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联对佳话(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823400000016

第16章 妙联集锦(2)

曾左互讽见高低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藩臣独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清)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官至两江总监、东阁大学士,洋务派首领。

“经济”:指经纶济世。此处指治理国家的才能。这是曾国藩和左宗棠互讽之联。以碎锦格将对方姓名嵌入,与联语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二人功过是非,在此不论。单就对句而言,下联从国事人手,讽得有力有理,大有让曾国藩招架不住之势。

二修撰两同稣旧修撰,新修撰,丙辰戊戌二修撰,你修撰,我也修撰,一则以惧,一则以喜;翁同稣,夏同龢,常熟麻哈两同龢,名同龢,实不同龢,彼归则出,彼出则归。

——佚名清朝同治年间,江苏常熟翁同稣与贵州麻哈县夏同稣,同朝为官,而且二人先后都任过翰林院修撰。在戊戌变法时,二人政见不同,彼此不和。有人据此撰此联。

构思巧妙,遣词准确幽默,将名同姓不同,职同政见不同的二僚,刻画得如见其人,呼之欲去。

宰相合肥天下瘦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佚名清朝光绪三年,四处遭灾,哀鸿遍野。当时李鸿章任宰相,翁同稣任户部尚书。李是安徽合肥人,翁是江苏常熟人。有人撰此联,以针砭时弊,嘲讽官吏。

此联匠心独运,不仅把李鸿章、翁同稣二人的官职、籍贯嵌人联内,而且“肥”与“瘦”;“熟”与“荒”形成反差对比,字里行间,寓讽含刺。

讽清末政局德亲王至,恭亲王薨,对活鬼宜思死鬼;夏同龢来,翁同龢去,愿贵人勿效常人。

——佚名此联记叙了清末一起发生的四件大事:清光绪戊戌(1898年)春,德国皇帝亨利亲王访华,适逢洋务派首领、主持各国事务衙门的恭亲王奕病死。同时,贵州夏同稣中状元。《梦蕉亭杂记》云,光绪帝闻此事曾召见翁同稣,将此当喜事相告。时翁方蒙生日赐赏,旋即有慈禧太后圣谕: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翁同龢1895年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企图实现光绪皇帝亲政开缺,遣返原籍并令立即出京。戊戌政变之后,又下令革其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当时,有人撰此联,对清末政局动荡、慈禧崇洋媚外做了绝妙的讽刺。

上联“活鬼”即德国亨利亲王;“死鬼”是指“假洋鬼子”恭亲王,皆得慈禧太后欢心。下联针锋相对,写光绪帝喜欢的两个人:一个是点取的新状元,一个是遭贬的老状元。此联内庄外谐,讽意含蓄。两个“亲王”和“同龢”固属巧合,选取撰联巧思显见。“活鬼”、“死鬼”和“贵人”、“常人”,又俱双关之妙,读来令人解颐。

可怜天子出天花宣德楼,弘德楼,德业无疆,幸喜词臣工词曲;进春方,献春册,春光有限,可怜天子出天花。

——佚名清朝同治皇帝借巡视修筑圆明园工程为名,微服出宫,寻欢作乐。一次,在宣德楼听王庆祺的戏段子,赞赏不已,并把王庆祺宣进宫中。王庆祺受宠若惊,投其所好,多次为皇帝搜罗淫书淫画,皇帝迷色至深,成天寻花问柳,堕入色坑不可自拔,终因身染讳疾,毒发丧生。有人将此事此情,撰成了这副对联。

此联言词幽默,曲折隐晦,将皇宫内的丑事巧妙地披露于世。难怪此联让慈禧太后知道后,立即革了王庆祺的职,囚禁宫中。

讽汪以诚以酒为缘,以色为缘,十二时买笑追欢,永夕永朝酣大梦;诚以看戏,诚意看戏,四九旦登场夺锦,双麟双凤共销魂。

横额:汪洋欲海——佚名清朝光绪年间,江西巡抚及其家小,最爱看戏。新建县的县官汪以诚,为了巴结上司,极尽溜须拍马、阿谀逢迎之能事,不惜重金从外省聘请名角戏班,为巡抚唱戏。他每日忙的只是酒色戏,县衙公务却让下属去办。有人对其作为,厌恶透顶,于是写了这副对联,贴在县衙门上。

联首巧嵌“汪以诚”姓名。自然流畅,趣味中含讽,幽默里有刺。

“乌龟”与“老鼠”

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

——(清)某翰林清代,凡人翰林院者,皆喜欢人称“老先生”。一年,浙江来了个姓乌的巡抚,某翰林前去拜会。巡抚听说他是翰林院下来的,即出上联讽之。那翰林也不客气,顺口反戈一击,对成此联。

上下联倒嵌“老鼠”、“乌龟”,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彼此皆出言不逊,实在有失体面。但就对句本身而言,倒也对仗工整,颇具巧思。

露出一点乌龟头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

——佚名清代,浙江开化知府卞午桥与姓熊的总兵不和。一次,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辱骂成联。

上联巧拆“熊”姓为“能”与“四条老狗腿”;不联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拆“卞”姓为“下”和“一点乌龟头”,亦算巧思之构。二人相互挖苦得真是不留情面,说到底也是一场狗咬狗之斗吧。

翠羽红毛头上有情飘翠羽;胸中无策退红毛。

——佚名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此时,却有人发国难财,捐钱买官,头插花翎。有人气愤不过,制联贴于街头,公然讽之。

联语实写,对仗工稳,对比强烈,“翠羽”对“红毛”,尤为绝妙之词。“翠羽”:指清朝官吏帽子上的花翎。“红毛”:指外国侵略者。

胸中乌黑嘴明白腰畔鹅黄顶暗蓝;胸中乌黑嘴明白。

——佚名清末,朝政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上联活画出了贪官的穿戴,作了点表面文章。下联则一针见血,把一颗颗“乌黑”的心,剖露于世,痛快淋漓五品天青褂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佚名清末,有个药店掌柜以巨金买了个“官”。当他穿戴赫然,出现在宾朋面前时,其中有溜须者出上句,以示为官者的威风。然而,知其底细者,无不掩口而笑,不知何人当场口出下句,弄得药店掌柜很尴尬。

上下句乍看,风马牛不相及,属无情对。但是,穿“五品天青褂”的人,原来是卖药的;“六味地黄丸”一语道破天机,揭了他的老底。

讽张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

——(清)辜鸿铭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以字行于世,自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厦门人。近代学者。

北洋军阀张勋,六十岁生日时,辜鸿铭撰此联以讽之。

联语出自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此处属巧借以喻,“擎雨盖”喻指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指清代人头上的辫子。张勋所率部队,号称“辫子军”,因而,张为“辫帅”。这副对联,就是在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了,末日即将来临。

好一个“乾坤度量”

朝无相,野无将,尔朝中玉帛相将,将来怎样天难度,地难量,圣天子乾坤度量,量也无妨——佚名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屈辱的《马关条约》。有人当时编拟云:签约结束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口拈一联,李鸿章当即对以下联。

上联仿伊藤口吻,下联仿李鸿章口气。更增添了几分讽刺趣味。在遣词上,难得的是,“将”、“量”顶针叠用,突然转折,词性变格,词意转化,显得顺理成章,毫不生硬。不过,从语义上完全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的可怜相。“量也无妨”好大的度量,无非拱手将大块大块国土割让给洋人,求得苟延残喘的末日罢了。

悼杨三斥李二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佚名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惨败。李鸿章因此受到朝廷“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后又因赴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中国人民的切齿痛恨。当时,扬州苏昆名丑杨鸣玉(又名杨三),在演《白蛇传》“水斗”一场戏时,故意对穿黄色褂子出场的鳖精打诨道:“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剥去!”在场观众心领神会,满堂哄然大笑。时隔不久,杨鸣玉被李鸿章暗害。为此,有人写了这副对联。

上联悼念“苏丑”杨三;下联痛斥“汉奸”李二(李鸿章排行老二)。联语扬善抑恶,言简意赅。

应赐永福当罪鸿章卯金,顺写是劉,劉将军镇守台湾,应赐永福;子木,逆书为李,李傅相出卖祖国,当罪鸿章。

——佚名刘永福:清末将领,著名的抗法黑旗军领袖。中法之战后,调往广东南澳,又移驻台湾。曾在台南抗击侵略台湾的日军。

此联饼字、嵌字,双双见长。尤为精彩的是,上联“顺写刘”,下联“逆书李”。其中隐含褒刘贬李之意。千秋功罪将由人民评说,忠奸分明,自分高下。

嘲龚照玙称六太爷,上六旬寿,欣占六月六日良辰,六数适相逢;曾听得张陆先生,大踏步闯进门来,口叫六哥还旅顺;坐三年监,陪三次斩,赚得三代三品封典,三生愿已足;最可怜达三故友,小钱头不为咱洒,冤沉三字赴黄泉。

——佚名中日甲午战争时,清朝驻守旅顺的官员龚照玛和卫达三,贪生怕死,弃职逃跑了。后来,卫被斩,龚却以行贿说情,坐了几年牢,苟全了性命。龚出狱那天是六月六日,正逢六十大寿,他大宴宾客三天,以庆贺其大难不死,死里逃生。贺寿那天,龚的同乡张陆突然闯进来,冲着龚大喊:“龚六哥还我旅顺!”有人据此前后之情,撰写这副对联。

构思巧妙,联语自然,如控如诉,以贺寿为名,行鞭挞讽刺之实。此联结构紧凑,叙事有条有理,犹如两段小故事。上联言人叙事皆与“六”有关,下联又与“三”有缘,既是巧合,也属巧思。

万寿祝疆无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清)章炳麟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

年夏历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70岁生日。章太炎尽管身陷囹圄,仍大义凛然,满腔义愤地撰写了这副对联。

上下联,运用排比句,又有递进之势,加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同时,酣畅淋漓地揭露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四十年的罪恶统治。尤其令人叫绝称妙的是,作者愤然挥笔,把当时一些阿谀之徒颂扬慈禧“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献媚祝词,颠倒用之。没有胸中胆识与笔下功夫,是写不出此等传世佳联来的。

斥慈禧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佚名年,丧权辱国、恶贯满盈的慈禧太后死了,人们都为之暗暗庆幸。但又对大清皇室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16字,愤愤不平。有人写了这副对联,鞭挞之。

此联用语精当凝炼,毫不拖泥带水。刀笔锋利,一针见血地抨击慈禧既“割地”又“欺天”,真是天地难容!“年”、“字”叠用,并成连珠,更说明慈禧积怨甚多,罄竹难书非人是兽仁寿殿慈禧弄权,非人是兽;玉澜堂太后囚帝,纵欲贪婪。

——佚名借殿堂之名谐音讽慈禧,亦属巧思。联中将西太后垂帘专权、囚禁光绪皇帝之事相对言明,典雅工稳。“非人是兽”、“纵欲贪婪”,骂得好排“汉”剪“清”

未离乳臭先排汉;将到长毛又剪清。

——刘一伟刘一伟,现代香港人。

年香港《中国日报》刊出上联公开征下联。据说上联由著名的革命党人朱执信所撰。此下联是应征十多万条中的第一联。

上联“未离乳臭”指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时,年方三岁,由载沣哄抱着扶上龙椅。小溥仪看到文武群臣一起向他跪拜,山呼万岁时,吓得哭闹起来。这时,载沣哄着他说:“莫哭!快了,很快就完了。”有人说这话是清朝完蛋的先兆,“先排汉”,这里“汉”与“汗”同音,义带双关,既指溥仪登基时吓得出了汗,又指清末实行排汉主义政策。下联“长毛”,表面指毛发生长,实际上指太平军,当时借指革命党。“剪清”,看上去是“剪除毛发”的意思,实则有推翻清政府的含意。

这副对联从含意上讲,上下句皆言的是当时的政治,既在词句上对仗,又在语义上相联,可谓正对。此联“乳臭”与“长毛”、“排汉”与“剪清”,皆有双关语之妙用,这就强化了对联的讽世内涵。尤其,末尾的“汉”、“清”二字,均是朝代简称名,更显精工蕴藉,绝妙无比。同时,上下句虽属两人所撰,妙在如出一人之手,词语结构相同,联语上下相关,互为补充,犹如一气呵成。

讽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清)章炳麟这是一副构思独特的歇后语联。上联的歇后语是“妖孽”二字,下联的歇后语是一个“贼”字。隐去的歇后语部分,也正是作者讽刺对方的要害所在。然而,更为巧妙的是剩下的两个半截子话恰成妙对,同时还妙在尾嵌“有为”二字。

“鲈鱼”与“螃蟹”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清)张之洞一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微服出访。来到松江府第(今上海市松江县),恰逢松江知府寿宴。张之洞也不客气,按自己的身份坐了首席。知府大人见一个“庶民”,竟如此无礼,不禁大为恼火,但寿诞佳日,不便发作,就以桌上一道名菜为题出对。张之洞一听,冷笑一声,指着另一道名菜对成下联。松江知府听此下联,知其来头不小,一打听,方知此人便是两江总督张之洞,急忙叩头谢罪。

上下联语,二僚各以“鲈鱼”、“螃蟹”自比,以夸炫自己的权势。实为自嘲自讽。

讽张之洞之字路,偏要你走;洞中怪,且奈我何——佚名清朝末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总督府设在武昌。当地人民不满其横行霸道之派头,有人写了这副对联,偷偷贴在总督府门口。

此联首嵌“之洞”,明明告诉他,就是冲他来的。更为巧妙的是把“之”字说成路,还偏要张之洞走,真是做茧自缚,自做自受。“洞”中有怪,也不可怕,奈何我不得!讽刺得十分辛辣。

布衣亦可傲王侯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孙中山清末,孙中山出国留学归来,途经湖北武昌,想去见一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孙中山走到总督府门前,递上了名片。特意在名片上写了这样一行字:“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一看,也不传话请孙中山进府,命人拿来纸笔,写了上联对句,让门官交给孙中山。孙中山针锋相对地对了下联,张之洞暗暗吃惊。

上联流露出轻蔑之辞来。下联“布衣亦可傲王侯”,大有压倒对方之势。怪不得张之洞看了下联后,赶快令人开门迎接孙中山了。

大鱼吃小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乙友清末,朝政腐败,民穷国危。从上到下,朝野官吏相互倾轧,恶习波及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人人叫苦。时有二友针砭时弊,对成此联。

以顶针格巧妙地撰成一副连环联。上联含蓄,下联明快,上联恰是下联的引子和铺垫。把大压小、强欺弱、弱小难活的社会,暴露无遗。

刺贪官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佚名清代,某地有个贪官,过年时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过了几天,有人在其上下联,各添续了一行字,改成了此副对联。过路人见了,皆拍手叫好。

改联者别出心裁,在“子”、“山”二字上作文章,对贪赃枉法的官吏,讽刺得入骨三分,淋漓痛快再留此地地无皮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

——佚名清朝末年,某官在一地当督办,搜刮民财,大饱私囊。不久,调到另一地,变本加厉,横征暴敛。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恨之入骨。又过了不久,当调他到另一地为官时,百姓暗自庆幸。有人写了这副对联,贴在其门两侧。

此联巧就巧在,不从正面揭露其敲榨勒索的卑劣行径,而用夸张手法,写道:“再留此地地无皮。”一语道出了其搜刮之程度。与上联的“天有眼”,对仗严谨,十分精彩。

穷先生自嘲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也者;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某穷先生清末一科举落榜者以在私塾教书馏口。这副对联是此教书先生撰以自嘲的。读后,一幅愁苦潦倒的凄凉图像,出现在眼前,令人酸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