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2825800000001

第1章 大周后:艳压群芳的解语花(1)

她是五代十国的一个传奇性女子,出身高贵且才貌双全。陆游在《南唐书》中言其“通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工凤萧、琵琶”。她是南唐后主李煜前半生中最为灿烂的春花秋月,成全了君王生活中少见的恩爱传奇。然而,在亲人的背叛和丧子的剧痛中,这位佳人零落成泥,伤心离去。那一段传奇却随时光的春水奔流至今,留给后人不尽的哀叹和一代的传奇。

◆春风秋月花下欢(初遇)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李煜是一个分外具有传奇性的君王。他博学多才,诗词俱佳,被后人誉为“词中之帝”,然而最终吟唱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开人世。综观他有限的人生,在最后的悲剧到来之前,也曾有过绚烂的情爱生活,让我们觉得这位君王是这样充满人情味,他的生命更像是一个文人的烂漫之旅,而不是君王的浩荡天下,而在这个过程中,给了他情爱之美的就是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女子——周宪。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的七夕节,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史载其天生异象:“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即脑袋宽大,牙齿重叠,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因其双瞳,他又被取字重光,名从嘉。他也就是日后的后主李煜。而他的这些特征,在传说里只有圣人才会拥有。在此之前,也只有舜帝、西楚霸王项羽是重瞳子。而他们,一个是上古的帝王,一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传奇人物。因此,李从嘉一出生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人们不禁对他充满了猜测与想象:难道日后他也会成为一代帝王?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传奇?而他的出生日期——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特殊日子,是否也预示着他的身上会发生动人的情爱故事?

李从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然而除了他的长兄李弘冀外,另外四位兄长都早逝,他便成了李璟活着的第二个儿子。他自幼擅长书画,喜爱写词作文,博学多才,相较于长兄的好权谋势,他尤其显得淡泊潇洒,从而博得了李璟的更多喜爱。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这一年他十八岁。一个女子翩翩而至,走入他的生命。这个女子将带给他温柔的情爱、心灵的陶醉,也将带给他一份至深的伤痛。原来,李璟看着长大成人的李煜,决定要为他选妃。李煜是皇子,妃子也不能是寻常人,既要出身高贵,又要有与李从嘉一样的才情,这样的人是何等难找!李璟把南唐所有的名臣、贵族都想了一遍,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老臣周宗。

周宗,是南唐的司徒。他一生赴汤蹈火,倾尽全力来辅佐南唐烈祖李昇及其子李璟,为南唐王朝的建立及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李璟对周宗非常看重。从家世来说,周家无疑是上好之选。周宗有两个女儿,李璟选定的是其长女。这个女子名周宪,字娥皇,这一年十九岁。她美若天仙,且“通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工凤萧、琵琶”,可谓才貌双全,与李从嘉可谓珠联璧合,佳偶天成。娥皇这个名字也是大有来历,传说上古时尧帝的大女儿就叫娥皇,美丽聪敏,与妹妹女英一同嫁与舜帝,后舜帝崩,两姐妹日夜啼哭,将竹子滴满了泪斑,是为湘妃竹。而周宪同样字娥皇,李从嘉与舜帝一样是重瞳,更巧的是日后周娥皇的妹妹也嫁给了李从嘉,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惊人巧合?如果真如此,那他们日后的悲剧在相遇的一刻就已注定。

就这样,当年李、周二人就成婚了。这是一场典型的政治联姻,但是对于李从嘉和周娥皇来说却是一段春风秋月花下欢的美好姻缘。此时的李璟,势必不会想到他的这一抉择日后将把这样一对本是“富贵闲人”的小儿女推上一国之主和皇后的高位。

我们无从猜测李从嘉起初得知这场婚姻时候的反应,但是当他见到周娥皇第一眼的时候,就心生爱慕。很久之后,李从嘉回忆起娥皇时,这样描写她的样貌:“会颦发笑,擢秀腾芳。鬓云留鉴,眼彩飞光。情漾春媚,爱语风香。瑰姿禀异,金冶昭祥。”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见周娥皇的一颦一笑是如何动人,也可以想见李从嘉对周娥皇是如何一见倾心的。而回忆起新婚的日子,他又说“昔我新婚,燕尔情好”。足见二人情意绵绵。

李煜,虽长于帝王之家,却不重权位,一心扑在了诗词书画、歌舞音律之上,宛然一个翩翩风流倜傥的才子。周娥皇也是有别于寻常女子,她天资聪颖,诗书棋画样样皆能,歌舞乐器种种皆通。她甚至还精通“采戏和弈棋”,采戏就是掷骰赌采为戏,弈棋就是下棋。再加上她天生美貌,明眸皓齿,冰肌玉肤,无论是略施粉黛还是素面朝天,都是那样美丽动人,令人魂牵梦绕,因此李从嘉对她百看不厌,百依百顺。正是如此,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同等的才情和趣味,注定了他们爱得长久而决绝。

这样的生活是花好月圆般的浪漫存在。金陵风景旖旎如画,二人如胶似漆。春日的杨柳在清风中舞动,他们曾一起在月下吟诗;夏日的晚风悠悠荡荡,吹碎了水中的涟漪,他们一同起舞;秋日的丹桂浓香如醉,他们曾一同饮酒谈笑;冬日的梅香高雅动人,他们势必一起挥墨作画。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如花一样绽放着,令人陶醉。

泡在这样的浓情蜜意里,李煜恨不得日日与娥皇一起,舍不得一刻分离。偶尔的离别就让他们心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痛苦。一次,大周后回家探望父母,只是短暂作别两三天而已,可李煜竟觉漫漫长夜难耐,无时无刻不盼着对方早点回来。江南雨水多,这一天夜里,窗外忽然落起雨,听着风雨潇潇之声,他终于忍受不了,起身写下一首《长相思》:

云一,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这样的孤单让他怎样忍耐?他只好用这样的词作来表达对娥皇的绵绵相思。

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这对恩爱的夫妻不得不面临一次分离。原来南唐遭到后周的发兵袭击,战火逼近。国家有难,李煜作为皇子,临危受命,必须担起责任。他被父皇任命为都虞候沿江巡抚使,每天都要去巡游。这可苦了周娥皇。夜难成寐,醒来她也懒得化妆,女为悦己者容,悦己之人看不到,又化给谁看呢?她无时无刻不盼望着李煜——不是皇子,不是贵族,而单纯的是她的夫君的归来。

当巡游结束,李从嘉回来时,二人共话离别后的相思,更觉小别胜新婚。李从嘉听罢离开后娥皇对他的思念,即兴填词一首《谢皇恩》来追记娥皇对他的情谊: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依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李从嘉也是忍不住写词来赞美娥皇。周娥皇晨起梳妆罢,有时会唱上一曲。一次,她斜倚绣床,嚼着红色的果子,看到痴神的李从嘉,便笑着唾了一口。李从嘉心有所动,觉得这一幕十分有趣,便写下一首《一斛珠》: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绣床斜倚凭娇无邪,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日子不疾不徐地过着,周娥皇也有了更多的心思和情趣来享受生活。

不但是李从嘉的书画、词作为人所羡,周娥皇的多才多艺也引起了皇宫所有人的赞扬。她善吹凤箫,采戏、弈棋也是“妙绝”,至于歌舞更不在话下。然而最令人惊绝的还是她对琵琶的精通。一次后宫大聚,她以琵琶奏上一曲为大家助兴。她十指纤纤,拨弄起来,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弦促千般语”,所有的人都不再说话,静心倾听。一曲终了,尚未回神。而中主李璟也在场,良久之后他才回过神来,不禁叫好。他十分感叹娥皇弹奏琵琶的工巧和灵动,决心一定要奖赏一下这个儿媳。可周娥皇已是皇子之妃,又会缺什么呢?想来想去,李璟想起了自己的心爱之物——“烧槽琵琶”。

“烧槽琵琶”之名,源于蔡邕的焦尾琴典故。《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一次蔡邕从烧柴做饭的人家路过,忽然听见一块梧桐木发出的声音很是特别,他判断这是一块上好的木头。于是就问主人要来这块木头做成了一把琴,待得拨弄弹奏,果然声音异常美妙。因为琴木的尾部被主人烧焦了,于是大家又叫这把琴做“焦尾琴”。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公的绕梁琴及司马清如的绿绮琴,并称为四大名琴。后世常常有人故意将梧桐木的一头烧焦来制琴,以求得如焦尾琴一样的美音,却几乎没有成功的。

烧槽琵琶是李璟的珍藏乐器,现在,他却要舍掉这把琴了。因为听罢周娥皇弹弄的这首琵琶曲,他认为烧槽琵琶这样的宝物配上娥皇这样的琵琶高手,才是“物得其主”,相得益彰。于是,他忍痛割爱,将烧槽琵琶赏给了周娥皇。上好的琵琶配上好的主人,烧槽琵琶在日后为周娥皇和李从嘉的浪漫生活增添了许多妙音,也促使日后周娥皇在音乐方面做出了可留史书的贡献。

除却才艺,周娥皇还对女性的妆容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据史书记载,她首创“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之妆”,引得当时“人皆效之”。唐代以前女子发式较为简单,多数为平顶式,将头发一层层堆如帽子状,难以充分展现女性的发型美。唐代女性的发髻花样已是层出不穷,不断变化,有半翻髻、百合髻、愁来髻等等。而周娥皇每日梳妆时,虽觉发型样式丰富,但尚且不能够充分展现女性的发型之美。她天生蕙质兰心,她在自己的梳妆中,将头发挽成高高的发髻,身上穿着薄薄的罗衫,鬓发环翘,鬓角插几朵珠花,顿时便将南方女性清丽袅娜的姿态与高贵优雅的气质凸显无疑。这种发式传出宫外后,江南一带的女子纷纷梳起这种发型,周娥皇宛然成了当时引领时尚的先锋。

在所擅长的音律和歌舞方面,周娥皇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李煜这样形容她的舞姿及乐器表演:

“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际,思栖云涯。发扬掩抑,纤紧洪奢。穷幽极致,莫得微瑕。审音者仰止,达乐者兴嗟。”她身如轻燕,舞动连环,翠色的舞带飞扬,红色的袖口翻飞,如同飘出了花朵一般。其歌舞之妙,令人思绪纷飞;其音乐情感丰富,歌声委婉动听,令懂音乐的人都自叹不如。

李从嘉善填词,而词在当时正是被唱出来的,周娥皇便为李煜的词创作曲调。《邀醉舞破调》和《恨来迟破调》正是在此过程中创作出来的,从而使得周娥皇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原来某一年的冬天,天降大雪,娥皇和李从嘉便雪夜对饮,情话绵绵。酒至酣处,娥皇举起酒杯邀请李从嘉共舞。李从嘉看着面色红润、无比娇艳的娥皇说:“这可不能轻易答应。这样吧,如果你能创出新的曲调,那我就陪你跳舞。”李从嘉并非有意刁难,他是深知娥皇的歌乐才能的,只想借此机会一试。孰料娥皇听罢,没有感到一丝为难,急忙命宫人取来笔墨纸笺,稍加思考就谱出了曲调,而后便放开歌喉唱起来,竟“喉无滞音”,嘹亮清越,非常动听。李从嘉不禁问这是什么曲子,娥皇答曰《邀醉舞破调》。李从嘉大为赞赏,于是欣然与娥皇共舞。一曲舞罢,周娥皇思如泉涌,瞬时又创作了一首新曲《恨来迟破调》,亦是宛转悠扬。很快,这两首曲子就流传一时,娥皇之才更加广为人知。

他们就这样弹着娥皇创作的曲调,唱着李从嘉创作的词,二人的生活也如诗如画。周娥皇不但乐于创新,也欣于“复古”。她自小善舞,小时候听闻盛唐歌舞的集大成作《霓裳羽衣曲》的传奇,她就曾无限神往。这支歌舞的由来很是传奇,据说在某个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唐玄宗凭借道士的法术得以遨游月宫。在蟾宫内,他看到数百仙女身着五彩霓裳翩翩起舞。其舞姿优美,曲调悦耳,玄宗深为折服。从月宫回来后,他凭借自己的记忆,立刻召集宫女练习这支歌舞,是为《霓裳羽衣曲》。其歌舞之美,赢得了整个大唐百姓的喜爱。白居易就曾在诗中说:“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可惜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败,此歌舞之谱在战乱中失传,此后二百年间“寂不传矣”。当周娥皇听到《霓裳羽衣曲》那样优美却又已经失传的经历时,心中曾感非常遗憾。她无数次试想,如若能够重新看到这支传奇歌舞的真貌,将是多么幸运啊。然而,舞曲已经失传,又怎会突然出现呢?

但是周娥皇进入皇室为此提供了可能。她通史书,好阅读,而皇家藏书内容异常丰富,使得她得以接触寻常人家所看不到的内容。这一天,李从嘉到藏书阁中查阅音乐类书籍,却无意间看到了《霓裳羽衣曲》的谱子。他欣喜若狂,因为妻子娥皇早就不止一次跟他说过对《霓裳羽衣曲》的神往。尽管它是这样陈旧,发黄的纸张似乎很容易就要碎掉了……然而这正证明着它确实就是二百年前那个传说中的经典歌舞谱子啊。不过,他翻阅了几页,却发现这只是一个残谱。唉,真是可惜。可转念一想,娥皇对音律和舞蹈都那样精通,创作出了《邀醉舞破调》等极为优美的曲子,而这残谱已有当年舞曲的记载,循着这条线索,说不定娥皇完全可以将《霓裳羽衣曲》复原出来呢?

他连忙把残谱给娥皇看。娥皇看了激动不已。她一刻也不想等待,就全神贯注地研究起来。然而几经研究,她发现以一己之力实难将其复原,于是又找来宫中水平最高的乐师曹生来和自己一起探究。经过他们的费心研究,按谱寻声,终于将残缺之处补全,连缀成曲,复原了《霓裳羽衣曲》!时隔二百余年,一代传奇歌谱终于再次在历史中出现。乐谱复原后,周娥皇立刻命人表演给李从嘉看。李从嘉听后,只觉得这样的歌舞实在是人间的奇迹。春秋时期孔子在齐国听罢《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李从嘉不知《韶》乐究竟如何,可如今听罢这复原的《霓裳羽衣曲》,觉得它一定可以与《韶》乐媲美!

随后,周娥皇又迫不及待地邀请擅长音律的中书舍人徐铉和太常博士陈致雍等来欣赏评判。大家听得只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都被深深打动了。然而,待一曲终了之时,音乐急促起来,最终戛然而止。众人都沉醉在这“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乐曲声中,中书舍人徐铉却说了一句:

“法曲余音当缓缓结束,方显余韵无穷而情思美好,可如今复原的曲子怎么结束得这样急促?”曹生说:“旧谱子的结尾实际上是徐缓的,但皇妃特意将结尾改成这般。依我看来,这样的乐声不是什么吉兆啊。”徐铉亦深以为然。是夜,陈致雍离去访友,徐铉去送别,说起《霓裳羽衣曲》的结尾时,徐铉仍对那急促的结尾充满了担忧,于是写下一首《又听〈霓裳羽衣曲〉送陈君》:

清商一曲远人行,桃叶津头正月明。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做别离声。

而这,会一语成谶么?周娥皇的这个结尾果然会是他日别离的一种预兆么?然而复原曲谱,虽是要重现当年的原貌,更是二度创作,其中又怎能不加入周娥皇自己的所思所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