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2840900000008

第8章 感官心理常识(7)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暗示呢?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或是“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暗示往往发生在被暗示者感到自卑的情况,就是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本质上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能、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

对于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提防受到别人的操纵、控制。我们说过,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甚至可以说,在潜意识中就存在着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纵的渴望和需要。这样的心态往往和外来的暗示一拍即合,很容易接受不良暗示,从而上当受骗。

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暗示,是有意识地向他人发出刺激,使之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望梅止渴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类是间接暗示,是暗示者向他人发出刺激,使之接受,但又不显露动机或不明确指明含义,需要他人从事物和行为本身来理解。

自我暗示是依靠思想、语言,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自信心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如果充满自信,就会鼓起勇气,奋力完成任务。

其实,一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不在上面播下成功意识的良种,就会野草丛生,一片荒芜。自我暗示就是播撒什么样的种子的控制媒介,一个人可以经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动地把成功的种子和创造性的思想灌输进入潜意识的大片沃土。相反,也可以灌输消极的种子或破坏性的思想,而使潜意识这块肥沃的土地野草丛生。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获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记忆选择性定律

有一群大学生骑自行车去公园玩,没想到半路上自行车出了毛病。于是他们只好等修完了自行车再上路。但是,在公园里划船时,老天爷好像故意作对似的,下起雨来了。大家都没有带伞,淋成了落汤鸡,冻得够呛。有的人心情急躁,还互相吵了起来。总的来说,这不是个愉快的旅行。

但是没想到,毕业若干年后,同学们聚会,回忆起这个经历,却感到十分畅快,充满了欢声笑语。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记牢,激动人心的事往往终身不能忘怀。这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遗忘规律,是记忆选择性的一种表现。就是说坏事情、不愉快事情比好事情、愉快事情更容易遗忘。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痛苦,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会坚强乐观地活下来。如果仔细比较,或许痛苦要比欢乐多,就像佛教所说的。可是我们看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无论经历多少痛苦,或者即使明白将来的痛苦比欢乐多,人们也会永远乐观地、坚毅地活下去。

人们总是对幸福和快乐永远充满了向往,而且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人们也会倾向于忘掉不愉快,而只记忆那些愉快的人和事。这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其实可能根植于人们的人生观。

就像电影《活着》里面所表现的,主人公经历了动荡的时代,经历了赤贫的煎熬、丧失亲人的痛苦,以及未来的渺茫,但是只要生活中有一丁点快乐,也能让这一家人变得乐观起来。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执著地追求着生活中的欢乐,不管它的数量是多么少。

可以说,总的来看,人类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而这并不取决于现实中痛苦与欢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人们记忆中欢乐与痛苦的多少。人们执拗地把痛苦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让自己以为生活是值得过的。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类前赴后继地与生活中的一切痛苦、艰难与恐惧作斗争,才能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得以存续。

此外,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情也会记得更牢。这似乎很好理解,人们在做感兴趣的事时,心情更好,情绪激昂,使脑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当然记得更牢。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发现这样的人:他在一个领域显得很聪明、很睿智,而在另一个领域却显得知之甚少,甚至比较低能。譬如一个专家、学者,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比推销员差得远,尽管他的学识要远远超过后者。

而一个社交能力很强的人,他能记住很多人,包括这个人的喜好、特征、头衔、家庭情况等等都记得很清楚,但他或许没有任何领域里的专门知识。前者的记忆重视深度,后者的记忆重视广度,前者往往是内向型人。后者往往是外向型人。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真正的全才是没有的。这也是记忆选择性的一种体现。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行。

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住这个,就记不住那个。而他只能对知识和信息做出记忆的选择。当然人们往往对感兴趣的、有用东西花的心思更多,当然记得更牢。

我们要明白的是,任何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当我们看到一个记忆力特别好的人,也不用感到自卑,其实他在别的方面可能还不如自己。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记忆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比如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图”联系起来,说到军人,就认为威武、刚强、守纪律,这是在职业上的刻板印象;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这是在年龄上的刻板印象;说到上海人,就认为比较灵活、善于应酬,说到北方人,就认为比较粗犷直爽,这是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看到胖人,就认为性格比较乐观开朗,看到瘦子,就认为比较小心眼、认死理,这是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等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人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

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就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