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1
2838800000002

第2章 做人要有高尚气节(1)

周子与国休戚与共

春秋时期,晋襄公的曾孙周子(后成为晋悼公),年轻时受族人的排挤,不能留在本国,便客居在周国的洛阳。周国大夫单襄公将他请到自己家里,始终像对待贵宾那样厚待他。

周子年纪虽小,对晋国的时局却非常关心,每当听到晋国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他就闷闷不乐,而发生了什么可喜的事,他就非常高兴,甚至喜极而泣。

古代画扇除了关心晋国的时局,周子平时还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行为举止非常老成持重。站立时,他总是稳稳当当,站姿规整;看书时,他总是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他也是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说话时,他也是言语平和,忠孝仁爱;待人接物,他也表现得非常友好。

周子恰当自如的言谈举止很受单襄公的赞赏,尤其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让单襄公深感钦佩,以至于单襄公在得了重病弥留之际,还把儿子单顷公叫到床前,再三地嘱咐说:“我走了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对待周子,他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他身在异国,却时时不忘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心忧虑,这种与自己的国家休戚与共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正因为如此,他将来很可能会回国继承王位。你都看见了,最近几代晋国国君的道德修养都很差,在位的晋厉公更是糟糕,公族中又很少有优秀的后代,惟一合适的继承人就是这位被排挤的周子。你要帮助他渡过难关,直到他有机会回去继任晋国的君主,这样,我死后就无遗憾了。”

单襄公死后,单顷公按照父亲的遗愿,精心地照顾和保护周子,各方面都给予他非同一般的礼遇。周子对此十分满意,也非常感激。

没有多久,晋国就发生了内乱。上卿栾书因不满晋厉公的暴政举兵发动政变,杀死了晋厉公,随后便派人到周国把周子接回了晋国,并拥立他为国君。

国家强盛时依恋它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国家贫苦时奋力贡献,国家需要时舍身报国。与国家、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是美德,更是职责。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祖国休戚与共,祖国就一定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屈子投江殉国

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文采出众,并怀有远大的抱负。屈原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兼管楚国内政外交。每逢楚怀王与屈原商议国家大事,屈原总能提出独到见解,因此深得楚怀王信任。

但楚怀王身边有一批旧贵族结党营私,腐败奢靡,他们深深畏惧屈原的一腔报国之心及他渊博的学识,认为只要有屈原,他们自己的利益就无法维护,就极力排挤他。于是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并贬迁了屈原。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他同样刚愎自用,昏庸无道,将屈原流放到了江南楚国的边疆。

楚国的南疆,即现在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带。当时,那里人迹稀少,很多地方都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屈原从郢(yǐnɡ)都出发,顺长江东下,在洞庭湖和湖南、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走着艰难曲折的道路,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

一年一年过去了,屈原衣衫褴褛,面色灰暗,身体日渐消瘦,可他还在等楚王召他回宫为国效力。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楚国郢都,楚国灭亡在即,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这一情景,对于为楚国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屈原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春天的汨(mì)罗江畔,万花盛开,百鸟齐鸣,蓝天如洗,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只有一位老人对这明媚的春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时而低头吟哦,时而仰面长叹,时而放声痛哭,时而阵阵冷笑。他,就是屈原。

经历十几年的流放生活,屈原已从一个精力旺盛的中年汉子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伤病缠身的花甲老人,62岁的他哀痛、悲愤、绝望地徘徊在汨罗江边。他决心以身殉国,宁愿跳入江心、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贞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污垢。

于是,屈原最后作了一首诗《惜往日》,这首诗注入了他自己的全部情感。然后他抱起一块大石头跳入了滚滚的汨罗江。就这样,这位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人民一直怀念着屈原,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殉国的日子,人们就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他,这天又被称为“端午节”。

屈原为自己的国家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的这种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南宋诗人陆游、清代诗人龚自珍、现代诗人闻一多,都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诗人。他们忧国忧民,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强大起来,其爱国精神可谓千古留芳。他们是爱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苏武持节牧羊

汉代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经常侵扰中原边界。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率兵进行反击,将匈奴逼退到大漠以北,至此,大汉和匈奴互通使节。匈奴单(chán)于很不守信,常常扣留汉朝使节,这令汉武帝大为恼火,于是汉朝也不时扣押匈奴使者。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出使匈奴,打算与匈奴修好。他们护送着之前被扣押的匈奴使者及大量金银绸缎等礼物,来到匈奴,进见单于。

苏武牧羊单于身边有个叫卫律的谋士,原是汉人,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时被单于扣押,因无法忍受牢狱生活,便归降匈奴,在单于身边出谋划策,死心塌地。卫律有个部下名叫虞(yú)常,是个忠于大汉的热血汉子,一直在找机会除掉卫律,以便回归汉朝。此时,正好苏武到来,副使张胜与他是旧识,于是两人密谋想杀死卫律。谁想这一计划被手下泄露,密告了单于。单于随即下令将虞常逮捕,交卫律处置。

卫律严刑拷问,才知道是虞常、张胜二人要定计害他。这时,张胜已自觉逃脱不过,就来拜见苏武,他把与虞常合谋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请求上策。苏武非常生气,对张胜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才来向我报告,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不过,想必我也是要被牵连了。”苏武看看张胜,微微叹了口气,又对张胜说:“我们都是大汉派来的使者,代表大汉皇帝出使匈奴,如果给单于押到公堂上受审,那做人的颜面何在?大汉的颜面又何在?还不如趁早自杀了好。”话音刚落,就见苏武拔刀出鞘,向自己砍下,还好被张胜和随员常惠拦下,夺去他手中的刀,把他劝住,但大家都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过了一天,卫律提审虞常和张胜,并请苏武进帐旁听。当着众人的面,卫律杀死虞常,威胁张胜和苏武。张胜胆小害怕,当即下跪求饶,承认是自己与虞常同谋。单于下令把苏武幽闭于地窖之中,不给任何饮食。这时,正值入冬时节,大雪纷飞,苏武在地窖中饥寒交迫,但却从未想过投降匈奴。饿了,他就嚼毡毛充饥;渴了,他就捧白雪止渴。

过了一段时日后,单于见苏武并无降意,就叫人放苏武出来,又以封王赏地、美女金银诱惑他。苏武仍不为所动。单于气急败坏,可又无可奈何。这时卫律又出歪计,建议单于把苏武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说那是个不毛之地,苏武一定无法生存。于是单于下令放逐苏武,只给他一些公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苏武明白单于只不过是想长期监禁自己,逼迫自己投降。

北海终年白雪,人迹罕至,荒芜凄凉。苏武带着他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及那群公羊,生活得凄凄惨惨。这趟“北海之行”长达十九年,由于风侵雪蚀、忍饥耐寒,苏武早已从铁血硬汉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公元前89年),汉朝与匈奴和亲互好,提出要匈奴放回被扣押的汉朝使节。匈奴欺骗汉朝苏武已死。汉昭帝又派人去匈奴探听消息,才得知苏武被流放北海,并未死亡。于是,汉朝派人传出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打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有一封信,写着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话。单于听到传言大惊,担心汉朝皇帝怪罪,只得承认苏武还活着,并派人将苏武送回汉朝。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须发皆白的苏武才回到长安。汉昭帝立刻下令,拜苏武为典属国,重赏了他。

苏武北海牧羊19年,身处绝域,茹毛饮血,含辱受冤,却坚强不屈,终不改汉节,感天地、动神明,让正人君子敬佩不已,让苟活小人无地自容。从此,苏武成为恪守节操、坚贞不屈的表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多民族并存的和平环境中长大,虽不会面临苏武那样的考验,但在国际交往中,涉外贸易中,我们仍需要坚持民族气节,为祖国争光。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但到27岁还未出仕,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拜为军师,他才出人头地。因此,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一直辅佐刘备攻打天下,并为其拟定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公元208年,曹操南伐,诸葛亮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刘备出征,他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证供给。

后刘备病重,临终嘱咐诸葛亮继续辅佐儿子刘禅平定天下,共创大业。诸葛亮便又尽心尽力地为刘禅出谋划策。

刘禅继位后,蜀国动荡不安,外侮内患交相煎迫,但诸葛亮不负刘备重托,大情小事一一化解。如五月渡泸、平定边患、六出祁山、抵御司马等。为了蜀国的发展,诸葛亮愿尽其所能。有人就曾劝过他:“您太累了,任何事情都要亲自过问,那岂不是要筋疲力尽了吗?”诸葛亮回答:“先帝待我恩重如山,如果我不尽心为蜀国出力,就对不起先帝的信任和器重了。”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屡遭挫败,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公元220年),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五丈原。就这样,诸葛亮日积月累地劳碌,终于耗尽了全部精力,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

战后,当刘禅得知诸葛亮病死军营,不禁想起北伐魏国前,诸葛亮曾上表奏章——即后人所称颂的《后出师表》,其中分析了当时局势,表明自己忠心为国的坚定意志。《后出师表》中有著名的两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果然,诸葛亮为国操劳,累死军中,刘禅十分感动,便遵从诸葛亮遗愿,将他安葬于定军山,赐谥号“忠武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这种兢兢业业、忠君爱国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世人臣的典范,众人学习的楷模。今天时代不同了,没有了封建帝王,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等,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美德,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的根本所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他曾做过官,后因无法忍受官吏的杂务,没多久便辞官回家,过上了他一心向往的田园生活。

可是,仅靠自耕自养,生活实在简陋不堪,家中又有老母妻小需要养活,因此,无奈的陶渊明又出来做官,担任轻轻松松的彭泽县令。当有朋友问陶渊明为什么又出来做官时,他竟说:“我想暂时做做地方官,积攒点钱,留着等以后隐居时再用。”

陶渊明的性格就如同他山林田野的隐士生活一样,超尘脱俗,所以对那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场习气忍无可忍。

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前来彭泽县检查工作,县里的属吏跟陶渊明说:“这是你的好机会,赶快收拾整齐去见督邮,说些好听的话,送些小礼,说不定可以高升。”

没想到,陶渊明非但不像其他下属官员一样恭恭敬敬地迎接,就连最起码的向督邮行礼他都不肯。督邮走后,陶渊明对下属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就弯腰屈膝,小心翼翼地巴结奉承一个乡巴佬。这个彭泽县令,我不想当了。”随后,陶渊明辞去了他的第四个官职——才做了不到九十天的彭泽县令,带着家眷归隐乡间,过起了简单、质朴和避世的生活,还在自己家门前种下五棵柳树,自诩“五柳先生”,作为自身隐逸志趣的象征,而那句经典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为以后官员自醒的格言。

“时穷节乃现”,这是文天祥《正气歌》中的经典名言,也是对自己诤诤铁骨的最好诠释。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气节,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保持人格尊严。不为威胁利诱所动,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现今,我们生活在新社会,金钱的诱惑常常考验着每个人,在金钱面前,我们也要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气节,不能丧失做人的基本道德。

冼夫人不为儿子只为国

冼夫人,俚族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丈夫冯宝,任高凉太守,手握大权。

冼夫人自幼聪明伶俐,勤劳能干。她不仅博览群书,极富文采,而且擅长挽弓射箭,可谓文武双全。到了婚嫁年龄,冼夫人和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结为伉俪。婚后,她全力协助丈夫在俚族人民中间推行政令,并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促进汉族和俚族的融合统一。

当时,南方变乱迭起,朝代更替频繁。面对这种动乱局面,冼夫人下定决心要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在她的努力下,广东境内汉、俚等族人民归服了朝廷的领导,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国家一度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公元548年,江南发生了“侯景之乱”。高州刺史李迁仕想乘机割据称雄。所以,他拒不发兵北上参加平灭“侯景之乱”的战争。不仅如此,他还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企图起兵叛乱,以达到称霸广东的目的。

李迁仕为了争取冯宝和冼夫人的支持,就派人请冯宝去高州聚会,说有要事商量。冯宝正欲前往,冼夫人急忙出来阻拦,不让丈夫前往。丈夫很不解,询问其故。冼夫人向丈夫分析了李迁仕的不良意图——叛变朝廷。她让丈夫装病推托,以保全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

冯宝听了冼夫人的分析,没有赴约。没过几天,李迁仕果然打出反旗。这时候,冯宝连连夸奖冼夫人料事如神,并向她讨教平灭反贼的良策。冼夫人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只有智取才能将反贼一网打尽。

冼夫人不顾个人安危,决定亲自深入虎穴。她带了十分丰厚的礼物,由1000多个士兵担着,假装是去恭恭敬敬地拜见李迁仕,以赎前次不赴约之罪。李迁仕听说是冼夫人亲自前来,毫无防范地打开了城门。哪知这些士兵的长担子中都藏着兵器,他们出其不意地杀进城后,占据城门、府衙等要地,并接应后续部队陆续入城,很快就打败了李迁仕的分裂势力,维护了广东地区的安定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