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4
2840500000010

第10章 秦汉(2)

司马迁得知《史记》要修改,肝肠寸断,一怒之下要去辞官,并说:“不求苟活于世,只求无愧我心!”但是,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重新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编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将军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司马迁一笑了之。

《李将军列传》完稿,文采华美,武帝看后非常满意,为司马迁加官进爵。但是懿妃却说文章有蔑视朝廷之嫌,她说:李广如此勇猛却未得封侯,在战场上只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再看他自刎而死,这不是暗指朝廷逼害忠良吗?武帝突然明白过来,但是一语既出,又无法收回,只好忍气作罢。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消息:李陵投靠了匈奴。武帝一气之下下令杀其全家。一武将冒死求情,武帝在盛怒中也将他斩首,于是,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

司马迁四处寻访,查出李陵世代忠良,一心为国,他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手下士兵的命。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第一手的资料。最后,他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不能让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立即提醒他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他大义凛然地说:“先父曾教诲我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又怎能忍心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武帝一看到手稿,脸色骤然阴沉下来,立刻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在牢中,司马迁遇到了很多李陵的旧部,大家得知司马迁为李陵平冤昭雪,都非常佩服。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司马迁心中有了很多安慰。

丞相得知司马迁被抓,立即向武帝请罪,要求和司马迁一同入狱。武帝无奈,只好应允用钱财或宫刑替代司马迁的死罪。丞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司马迁,但司马迁却一筹莫展:家徒四壁,没有钱财抵罪。丞相暗示他接受宫刑,被断然拒绝:士可杀不可辱,宁死不能屈!他平静地等待着第二天的死刑。

深夜,司马迁梦到了父亲,父亲谆谆教诲:忍辱方能负重。我辈著史,只为真相流传后世。你如此撒手而去,谁人能担负著史之重任?!他一觉醒来,浑身是汗。黑夜中,他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司马迁将被拉往法场,狱中犯人都为他送行。突然,他大喊一声:“我要面见皇上!我……我愿接受宫刑!”顿时,犯人们议论纷纷:“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岂能受宫刑之辱!”一时间,破鞋、剩钣、唾沫齐向司马迁袭来。司马迁为完成著史伟业不惜忍辱负重。

这以后,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境地中,日夜发愤,继续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苏武牧羊

西汉时的关外,中郎将(掌管皇帝侍卫)苏武正率常惠、张胜等出使匈奴议和。原来,汉武帝时匈奴举兵犯境,汉朝屡屡调兵遣将抵御,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双方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却始终僵持不下。单于(匈奴首领)年事已高,虽与汉朝争胜的雄心未灭,却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汉朝虽为泱泱大国,但边境屡屡遇险,加之灾害连连,也可谓内忧外患。这年,汉军数次击退犯境的匈奴军队,取得几个胜利。汉武帝决心趁机与匈奴议和,以解边境之危。于是,苏武便有了这次匈奴之行。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边境的时候,一孩童突然出现,拦住使节车队,将一封信函交到苏武手中。信上言:单于受人挑唆,意欲刁难汉使,灭汉朝国威,趁机加重议和条件。苏武将信将疑,继续前行,意外的是,当他们到达边关的时候,居然顺利地通过了,匈奴的守将满脸堆笑地迎接汉朝车队。看着友好的欢迎仪式,苏武愈加相信那封信是无中生有,于是便放心大胆地继续前进。

古代风景画鉴赏但是,当车队刚到达另一哨卡的时候,身后突然马蹄声大作,前方也出现了大队步兵,将苏武一行人团团围住。为首的匈奴将领喊话道:“大胆苏武!你竟敢与匈奴叛将私通信件,破坏两国和好的诚意。”苏武猛然醒悟:小孩送信是一个阴谋!随行的张胜见此,心慌意乱,两腿发软,不知如何是好。但苏武却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地将信件塞入通关文牒(凭证)中,大步走出车外,将包袱递给匈奴将领:“我朝既有意与贵方修好,又怎会与叛将私通?这就是我朝的通关文牒!”匈奴将领把苏武等押回单于住处。

经过几次交锋,单于发现苏武很有才华,非常欣赏他,想收为己用,但是他没有直说,而是想出了一个计策:指派一向妒才忌能的部将卫律审讯苏武。不出单于所料,卫律果然嫉妒苏武的才能。他几次严厉地审讯苏武,严刑逼供。苏武受尽折磨,却坚决不承认自己有私通叛将的行为。卫律一气之下要杀苏武。在这危急时刻,单于及时赶到,严厉制止了卫律。原来,单于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利用卫律的酷刑审问,迫使苏武承认自己确实和叛将有交往,这样可以一箭双雕——既获得了一个杰出人才,又能取得口实,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军汉境。其实,单于的阴谋早被苏武看穿,所以他受尽折磨也决不让单于得逞。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平时看似忠心耿耿的副使张胜居然叛变了。原来,卫律发现严刑拷问苏武行不通,便开始从随行的人下手。他知道张胜胆小怕事,又懦弱可欺,便软硬兼施,且利诱说:“只要把一切责任推到苏武身上,你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张胜果然中了卫律的圈套。最后,单于将苏武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他对苏武说:“什么时候公羊生出了小羊,就什么时候放你回汉朝!”单于的目的是消磨他的意志,让他心甘情愿地归顺匈奴,效命于自己。

北海位于匈奴统治区域的北边,终年积雪,一片冰天雪地,原是匈奴人打猎和流放犯人的地方。苏武一个人来到这里,找不到一个人影,只有一群羊和他做伴。每天早晨,他一边放羊,一边手拿使臣的信物——符节,朝着汉朝所在的方向呆望;晚上,他又将符节抱在怀里,安然入睡。他将符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他始终坚信一定能回到汉朝。

转眼间,五六年过去了。一天苏武正在放牧,他年轻时的好友李陵突然出现了。李陵告诉苏武:自从他出事后,家中出现了很大的变故——老母去世、兄弟丧生、妻子改嫁、子女下落不明。苏武知道后悲痛欲绝。但就在这时,李陵突然劝他投降,说:“只要你愿意以单于使节的身份回汉朝,你就可以回家了!”原来,李陵已经被迫投降了单于。苏武断然拒绝,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贡献,我受刀剑、下油锅也在所不辞!”李陵非常感动,积极地为苏武回汉朝出谋划策。

十九年后,汉朝和匈奴终于恢复了友好往来,苏武也获得了自由。当他历经艰险、须发尽白地回到汉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时,人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恭候他的归来。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匡衡凿壁引光

西汉时,一个小学堂里。老师正在领着学生们诵读《论语》,他一边领诵,一边朝门外看,因为他最喜爱的学生匡衡又没来上课。这时,年幼的匡衡背着一大捆干柴从山脚下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显然柴火已经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匡衡走到门口放下柴火,悄悄走到自己座位上坐下,刚拿起书,就被老师叫了起来:“匡衡,怎么又迟到?伸出手来!”匡衡什么也没说,就把手伸了出来。老师拿起戒尺,朝他的手心狠狠地打了几下。

老师领诵完毕,检查背诵情况,全班只有匡衡一个人能将课文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十分惊奇。

老师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思索,猛一抬头看见匡衡正在路边卖柴。老师走了过去,打算问个清楚。没等老师开口,匡衡主动承认错误,说自己家境贫寒,每天五更就得起来砍柴,山路崎岖,所以迟到了。而现在母亲生病,家里全靠自己打柴度日,今后就不能去学堂了。老师听完,露出惋惜的神情,劝导匡衡:“其实学习不一定在学堂里,只要肯学习,在哪里都一样,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匡衡含泪拜别老师。

辍学在家的匡衡果然没有停止学习,白天砍柴去卖,照顾家里,没有空余时间,他就在晚上点蜡烛读书。一天,匡衡正秉烛夜读,蜡烛渐渐用完熄灭了。一根蜡烛要好几文钱,可自己哪里有钱去买啊!正踌躇间,忽然看见自家的墙缝中透过微弱的光亮,匡衡走近,将砖头松动,光亮越来越大,他一使劲,砖头竟然被拽了出来,隔壁富人家里明亮的灯火透射过来。匡衡欣喜若狂,将书凑近,字迹倒也清晰可辨。就这样,匡衡白天砍柴,晚上读书。

有一天,天亮了,匡衡刚想把砖头放回原处,突然听见一阵噪杂声,原来隔壁富人家里正在搬运书简,他羡慕地看过去,心想:“要是我能读到那些书该多好啊!”匡衡悄悄推开隔壁富人家的大门,看见书简都在户外晾晒,不禁羡慕地上前抚摩,不料却被大管家大声呵斥,还诬告他偷书。主人出来责问,匡衡连忙否认道:“虽然我穷,但我从不偷东西,我只是羡慕您有这么多的书可以读。”主人看匡衡聪明伶俐,就留他做杂役,匡衡喜出望外。

匡衡在富人家里把书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受到主人的赞许。一个月过去了,主人亲自赏发他银钱,不料匡衡坚决不要那么多。主人大惑不解。匡衡解释说:“我主要是想借您的书读一读,只要少量工钱即可。”主人一口答应,并且让他以后专职打扫书房。主人转身吩咐他把架子上的《左传》拿来,匡衡个子矮,好容易够着了,一不小心,把书简打翻下来,散落一地,主人懊恼不已。大管家跑过来责骂匡衡,让他第二天就走人。匡衡黯然离开了。主人吩咐大管家第二天带着书简去找县里著名的学究重新校对。

第二天早上,主人突然发现桌角上的书简不见了。大管家眼珠转了两转:“肯定是匡衡这小子偷的,他看老爷赶他走,怀恨在心!”主人立即叫来匡衡问个明白。匡衡捧着已经连接好的书简前来,辩解说:“我不是偷书,我只是想为您把书整理好!”主人看见书简果然在他手上,失望之极,命大管家把书简拿去校对,并将匡衡赶出大门。

晚上老学究造访,竟然责怪主人:“书简排列明明正确无误,为什么还要我来校对?”主人一愣,心里暗想:“想不到匡衡小小年纪,倒真有这番工夫。”他送走学究以后,径直朝匡衡家走来,推开大门,看见匡衡正在借自家的灯火读书,不禁为他的苦学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家的书童,没有我的吩咐,其他人不得指派!”

王昭君出塞和亲

西汉时,皇宫深院。明月的清辉洒向大地,梧桐树旁的窗下,美丽的宫女王昭君在弹拨着琵琶,深深地思念着故乡和亲人……原来,王昭君出生在西陵峡畔的秭归县(今属湖北)山村。她健康活泼,美丽大方。一日,县令奉皇家旨意前来挑选美女,她的母亲急得大叫:“嫱儿,快躲藏起来呀!”王昭君却说:“怕什么!”说着,抓起一把灶膛里的锅灰往脸上一抹,瞬间变成了一个邋遢姑娘。可是,她仍没有躲过县令狡猾的眼睛!他命差役用桶里的水向她的脸上泼去,一下子显露出了王昭君美艳的本相,她还是被抓走了。

王昭君想着想着,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时,忽听老宫女贞娘在叫唤她:“昭君姑娘,有好消息!三天后就要画像送皇上评选啦!”王昭君:“什么,还要画像?”贞娘:“宫里历年选美,都要先让毛延寿画师看过,再画成像送皇上御览,遴选圈定。”昭君:“这有多麻烦呀!”贞娘:“嗳,凭姑娘仙女般的花容月貌,准能选上的!当上了贵妃娘娘,可别忘记了我啊!”王昭君道:“我是选美时被官府强抓来的,可不想当什么娘娘!我盼望着早日从这深宫的牢笼里飞出去呢!”贞娘叹口气说:“姑娘心高志远,非我等老妪可比!但是宫门深似海,要出去可难呐!”

三天后。“鸾凤画阁”前的长椅上,坐着一排等候画像选美的女子。王昭君皱起眉尖在后面坐着。胖胖的富家女李桂香和瘦瘦的张翠花在窃窃私语:“你带来了吗?”“当然啦!”“听说毛画师的要价很高哩!”“哎,没问题!”……毛延寿给她俩画了幅“双美图”:胖李桂香变得苗条,瘦张翠花变得丰满。两人非常满意:“礼送得值!”

一会儿,小太监出来,尖声叫道:“下一个,秭归王昭君!”毛延寿一见王昭君,竟脱口而出:“哈,好一个绝世佳人!”王昭君道:“大人,你在胡诌些什么!你不画我就走啦!”毛延寿:“画,美女当然要画!不过,你可知道这里的规矩吗?”王昭君:“不知道!”毛延寿:“见面礼,不,是润笔费带来了没有?”王昭君:“大人,岂有此理!我又不要画像,是你们强要画我的呀!”毛廷寿暗自恨道:“哼,好一个嘴硬的王昭君,走着瞧!”

福宁宫里,汉元帝在浏览遴选美人画像。当看到画上的王昭君时,不禁赞道:“这秭归王昭君的风姿很美呀!咦,她的嘴角怎么有点歪斜呢?”毛延寿赶忙说:“禀皇上,这是个歪嘴巴美人!”汉元帝摇摇头:“嗳,可惜呀!真是千金易得,美人难求啊!”

古人出游图一年后,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前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求亲,恳求汉元帝把公主嫁给他为妻,愿与汉朝永结亲好。但是,公主年幼,金枝玉叶,怎能远嫁?许多王公大臣们认为决不能答应匈奴王的要求!一时间朝廷上下,宫内宫外,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汉元帝犯愁啦!内侍周进说:“陛下,我有个好主意!去年选美召来大批宫女,挑个漂亮点的,皇上赐封公主名号,嫁出去不就成啦!”汉元帝沉吟道:“唔,大汉和匈奴联姻,事关社稷安危,朕要三思而行!”

这时,刘太监急匆匆进来叩首道:“内宫有奏书一封,请皇上亲阅!”奏书上写道:“陛下:民女王嫱,入宫年余,年华虚度、碌碌无为。今闻呼韩邪单于进京求亲,臣女斗胆进言,愿为皇上分忧,替代公主远嫁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祈求国泰民安,让大汉和匈奴世代和睦友好!”汉元帝拍案叫道:“好一个王嫱,有气魄!不知是哪宫的宫女?”内侍周进说:“皇上忘啦?她就是去年选美画像上的那个歪嘴巴美人——王昭君呀!”汉元帝:“哦,可是……”周进:“皇上别担心!让宫娥化妆师把她修饰一番准成!”汉元帝:“这王昭君是个奇女子,朕一定要见她!”当王昭君天仙般的容貌出现在元帝面前时,大家目瞪口呆!元帝立即下令抓毛延寿来审问,终于真相大白!毛延寿当场被推出斩首。

汉元帝久久地凝望着王昭君:“朕舍不得你远嫁啊!”王昭君:“陛下此言差矣!民女决心已定,请皇上以国家社稷为重!”汉元帝沉思良久,说:“昭君姑娘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难能可贵!朕恩准了。今赐封你为永宁公主,出塞和亲!”

从此,在四十多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没有发生过一次战争,始终和睦相处。

朱云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