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07

第7章 上编2010高考古诗词鉴赏(6)

本首绝句的绝妙之处在于后两句,即“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我们早就学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用孤帆远影写对孟浩然的关切和借长江抒发自己的惆怅。而王昌龄这两句却撇开自己的情绪和眼前之景,用一个“忆”字将自己眼前的情景转为对方抵达后的情景,借月写孤寂,托猿表愁苦,通过想象拓展了意境,使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这种手法叫对面着笔,一般用于写双方的思念,即使写景,也是为情而设。这种手法必须通过想象来实现,如“忆君遥在潇湘月”中的“忆”字,使得时空转换到对方一边,唯其如此才能拓展诗境。

例子很多,如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除夜思家》),明明是自己思家,却不说,而说家人说自己,用一个“想得”实现时空转换;再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自己想妻子,却描绘了一幅妻子登楼望夫误认归舟的动人画面。还有我们更熟悉的例子,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诗人不由得设想:此刻,自己的兄弟们,按家乡的习俗登山之际,惆怅地发现身边缺少了一位亲人,这人正是远在他乡的自己。这样,两相映照,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倍加浓烈。读者吟诵此诗,感悟此情此景,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身在夜雨中的巴山,想着西窗下的妻子,又更进一层设想,自己回家后,与妻子一起回忆巴山夜雨中的自己,时空几经转换,情感曲折回环,层层蕴集,达于极致。应该说,运用对面着笔这一技法来表达思念之情,比直抒胸臆要含蓄蕴藉得多,也要浓烈得多。

鉴赏本诗,需注意三点:一是物候节令、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二要体味诗歌用字的妙处,这些字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就景写景,而是将诗人的主观情绪融入到了意象中,是意象人情化;三要理解对面着笔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作用,主要在能够拓展意境,深化感情。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将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5.趣味链接——旗亭把酒论诗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是交情深厚的诗友。一日,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并叫了几名歌女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先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婉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2010年——福建卷

十、福建卷

1.入选理由

狭窄的入仕制度的设计,儒道二元思想的构成,使得闲情隐逸诗成为古诗题材的一个大类。闲情隐逸诗对自然山水的精彩描摹,对生活情趣的尽情歌咏,对高洁人格的不懈追求,对表现技巧的反复推敲,使得闲情隐逸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闲情隐逸诗的入选就成了必然。

2.真题再现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

【试题解析】标题访隐者,与之呼应的应为展现隐者或寻访意思的词。而要找呼应的一个字,则只能是与“访”相关的“踏”,即是诗眼。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试题解析】重点是翻译诗句,找全要点,不遗漏信息,然后组织语言。仍应关注隐者这一形象的举动与景物的特征,以此发现隐者的志节。概括起来则是隐者生活的环境,展现了他怎样的心性。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试题解析】即要求判断出哪项诗句写出了隐逸情怀,很明显是A选项。B为劝友,C为悲愁,D为孤苦。

【参考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A。

3.深度赏析

仕隐之间的人生况味

——郭祥正《访隐者》赏析

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古代读书人的路就这两条,不是隐就是仕,而是隐是仕与邦的有道无道密切相关。东坡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决然的隐者,和百折不回的仕者,都不多,多的是徘徊犹豫于仕隐之间的读书人。而像东坡这样融会儒释道三教,自由洒脱地出入于仕隐之间的人就成了读书人的楷模。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隐者是陶渊明,陶渊明的卓绝之处不仅在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桀骜精神,也不仅在于他归隐田园的执著,更在于他是用真心去感受田园生活的醇美,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人生诗意栖居的方式。而把这种诗意的栖居方式推向极致的是林逋,梅妻鹤子的佳话令人心醉。王孟也算是隐逸派的代表,孟浩然的隐逸之心胜于仕进之心,桀骜之心胜于智巧之心,因此,虽然以隐逸和诗名闻于天下,但却一生穷困潦倒;王维则相反,官做得大,隐逸和诗名也不小,既能在山林间自由的放纵性情,又能免于物质生活的匮乏,是最聪明的隐者。而多数读书人,如本诗的作者郭祥正一类,往往是仕进不成,便心生归隐。本诗就写于作者仕途遭挫归隐当涂之后。

所谓“小隐隐于野”,这野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北山白云里,隐者自相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孟浩然)“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贾岛)这野一定是在山中,而且要高,高到耸入云中。唯有如此,才能使“寻隐者不遇”,获得一份不被打扰的清净和心随雁灭的超然。“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写的正是隐士所处的典型环境。“踏”紧扣诗题中的“访”,“一径沿崖”是说来路之艰险,“苍壁”则点明访客之稀疏。“寒云”用“半坞”这样的数量词来修饰,写出了云的体积形状,寒从语法上看是来修饰云的,而实际上是写隐者的寂灭之心,同时也传达出作者仕途之心的寂灭。“抱”字用得极为传神,是古人炼字的好例子,用抱字把寒云和泉石连接起来,造成了一种动态感,一下子把静态的景物写活了,并且渗入了人的情感意向,寒云抱泉石,也就是诗人的一颗寂灭之心对隐逸生活的拥抱。寒云与泉石是隐逸生活的典型意象,诗例很多,如寒云的例子:“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李商隐),“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李白),“绝顶茅庵老此生,寒云古木独经行”(崔峒),寒云往往给人一种离世之远隔世之古的感觉;要举泉石的例子,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白居易),“何当旧泉石,归去洗心脾”(齐己),“为耽泉石趣,不惮薜萝寒”(戎昱),诗人爱泉石是爱由泉石所营造出来的清静悠闲的情趣和生趣,唯此可以使有归隐之志的诗人们忘却尘世的牵挂。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山翁是隐士的别称,如曹邺“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有时隐士也被称为高士,如王昌龄“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或处士,如刘因“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或居士,如白居易“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为了忘世,酒是隐士的必备,王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周邦彦“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本诗中的山翁为了避世,自酿酒浆,连门都不出,真是隐到了最高境界。“残花满地”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凄凉伤感,而本诗却非如此。“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的花径不扫是因为久居草堂无客来访,懒于洒扫,传达出寂寥之感,而本诗中的山翁却是有意不扫,顺其自然,保留一种自然之美。“无人迹”不仅说明山深无人到,更暗示出山翁如残花一样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这才是真正的隐者。这两句通过描写隐者自酿自饮,任庭前花落而足不出户,无人来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位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士形象。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宋·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妙处。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2)以动衬静(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有声写无声)。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一、四川卷

1.入选理由

因为四季之春与人生之青春的相关性,惜春伤春成为了古代诗人最为热衷的题材之一,通过惜春伤春抒发对人生青春的留恋以及对世事的感伤。本词能够入选,在于其花神献瑞、天孙织锦的奇特想象,以及“斜”、“叠”、“献”等字的妙用,关于“斜红叠翠”的分析,我们可以结合学过的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来理解,这也许正是出题人选取本词的一个原因。

2.真题再现

减字木兰花

向子①

斜红叠翠②,何许花神来③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①向子(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②红、翠,借代修辞,代指红花与绿叶。③花神,掌管花的神,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花神掌管,多是一些咏花出色的诗人词人。如兰花神为屈原,梅花神为林逋等。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试题解析】第一,从描写的手法上分析,应根据常识把握诗中的借代手法,也可联想“绿肥红瘦”及绿叶红花的生活常识。妙处是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十分含蓄简练。第二,从描写角度分析,本句是从形和色两句来写百花的。“斜”修饰花,表现了百花的风姿;“叠”修饰叶,表现了枝叶的繁多和紧凑。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百花的情状,描绘出了花团锦簇的大好春光,让人怜爱。此外还可以加深对“献”字的理解。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试题解析】第一,先明确如果没有注释的话,则蕴涵着伤春、惜春之情。第二,结合注释背景,可知百花与风日都具有了象征意义。因此,伤感之情应从表面到深层。表面则从具有风姿绰约、“真香妙质”的百花,因风与日的摧残而凋零,引起作者的伤感解读。深层则隐喻着像秦桧这样的奸佞对作者这类君子的排挤打击,抒发出由此而引起无奈与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3.深度赏析

古代惜春诗词赏析

——以向子《减字木兰花》赏析为例

以惜春留春为主题的诗在古诗中占了很大比例,因为时令的春天常常令人想起人生的青春,所以,惜春留春也即珍惜青春留住易逝的岁月,“流阴逝景不可追,临堂危坐怅欲悲”(谢庄),然而,时令的春天是留不住的,人生的青春亦是如此,因此,惜春留春之后往往是伤春悲春。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一句是对春的赞美。“红”、“翠”分别是花叶的代称,既点明了花叶的色彩,又简练含蓄、形象鲜明。这种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可以见到,如“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中的“绿”指的是绿油油的禾苗,又如“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苏轼)中的深红和绿暗分别指荷花和树阴。与“斜红叠翠”用法最相似的是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红”不用说,“绿”与“翠”一样是叶的代称。向子用斜修饰花,而李清照却用瘦;“斜”是因为花多而压弯了枝头,同时还描绘出花枝斜出的姿态,是就群花而言的。“瘦”则由于花谢香消,渗入了浓烈的人的情绪,是对单朵花的刻画。李清照说绿肥,既写叶的厚实阔大,也暗含着一股幽怨的情绪;向子写翠叠,不仅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还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和惊叹。在惊叹之余,诗人不禁诗意地发问,散布着祥瑞的绚烂春天是向何方花神敬献的呢?这一问,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更从侧面烘托了春天的绚丽多姿。据说农历二月十二日是花神生日,这一日百花竞芳,向花神献瑞,清代蔡云有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粲粲裳衣”紧承上句,由百花献瑞想象而来,这里将百花拟人化了,“斜红叠翠”如穿着“粲粲裳衣”的仙女,而诗人又用上句的手法来拓展想象空间,由发问而变为直接认定,“裳衣”如此“粲粲”绝非人间所有,一定来自天上,天上谁能织出如此锦绣?不用说,定是那“纤云弄巧”的织女莫属了。数量词“一机”也用得极为传神,诗人不说一匹,而用“一机”,既说明布匹之多,也点出它的完美,一气呵成而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