跳读推断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英语阅读。
我们在做英语阅读题的时候,经常会感觉文章过长、题量太大,一些英语阅读题之所以很难拿高分,主要在于同学们没有完全将文章读完或者读懂,即使仔细读完了,时间也用得差不多了,所以英语成绩的提高,还要依赖于这种跳读推断法。英语课外阅读,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量,这样日积月累,阅读速度自然就会提高。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人名、地名等,把握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
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扩大视力识读文字单位面积的训练。首先进行五个单词的练习,练习中主视区应放在中间,也就是主视中间的三个单词,两边单词用余视扫视。在练习五个单词达到熟练之后,就可以加宽视区范围,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在阅读中遇到新的单词、表达法或语法怎么办?可采用推读法,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词义,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这也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所在。推读法就是根据几个单词推断形成的一个句子,由句子推知整段的意思。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知识面越宽广,理解能力越强,快速阅读的推断能力也就越高。正是由于这种推断,眼睛才能停顿到最有用的信息上面,而略过那些无关紧要的词汇。比如“The usual life span for shang hai men is 72 years”,如果我们阅读时不知道“span”的词义,我们也完全可以看懂句子的意思是“通常上海男子的寿命是72岁”。使用推断法,还可以利用英语构词法推断词义,构词法由转换、派生与合成三部分构成。最后就是概读,从每篇标题到各个部分都进行概读,归纳出要点,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观点、态度,以及了解全文的概貌,进而培养概括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英语课外阅读也需要快速,而速度的关键还在于“无声”。无声要比有声快,这是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声,耳再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眼睛扫描信息——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为我们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调心声和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可以用一套自创的歌声,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读的效果。
【智慧问答】
小丙对丁说:“昨天我跟两位象棋高手甲、乙下棋。我面前摆着两副棋盘,我一个人走两盘棋,同时跟这两位高手比赛。你们猜,谁胜谁负?”“准是你两盘都输了。”丁知道小丙刚学下象棋,连马步怎么走都记不住。“不对。头一回,两盘都是和棋。第二回,我输一盘,赢一盘。无论再下多少回,我也不会同时输两盘棋。”“你吹牛!”丁不信。两位象棋高手出来证明:“小丙没有吹牛,我们也没有让棋。是他采取巧妙的办法和我们下棋的。”小丙用的是什么巧妙的办法?
答案:小丙先和甲下那盘棋,让甲先走,另一盘让乙后走。然后,小丙看甲怎么走,就搬过来对乙,再看乙走哪一步,又搬回来对甲。这样,表面上是丙同时下两盘棋,实际上是甲、乙对下。甲、乙不可能同时赢,丙就不会两盘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