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破办公僵局,先做开放的自己 (1)
想让别人喜欢你,不妨先试着喜欢上别人
看看你身边和你共处8小时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这群人中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顺眼吗?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这是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使我们看到他们时,自然就有了好心情。
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表明自己对他人或者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无意中”听到一个刚与他说过话的伙伴告诉主试喜欢或不喜欢他。接着,当这些同伴和被试在一起工作时,被试的面部表情会因他们听到的内容而异。当被试听到同伴喜欢他们时,他们会比在听到同伴不喜欢他们时在非言语表现上更积极。另外,后来的书面评定显示,被喜欢的被试比不被喜欢的被试更多地被同伴吸引。
其他的研究也证明了相似的结果:人们对那些他们认为喜欢他们的人更积极,持更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喜欢的互逆现象。
对于喜欢的互逆现象,Dale Carnegie很久以前就在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中提到,人们获得友谊的最好方式是“热情友善地称赞他人”。但是,在我们为赢得他人友谊而不遗余力地去赞美他人之前,我们需考虑一下情境,有时赞美并不一定能导致喜欢。
喜欢的互逆性规律也有例外发生,其中之一就是当我们怀疑他人说好话是为了他们自己时,别人的赞美并不会导致我们去喜欢他。
此外,对那些自我评价很低的人来说,喜欢的互逆性也不会发生。因为他们可能认为喜欢他的人没有眼光,并且因此而不去喜欢那些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喜欢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方面喜欢开始的。比如一个女孩开始时对一个追求她的男孩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对她特别喜欢的态度,使这个女孩久而久之也对这个男孩动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某个并不喜欢我们的人,相反,我们不喜欢的人有时却很喜欢我们。我们只能说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人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我们不同。
体会别人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报以简单的对错评判
马丁·路德·金说,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这句话是很有分量的。
我可以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话里体会一下: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
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是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作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我们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
苏格拉底曾一再告诫门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我们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指出别人有什么错,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因为你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不错,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最好还是这样讲:“啊,慢着,我有另一个想法,不知对不对。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你们纠正我。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件事。”
如果你真的这样说了,那么相信你就会有意外收获,事实上,没有人会反对一个如此谦和的建议,也没有人会面对如此温和的建议冷言冷语。
有一次,拿破仑·希尔请一位室内装潢师设计家中的窗帘。等账单送来时,价钱昂贵得着实让他吓了一跳。
隔了几天,有个朋友来访看到了那些窗帘。她问起价钱,然后以夸张的态度宣称:“什么?那么便宜!我想你是受骗了!”
拿破仑·希尔想她说得不错。但是,拿破仑·希尔仍然为自己辩解,提出便宜非好货等道理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访,对那些窗帘赞不绝口,还说希望她也能买得起这种漂亮的货色。拿破仑·希尔的反应与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实说,我也差点付不起。我买贵了,真后悔没先问好价钱。”
当人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假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一些,或显得有些技巧,你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自认为坦白、心胸宽大。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又不同了。
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也让自己成为讨论中最不受欢迎的一部分。
有人曾问马丁·路德·金为何身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却倾向于白人空军将领丹尼尔·詹姆士,而非黑人高级官员。马丁·路德·金博士回答:“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
当你不得不与顾客、配偶或敌人发生冲突时。千万别指责他们的错误,别惹他们动怒,如果非得与人发生对立,也得运用一点技巧。所以,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修正自己的缺点。
真正的强者不是傲慢无比,而是谦和谨慎。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强者的座右铭都是“以人为师”,即学习别人,发掘自我。这个过程就是寻找自己强项的最好方法。
在自己的位置上猜想别人或者想着一般人应该有什么感受都不是真正的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
听着,这个说法是不是很熟悉:“我的领导就是偏心,因此,我对他很有意见。”有时候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的好时,我们也多半会觉得委屈,发出“好心没好报”的感叹。
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吗?仔细地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个人本位来理解别人,这并非真正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着想,因为你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了尊重,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便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
“换位思考”需要一点好奇心,但是不幸的是,许多人都缺少了这个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好奇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重要元素。只有好奇心才能使我们真正体会对方的心情;有一点好奇心,才会使我们谦虚地弯下腰,看看他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奇心使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来理解别人,理解了之后才能真正地开始“换位”,换了位之后,才能开始比较正确的思考,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1.交互原则
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的,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社会交往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2.功利原则。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交往中获得支持、关心、帮助、感情依托,等等。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无所得的社会交往、不值得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社会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