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4
2819600000014

第14章 西汉王朝的兴衰(13)

蔡伦把自己改进造纸术的经过上奏汉和帝。汉和帝听了很高兴,叫蔡伦继续改进,扩大造纸的规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纸来。蔡伦没有辜负汉和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纸。蔡伦在汉安帝的时候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试验成功的那一套操作过程,后来的人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造出来的纸越来越精美。造纸用的原料,也因为各地方的出产不同,又有所扩大,如出产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纸原料;出产竹子的地方,用竹子作造纸原料;出产楮〔chǔ〕树较多的地方,用楮皮造纸;沿海地方,用海苔造纸。

造纸术的改进,对笔、墨、砚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笔、墨、砚也不断地有所改进,文房四宝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造纸术的改进,写字容易了,著书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更加飞速地发展起来。造纸术的改进,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汉以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书法家和画家。东汉以后,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画家更多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纸的用途也逐渐多起来,它不光是文房四宝之一,并且也能作包装食物和其他物品等用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没有文化的人,也是离不了纸的。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最早传到东邻朝鲜,通过朝鲜再传到日本。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造纸术通过西域传往欧洲。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终于传遍了全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衡发明地动仪

蔡伦在研究如何改进造纸法的时候,有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科学家在进行另外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他想要探索天体运行和地震的规律。这位科学家就是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幼年家境贫寒,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度日。这种艰苦的环境,不仅使张衡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还促使他立下了发愤读书的志向。张衡谦虚好学,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他十八岁到洛阳进了太学以后,熟读了四书五经,成了一个学识丰富的青年学者。

张衡的学问虽然超过了别人,可是他一点儿也不骄傲,仍然十分虚心地向别人的长处学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汉和帝刘肇听说张衡的学识丰富,几次派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去。他常常对别人说:“一个人不愁自己的地位不高,而是应当担心自己的道德品质不够高尚;一个人也不愁得到的报酬太少,而是应当担心自己的知识学问不够广博。”张衡最感兴趣的是研究机械、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他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制造一种仪器,常常可以一连几天不间断地工作,直到做成功为止。据说张衡用木头制造过一只会飞的鸟,这只木鸟能在天空中盘旋翱翔,只要它的翅膀一下垂,就会乖乖地飞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可惜的是这种木鸟的制造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

汉安帝刘祜〔hù〕听说张衡学识渊博,召他到朝廷去做了太史令,叫他负责管理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

张衡做了太史令以后,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制造了一个叫做浑象的仪器。

浑象是一种天文仪器,是观测星象、确定节气和了解其他天文现象用的。它是一个直径八尺的空心铜球,里面有一根铁轴古代风景画鉴赏贯穿球心。球放在架子上倾斜的方向,正好就是地球自转轴的方向。铜球表面刻有各种重要的星宿和刻度,代表天空中的星座和天象运行的情况。这个浑象连接在装有一组齿轮的机械上,机械再跟报时的漏壶连接起来,漏壶里滴出来的水能发动齿轮,齿轮就会带动浑象绕着铁轴旋转,一天转一周,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天象运行的情况。浑象制造成功以后,张衡坐在屋子里看着仪器说:现在某一颗星星正在从东方升起,某一颗星星已经升到了天空中间,某一颗星星正在向西方降落。人们跑到屋外去看天空,发现天空的情况和张衡说的基本上一样。事实证明张衡发明的浑象是古代比较精确的天文仪器。

接着,张衡又发明了一个观测地震用的地动仪。

东汉时候,我国各地常常发生地震。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年中,有二十三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九月的一次大地震,波及三十五个郡,有的地方大地裂缝,有的地方城墙和房屋倒塌,死伤的人很多。古代的人大都迷信鬼神,一发生地震,人们就以为这是鬼神在显灵,害怕得不得了。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方官要赶快向京城里报告,由太史令把它记录下来,迟误了就要判罪。

张衡是个科学家,不迷信鬼神,他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人们不但要记录地震的情况,并且应当研究地震的规律。他为了充分掌握地震的情报,就在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一架地动仪。地动仪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很像一个大酒坛。顶上有个突起的盖子,可以打开。周围刻着山龟鸟兽的花纹,作为装饰。里面中心立着一根上粗下细的柱子,柱子紧挨着八道机关。和八道机关相连接的是趴在外面头朝下的八条龙。八个龙头分别对准着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向。每个龙头的嘴里都衔着一个铜球。八个龙头的底下,蹲着八个铜铸的昂首张嘴的蛤蟆。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中间的立柱就倒向震区所在的方向,触动那个方向的机关,连接在那个机关上的龙头就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就会掉进蛤蟆的嘴里,并且发出“当啷”的响声,给管理人员报信。管理人员只要一看铜球落进哪只蛤蟆的嘴里,就能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以便及时报告上司,赶快派人去了解情况。

地动仪制造成功以后,放在京城洛阳一间观测地震的屋子里。有一天,西北方的龙头突然张嘴吐出铜球,“当啷”一声,锕球掉到了蛤蟆嘴里,说明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可是当时住在洛阳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发生地震。这样,人们就怀疑起来了,都说张衡的发明靠不住,地动仪,这东西不准确。过了几天,陇西地方(今甘肃省)派人赶到京城洛阳来报告,说几天以前他们那里发生了地震,一查对日期,正好就是地动仪上龙头吐出铜球的那一天。人们这才相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准确可靠的。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记录地震的仪器,欧洲在公元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仪器,比张衡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可以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用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开始,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

党锢之祸

东汉的皇帝,从汉明帝刘庄的孙子和帝刘肇起,都是幼年即位。和帝即位的时候才十岁。殇帝即位的时候不到半周岁。安帝十三岁即位。顺帝十一岁即位。冲帝两岁即位。质帝八岁即位。桓帝即位的时候大一点,也只有十五岁。这些从几个月到十几岁的小娃娃做了皇帝,当然不会管理国家大事,就只好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相信娘家人,把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也就是皇帝的外祖父和舅父找来,帮助管理国家大事。这在历史上就叫外戚当权。

年幼的皇帝长大以后,不愿意充当傀儡,受外戚摆布,就让自己身边的宦官当亲信,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宦官把外戚打下去以后,他们也把持朝政,拿皇帝当傀儡。外戚集团不甘心被排挤,他们又利用皇帝对宦官的不满,卷土重来。这样,东汉朝廷上就出现了绵延不断的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

外戚专权最厉害的要数梁冀,他是汉顺帝梁皇后的哥哥,从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起,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握朝改大权达二十年之久。他在做大将军的时候,作威作福,根本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年仅八岁的质帝刘缵〔zuǎn〕,就是被他用毒药害死的。梁冀家里前后有七个人封侯,三个人做皇后,六个人做贵人(妃子),出了两个大将军,三个驸马爷,有七个夫人得到封地和“君”的称号,其余做到卿、将、尹、校等官职的还有五十七个人,真可以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梁冀专断朝政,骄奢横暴,坏事干尽,没人敢惹他。可是到后来,终于跟他的另一个妹夫汉桓帝刘志发生了水火不相容的矛盾。汉桓帝在他的妻子梁皇后去世以后,跟自己的亲信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合谋,发动皇宫里的卫兵一千多人,乘着梁冀没有防备的时候,包围了他的大将军府,逼得梁冀和他的妻子双双自杀,并且把他的一家男女老少杀了个精光。

外戚梁冀专权的局面结束了,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等五人立了大功,同一天都被封侯,掌握了朝政大权,号称“五侯专政”。从此,又出现了宦官当权的局面。

宦官当权以后,为非作恶,比外戚更坏。他们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把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换上了他们的亲属。国库里的钱,他们拿来随意挥霍。东汉朝廷的钱粮税收,也都落入了他们的腰包。老百姓的脂膏都被他们榨干了,使得整个国家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局面。

宦官集团的黑暗统治,不但遭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对,也遭到了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的反对。太学是光武帝刘秀创办的最高学府,是专门培养官吏的场所。自从宦官掌权以后,做官不再需要什么学问,只要有门路、会拍马屁就行。这样,在太学里念书的中小地主的子弟就没有什么出路了,因此他们都恨透了宦官,在太学里展开反宦官的斗争。他们经常在太学里公开揭露和抨击宦官的罪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宦官。

包括外戚在内的世家豪族,看到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中小地主起来反对宦官,自然很是高兴。他们赶快也来配合行动,壮大反宦官斗争的声势。世家豪族出身的河南尹李膺、太尉陈蕃,跟太学生领袖郭泰、贾彪等结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标榜,互相称誉,逐渐形成为一个反宦官的党派。在太学里流行着“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的歌谣。“楷模”就是榜样,这两句歌谣的意思就是号召太学生要以李膺、陈蕃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宦官集团看到世家豪族和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党派,就寻找机会打击党人,先后发动了两次禁锢党人的暴力行动。

古代风景画鉴赏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个跟宦官有勾结而又迷信占卜的人,名叫张成,他预卜到皇帝将要进行大赦,就唆使他的儿子去杀人。不料这件杀人案子落到了河南尹李膺手里。李膺知道张成跟宦官有勾结,他一点也不客气,下令把张成的儿子抓来,公布了他的罪状后,立即斩首示众。张成见儿子被杀,自然恨透了李膺,他在宦官的唆使下,给桓帝写了一封诬告信,信上说:“李膺等人在太学里结交各地来的太学生,组织秘密党派,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有谋反的嫌疑。”桓帝接到诬告信以后,也不调查了解,立刻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个党人,把他们送进监狱。有些党人闻风逃往外地,桓帝就派人四出查找,悬赏追捕。太尉陈蕃上书替李膺等人辩护,请皇帝停止捕人,也被免了职。

李膺等人虽然被捕,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审讯这件案子的时候,李膺慷慨激昂地当众揭发宦官集团的种种罪恶,把宦官集团搞得很是被动。这时候,桓帝窦皇后的父亲窦武站在李膺等党人这一边,他想利用党人打击宦官,把朝政大权抢到自己手里来。太学生贾彪了解到窦武的政治态度以后,冒着有可能被捕的危险,化了妆,在夜里偷偷地回到洛阳,去见窦武,请他在桓帝面前替李膺等党人申诉。窦武答应了贾彪的请求,他和尚书霍谞〔xū〕联名给桓帝上书,请求赦免李膺等党人。桓帝觉得一方面是自己的岳父来说情;另一方面对于宦官他又不敢得罪,就来个折衷的办法。他下令赦免李膺等二百多个党人,但把他们驱逐回乡,禁锢终身,永远不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一次的“党锢之祸”。

李膺等人虽然被驱逐、禁锢,但是他们由于反对宦官而出了名,受到了社会上广大群众的拥护。桓帝的岳父窦武也在政治上捞了一把,获得了正直的声誉,受到了反对宦官的党人和广大群众的拥护。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中小地主,跟以外戚为代表的世家豪族,在反宦官专权的口号下联成一气,展开了声势更加壮大的反宦官斗争。

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后的第二年,汉桓帝死了。他没有儿子,窦皇后跟父亲窦武商量以后,把桓帝的侄子、十二岁的刘宏迎来,立为皇帝,就是汉灵帝。窦武被封为大将军,陈蕃被拜为太傅,由他们两人共同掌管朝政。窦武、陈蕃一掌权,立刻下令免除对党人的禁锢令,把李膺等几个为首的党人请出来做官,并且暗地里密谋诛杀宦官。

李膺等党人一回到京城里做官,宦官集团看到自己的死对头回来了,也立刻紧张地活动起来。他们探听到窦武、陈蕃、李膺等正在密谋诛杀宦官,就先下手为强,由宦官曹节、王甫等去要挟汉灵帝,迫使他下令逮捕窦武。窦武不甘心屈服,利用大将军的职权,发动驻守京城的北军起兵讨伐宦官,宦官指挥防卫宫廷的虎贲军和羽林军抵抗。一场武装争夺权力的斗争展开了。

窦武名义上是个大将军,可是办事没有魄力,不够坚决。陈蕃、李膺等人都是文弱书生,根本不会打仗。战斗的结果,虎贲军和羽林军打败了北军,窦武被包围后自杀,陈蕃被宦官杀害。

宦官集团取得胜利之后,由宦官头子侯览指使他的爪牙朱并上书控告党人张俭,说他和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党谋反。灵帝下令逮捕张俭。张俭逃出京城,望门投止,也就是走到哪儿,依靠哪儿的百姓接待和掩护。最后辗转逃往塞外。宦官曹节又乘机奏请灵帝收捕李膺等一百多人,把他们关进监狱,过几天又把他们偷偷地杀害了。宦官集团还在全国各地大肆搜捕和杀害党人,几天工夫,被杀、被流放、被监禁的党人就有六七百人。接着,又把一千多个太学生全都关押了起来。凡是有替党人喊冤的,也都被杀被捕。所有党人和党人学生、父子、兄弟,凡是做着官的,都一律免职,驱逐回乡,禁锢终身,永远不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二次的“党锢之祸”。

两次“党锢之祸”都是东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宦官们骄奢残暴,作恶多端,太学生发动的反宦官斗争,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自从他们的斗争被宦官击败以后,东汉的政权又一次完全被宦官集团所控制,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崔寔写《四民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