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16

第16章 中编201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4)

“绿池芳草满晴波”,“晴波”即和暖的阳光,将和煦的阳光凝练为晴波,简洁传神;以水波喻阳光,新颖而独特,不仅写出春光如水般荡漾的感觉,而且与“满”字相协调,使“绿池芳草”的视嗅觉效果在阳光的爱抚下形成浑融一体的意境。“绿池芳草”这两个意象的组合会使我们自然地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但谢灵运这句是写早春景色,关键在一个“生”字,表达诗人发现池水解冻春草刚生的喜悦;而高启的首句用“满”字,既写春光满,也写池水芳草满,点明这已是晚春的特征了,同时还暗示出春雨之多,为第二句写“雨里过”和第三句写“花尽落”做足了铺垫。应该明白的是,虽然古诗人多有伤春之作,这里尽管写的是晚春景色,却没有李清照“绿肥红瘦”式的伤逝情调,倒是与谢灵运“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游赤石进帆海》)的感情基调类似。

“春色都从雨里过”一句暗承首句的“满”字而来,春色雨里过,正是为了补写上句池满草绿的原因。“杏花春雨”这是江南春天的典型特征,就像北方的“春色都被风吹去”一样,都有一种因雨因风而赏春未尽兴之感,情感似乎变得低沉了点儿,一扬一抑,变化有致。春色雨里不仅暗承上句,情感基调由扬转抑,景物由实转虚,而且又开下句,为写花落做铺垫。“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打花落是伤春诗常常要提到的意象组合,如周邦彦“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写雨湿残红的沉滞,又如冯延巳“中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写雨过花飞的哀怨。

一二句写景,景中含情;一句一景,先实后虚,虚实相生。

“知是人家花尽落”,“花尽落”紧承第二句,写多雨的结果。落花意象在诗词中常常表现为两种情绪,一是伤春情绪,如王令的“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写春去不归的伤感,又如岑参的“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写见花落而伤岁晚的情思;一写闲情逸致,如杨万里“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田园情趣,又如白居易“是时三月半,花落庭芜绿。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写闲居之乐。一般而言,写到花落多与伤春悲生有关,而要借落花表达闲适情致多会置于田园风光中。“知是”是诗人的猜测语,因此,人家花落只是虚景,是对第二句雨过的进一步深化,将抑郁之感又推进了一层,莫非诗人是欲抑先扬,用首句的丽景衬哀情?欲知详情,请看最后一句。

“菜畦今日蝶来多”,菜畦为田园特有景色,也是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如陆游“百事不能能荷锄,不锄菜畦锄芋区”,不仅指出本诗的题材,也暗示出诗人的心迹。“蝶来多”,写西园的热闹,使一幅静物画有了动态感,动静结合,生机一片,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与诗豪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晚春与深秋的景致不同,但诗人的豁达精神是相同的。关于蝴蝶意象,本书在赏析2010全国卷Ⅱ刘孝绰的《咏素蝶诗》时作过大略的分析,认为蝴蝶因其形体的美丽和对花香的追寻、自由无拘的行动、生命短暂运命而被诗人们赋予了美、自由和生命的特定情感意蕴。首先是对形体香美的倾慕和歌咏,从而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本句中蝴蝶意象就寄托了高启对自由美好人生的向往。

三四两句同样写景,一句一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转换自然。与一二句不同之处在于,三四两句先虚后实,以虚衬实,写人家花落以反衬菜畦蝶飞的生机。另外,二三两句的沉抑也有为最后一句的勃发蓄势的作用。

纵观全诗,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特点需要注意和学习:首先,本诗结构上的特点,首句以丽景起,二三句承转于哀景,再以丽景合上,前后呼应,承转自然,变化起伏,曲折有致,使全诗显得浑融一体;第二,这首诗首句与尾句写诗人所见实景,二三句补写虚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凸显了诗人于无春中发现春意的慧眼;第三,虽然首尾两句都是实景丽景,但细细品读,却仍有不同,首句为静态的描摹,尾句是动态的刻画,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传达出诗人的田园情趣和豁达态度以及对自由的追求;第四,本诗第二三句都是诗人虚设的景色,第二句为回忆中的情景,第三句是猜测的景象,步步深入,反复渲染无春春去时通常对春的情感状态,以衬托自己于无春春去之后又发现春意的喜悦;第五,高启巧妙地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一句一景,四句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虽只用白描式的手法写景,但景中含情,情蕴景中,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交融。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宋·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

2.下阙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

【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把农村写得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这样美好的景致正好衬出作者内心的愁绪、苦闷,后两句中“白发”正好体现出愁来,因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只能借酒浇愁,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反而让读者更深切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情绪。(2)下阕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村民悠闲自在,生活井井有条,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

七、浙江卷

1.入选理由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性德既有缠绵悱恻多情善感的婉约词,也有豪迈衰飒乡关怨忧的豪放词。对于前者,读者可能更为熟悉;而于后者,则可能生疏一些,然而这正是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本词首句“今古河山”点明主旨,总领全词,以议论开篇,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中间由眼前所见带入历史畅想,历史与现实相互映衬;最后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表现了词人的孤寂惆怅之情,拓展了全词的情感意蕴想象空间,增强了抒情效果。出题人正是基于本词的以上特点,从结构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命题,紧扣考试说明。

2.真题再现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试题解析】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然是开篇,就要考虑总领、开门见山等作用;另外,也可从诗歌的主旨、情感的角度去考虑。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试题解析】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是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需要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有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3.深度赏析

自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

这首词可以按题目的提示看作边塞题材,从所写内容来看,也可理解为咏史怀古题材。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直接抒写兴亡之感,“今古”言历史之久远,“河山”写天地之壮阔,“今古河山”四字营造出一个深远壮阔的境界,也表现出词人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辛弃疾一般的雄豪气概。毛泽东读完此词时批曰:看出兴亡。“看出兴亡”四字指的应该就是首句“无定据”的感慨,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可能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的,与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相同,“无定据”就意味着机会。而纳兰性德则是文人式的感怀,多一份感伤沉痛,正如唐圭璋所言:同情人民罹难战祸之悲惨,与“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襟抱。

河山无论“谁主沉浮”,其实都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张养浩的回答,也是纳兰性德的沉痛感怀。当然,纳兰性德感怀的是民族之间的进退,而不仅是朝代兴衰更替,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从此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就沿着长城一线进行着进进退退的拉锯战,无论是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借古讽今,或者是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直抒胸臆,都是站在汉族的立场咏史抒怀,而纳兰性德一方面深受汉文化影响,而同时又是满族血统,面对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时,比汉族文人思考得就更为复杂,既有现实政治的忧虑,又有历史的感怀;既有思想的高度,又有雄阔的境界,不愧为千古佳句。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画角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自西羌传如中原,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所以有此美称。画角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因边塞常有战事,因此与“牧马”一样成为塞外特有景观,画角的诗例如牛峤的“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以及李白的“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牧马的诗例有西鄙人的“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以及李益的“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或以塞外景色衬征戍之苦,或以军威齐壮显战士的报国之心。一个“频”字用得精当,明写自己巡察边塞的奔波辛苦,实际上却是对历史上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战争频繁的形象概括,暗承首句,对“无定据”的历史感慨作了进一步深化。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满目荒凉”是“无定据”、“频来去”的历史造成的一种现实景观,是对频繁的民族战争的历史反思,同时,这塞外曾经是满族的兴起之地,随着满族内迁,他们曾经的家园却因此而变得荒凉,这种诗人式的感怀怎能向正志得意满的满族当政者进言呢?“满目荒凉”既有历史的感慨,又有怀乡的忧伤。“谁可语?”写词人的孤独,是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是鲁迅“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是陆游“陂塘遗迹今悉存,叹息当官谁可语”的孤独,这种孤独,唯有丹枫树可以理解,但在西风年复一年日更一日的劲吹之下,也渐显老态,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暗用桓温典故,抒发历史沧桑变化和岁月无情催人老的感慨,实现了个人感怀与历史思考的完美交融。

“从前幽怨应无数”,“从前”承接上片首句的“古今”,“幽怨应无数”开启下片。“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前半句化用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半句化用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个典故,两种历史景观,一是明君骁将的赫赫战功,一是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的幽怨,两相对比,历史的反复无常与战争的残酷,尽在不言之中表露无遗。从无数的历史画面中,选取昭君出塞来表现下片首句定下的幽怨基调,很有代表性,从中可见纳兰性德对历史对文学的了然,以及剪裁化用的高超技巧。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深几许”句化用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连用三个深字写庭院幽深,渲染出庭院中人的极度幽怨,纳兰性德于“深几许”前直接加上“一往情深”四字,由历史的幽怨转入个人的幽怨,使间接渲染变成了直接抒发。然而词人又拿捏有度适可而止,以“深山夕照深秋雨”之景来收束全词,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样,含蓄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

本词结构上的特点也值得注意,首句以“无定据”三字点明主旨,总领全词,以议论开篇,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中间由眼前所见带入历史畅想,历史与现实相互映衬;最后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拓展了全词的情感意蕴和想象空间,增强了抒情效果。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唐圭璋却说“这话却不合实际。正因为他汉化已经很深,所以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饮水词》来。”两个人的观点看似尖锐对立,其实只是各自强调了其中一点而已。纳兰性德之所以写出感人肺腑的《饮水词》,一是由于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掌握了词这种表情达意的文体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正是唐圭璋强调的“染汉化已经很深”;一是保持着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未被文化完全掩泯了感受自然的敏锐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王国维说的“自然之眼”与“自然之舌”。当然,王国维“未染汉人习气”未免绝对了点,而唐圭璋仅强调“染汉化已经很深”也有所偏颇,综合二家观点,才是纳兰性德写出感人肺腑的《饮水词》的真正原因。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2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分析。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或者象征手法,作者以笼中莺自比,表达了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5.相关链接——纳兰性德词名句集锦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临江仙》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虞美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青衫湿·悼亡》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纱》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菩萨蛮》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采桑子》

八、江西卷

1.入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