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840700000008

第8章 战国(2)

秦王政见荆轲倒在地上,手里又没有了武器,便上前向荆轲连砍几剑,将他杀了。台下武士们把秦舞阳也杀掉了。

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公子,田婴子,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门客为孟尝君去薛邑收债,将部分贫苦人债务免除,取得薛邑人的拥护,当其受齐王猜疑罢相后,回到了薛邑,受到此地百姓的欢迎,得以在此安身立命。后为秦相,又受秦王怀疑,准备加害。得门客中鸡鸣狗盗之徒相助,才得以逃脱追兵。后任魏相,曾支持齐、燕、韩、赵、魏五国攻秦,受到苏秦的称赞。还曾联合燕、赵攻齐。

信陵君:魏公子,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称信陵君。著名的连横抗秦者,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8年,赵邯郸遭受秦军的围困,形势万分危急,信陵君窃符救赵,杀魏将晋鄙,夺得兵权解邯郸之围,因而留赵居住10年。后魏遭秦大军攻击,在魏危难之际,信陵君借得赵军10万人,并组织燕、韩、楚、魏、赵五国联军,在今陕县和华阴县连败秦军,将秦军赶至函谷关以西。

平原君:赵公子,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士3000人。公元前262年,秦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赵卒40万被坑杀,泰国乘胜围邯郸。在赵国面临城破国亡之际,平原君协助赵王组织守城,并说服赵王派使臣去魏、楚求救。魏王畏惧秦国,虽发兵10万,却于进军至赵魏边境时,停滞不前。信陵君的姐姐乃是平原君的夫人,于是平原君致信信陵君:“请公子看在姐姐的情分上,马上发兵来救邯郸10万人的性命!”于是信陵君乃设计夺得魏军指挥权,发兵救赵。与此同时,平原君又亲带20名门客。赴楚求救,终于说服楚王命春申君率楚军救赵。秦军受到赵、楚、魏三国军队的攻击,腹背受敌,大败而回。

春申君:楚公子,名黄歇。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有3000门客。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封于吴,号春申君。曾奉命援赵,解邯郸之围,使秦东进战略受挫。公元前256年,为楚灭鲜。有门下舍人李园,先以其妹献春申君,有娠之后,又劝春申君献给楚王,生子立为楚太子。楚王死后,郎中朱某曾预言李园将杀春申君以灭口,建议春申君先发制人,春申君不听,后果为李园伏兵所杀。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萌发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延及以后历代,是贯穿我国整个封建专制时代的重要思想政策,它是中央专制集权政治的配套措施。其“重农”之农,包括小农及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目的是稳定国家兵源、财源(赋税)与社会经济基础;其“抑商”之商,指的是商品经济与资本市场,在抑制商人资本对破产小农的盘剥、兼并的表层下,包含有防止政权对立面或异己力量出现的根本目的。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按照《史记·苟卿列传》记载,荀子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到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与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由于学问渊博,其地位一度十分尊贵,三次官至祭酒。后因有人进谗言,苟子离齐到了楚国,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时隔不久,又有人认为苟子会给楚国带来危险。苟子只好再次离开转而奔赴赵国。在赵国,苟子被拜为上卿。后来,春申君又派人接苟子回楚国。荀子回楚后,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苟子被罢官。居住在兰陵期间,他先后去过秦国、赵国,最后终老于楚国。苟子一生博学深思,通过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传播自己的思想。其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强调人定胜天,“行贵于知”。由于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苟子一直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传统,痛斥子夏氏、子游氏、子张氏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的批评尤甚。苟子有不少门生,其中著名的有韩非、李斯。二人后来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为弟子的学派,荀子在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有学者不认同苟子为儒家学者。也有学者对其进行抨击。苟子留下的著作,在汉时有三百余篇,经刘向编订,定著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被认为是后人托作。

韩非

韩非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一个没落贵族家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曾拜师于当时有名的学者苟子的门下。他长于写作,其文章条理清晰,分析深刻。但遗憾的是韩非口吃。不能夸夸其谈。

韩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别国的侵扰,却无力反抗。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变法强兵的种种建议。但始终不为昏庸的韩王所采纳。内忧外患使得韩国日益衰落,不得重用的韩非只好退而著书,写成了包括《孤愤》、《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等55篇作品在内的10余万字的《韩非子》,系统地阐述了其纠世治国的方略,广泛在韩国流传。后来,流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罢,大呼绝妙:“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求得到韩非,公元前234年,秦国发兵韩国,韩国势单力薄,马上将韩非送到秦国。只可惜韩非在秦国还未来得及被重用,就被李斯陷害致死。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道三家的思想,并将其师苟子的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只有加强法制,使用严刑峻法才能解决问题。第一次把“法”、“术”、“势”三家思想结合起来,明确阐述了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

韩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顺应时代的潮流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构造了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为秦始皇实施中央集权、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李冰

李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是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拜官秦国蜀郡守。他到任以后,看到这里有严重的岷江水患。江水从上游带来泥沙淤积起来,抬高河床,更加剧了水患,每到夏季,洪水泛滥,冲毁庄稼,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于是,李冰与其子二郎着手进行治水工作,设计并组织兴建了都江堰,征服了水患,将水患变成了水利,灌溉川西平原20多万公顷(300万亩),使这里“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人们为纪念李冰父子为其立祠,尊其为神。

都江堰整个工程分为三部分:宝瓶口、分水堰和飞沙堰,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构成了一个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见的奇迹。

成都平原能够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是与李冰创建都江堰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才消除了水患并得以很好的灌溉,才使蜀中人民拥有了数万亩良田。都江堰水利综合工程不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造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堪称是天才智慧的结晶。历经两千余年都江堰至今仍造福蜀中人民,李冰也一直为四川人民所崇敬,被人们称为“川主”,在许多地方都修有“川主祠”,来表达蜀中人民对他的感激和怀念。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楚辞体”的创立者。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据《史记·楚世家》载,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周成王时,季氏曾孙熊绎受封于楚。传至熊通,即为楚武王。武王之子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屈姓成为楚的国姓之一。自春秋以来。楚国的很多高官显位都由屈氏担任。

屈原一生的活动与当时的历史变革密切相关。随着周王朝的统治日趋没落,各诸侯国各自为政,竞相争霸,楚国在动荡当中成为了新兴的大国。在七国并立的时代,秦、楚的实力最为强大。屈原辅佐楚怀王时,七雄间的征战已经如火如荼。屈原最初很受怀王重用,负责国家政令的起草,推行变法,并作为使者两度出使齐国。在怀王之前,已有吴起变法在先,怀王也想有一番作为,因而支持变旧更新。然而变法必然会触及到贵族重臣的利益,因此一些大权在握的官员极力反对变法,在怀王面前进谗言。怀王听信谗言,开始疏远屈原。在屈原被疏远之后。秦派张仪游说楚国,以土地诱惑其与齐国断交。怀王垂涎秦国的土地,果然绝齐亲秦。然而断交后,秦没有兑现诺言。怀王恼羞成怒。出兵伐秦,结果因孤军作战被打得大败。受形势所迫,怀王再派屈原出使齐国,希望修复邦交。不久,秦昭王提议两国联姻。要求与楚王会面,屈原力谏不能赴会。怀王不听,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最后客死他乡。屈原则被逐出朝廷,流放到了汉北地区。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任弟弟子兰为令尹。当时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人楚,同情屈原。子兰于是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言诽谤屈原。顷襄王盛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了更远的江南地区。屈原辗转在沅、湘一带漂流了近十年。最后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志。

《国语》

《国语》是一部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

《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

《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其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书中既有儒家和道家思想,又有墨家和法家思想,也有阴阳家和纵横家思想,其他如名家、兵家、农家、小说家等派,无不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安地汇集在一起,不仅能与各家相表里。而且有出于各家之上者。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序》中说: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是以著在《录》、《略》。诱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经》解毕讫,家有此书,寻绎案省,大出诸子之右。

《禹贡》

《禹贡》托名大禹,作于战国时代,作者不详。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影响很大的一部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按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川和大海等分界,划分为九州,同时分别叙述每州的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交通、田赋、民族等情况。书中还有“导山”和“导水”两部分,对于山系和水系的描述明了、准确,对当时以黄河为中心的水系网络记述得井井有条,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共同完成。书中精密地记录了黄道附近120颗恒星的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的恒星表早约200年。书中二十八宿用“距离”(即赤经差)和“去极度”(赤纬的余弧)刻划,其余星用“人宿度”和“去极度”刻划,这也就是赤道坐标系。《甘石星经》对行星速度也有精密的测量计算,其后星系体系更为全面,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