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2844900000009

第9章 有一种学问叫闲扯(3)

王阳明的龙泉诗社,吐故纳新,吸收了很多当地知识分子。有个官员叫魏瀚,退休在家无所事事,一天闷得发霉,一听王阳明组织了龙泉诗社,踊跃报名参加。老魏与一帮年轻人在一起,自恃才高,然而文学切磋不论辈分。一次,老魏与王阳明一边登山一边作诗,你一句我一句,直到最后对得老魏哑口无言,只得承认,王阳明诗才太高,老家伙当退数舍。

北京的王华掐指一算,王阳明散心散得也差不多了,该回京复习,准备下一次会试。

弘治十一年(1497年),王阳明回到京城,这年他二十六岁,正是愤青的年纪。一回到北京,王阳明听说蒙古人又不消停,蠢蠢欲动。有个叫小王子的家伙于五月二十七日侵犯潮河川,大明守将刘钦等二十七人战死。次日,小王子率兵进犯大同,气焰十分嚣张跋扈,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

弘治年间,文臣不知兵事,武官贪生怕死,听说敌人来,跑得比谁都快。

王阳明叹息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文官管理天下管理不明白,弄得饿殍载道,民不聊生,闭着眼昧良心说弘治中兴,高唱赞歌,盯着权势不放手,所谓苍生社稷,有多远滚多远吧!武将好勇斗狠,考试要么骑马射箭,要么铁人三项。真正独当一面的大将,屈指可数。开疆拓土,运筹帷幄,距离他们太远了。

王阳明心怀忧惧,那颗爱国红心气得怦怦直跳。他不能上战场打仗与敌厮杀,能做的只是找来一堆军事著作,希冀有朝一日能用得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唐李问对》等军事著作,研究了一遍,对每部军事典籍有自己的见解。譬如他对战国时期的军事典籍《尉缭子》,评“同卷论形式而已”,说它高谈阔论,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读过《唐李问对》,对唐朝大将李靖的用兵之道不置可否。阅《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王阳明对军事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两部经典著作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

王阳明意思说,在理论层面孙武胜过吴起。就实用而言,孙子兵法远不如吴子兵法。孙武与吴起两位名将,他们的军事理论截然不同。王阳明品出了其中的差别。孙武是为著书而著书,理论层面立意深远;《吴子兵法》更像经验总结,吴起早年毁家求官、诛邻止谤、母丧不临、杀妻求将,常被道学家诟病,然而这不能影响他成为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他创立了史上第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一生大战七十二,取胜六十四,其余打平。身经百战的吴起军事思想以实用为主,有很多关于练兵、战术、战法等具体的方法,王阳明认为比《孙子兵法》更值得重视。

王阳明一旦对什么感兴趣,都会变得魔怔,经常旁若无人醉心研究,不管别人咋看。参加朝廷聚会时,他会很快把水果吃完,拿着果核在桌子上排兵布阵,惹得众人侧目。王阳明经常这样,有人就看不惯了,真以为自己是军事家,装什么大将军。一次,有人问他:“可知道赵括乎?”

当然知道。秦赵长平一战,赵国折戟沉沙,赵括指挥失误断送四十余万将士和赵国前途,成为“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王阳明听出话里有刺,马上说:“我不是赵括。”

立即有人反诘道:“你确实不是赵括,他尚且有施展舞台,而你只会在桌子上摆弄果壳。”说完,众人哈哈一笑。王阳明一下子愣了,果壳落地心茫然。

唐寅本是悲壮男

众人的大笑犹如当头棒喝,王阳明冷汗涔然,他从未有过如此感受。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震碎了他那颗爱国红心。或者他从未考虑过如何报国,他不能重演“报国无门”的悲剧,他需要有施展的舞台。王阳明郁闷回家,想起宾客说的话久久不能睡去。人就是这样,生活中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常常能点醒沉睡的巨人。王阳明重新拿起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它能作为大明帝国的官方教材,一定有它的道理。纵然觉得注疏繁杂,道理粗浅,不喜欢不感冒甚至反感,但富贵从中求,报国必须先过这一关。这就是现实,铁骨铮铮的现实,无力改变,只有适应。

王阳明撇开课外书,潜心复习。经过两次科举落第,他此时才收回心,认真复习。科举不中,仕途发展会有阻力,达方能兼善天下。门还没进去,建功立业免谈。

在这样一个迷茫的阶段里,王阳明看不上眼的朱熹救了他。复习资料时,他看到朱老师的一句“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老师说有远大理想者,需脚踏实地,潜心学习文化知识或技能,方能有朝一日实现你的志向。王阳明看后恍然大悟,原来对朱老师的成见一扫而光,朱老师的话犹如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王阳明阴霾的人生。在帝国里,若想加官晋爵,建功立业,首先要进入体制之内,边缘人不会有这个机会。

王阳明振作精神,卷土再重来。两年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王阳明终于考上了。

同科会试有一位落第的著名人物,值得提及,他就是唐伯虎。现在一提唐寅,无人不知,你可能不知吴道子是谁,但一定听说过唐伯虎。他们都是画画的,吴道子是画圣,唐伯虎是画家。

唐寅,字伯虎,苏州府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主要艺术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山路松声图》《江南农事图》《双松飞瀑图》等,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唐伯虎创作了《退食闲宴》《竞春图卷》《花阵六奇》等大量的人体艺术作品,后世争相临摹,俗称春宫图。“风流才子”之雅号即从这儿来的。其实唐伯虎一点也不风流,挺好个才子,只是嘴上无毛,说话不牢,有点狂。

唐伯虎老家在山西晋昌,所以他的画作落款通常写“晋昌唐寅”。父亲唐广德在苏州开了家饭店,规模比小吃部大点儿不多,全家生活小康水平。这世界上的确存在天才,唐伯虎算一个,他是拿画笔出生的,打小会画画,天赋异禀,专业画画的都得靠临摹他的画吃饭,就这么狠毒。唐伯虎少有才名,十六岁中秀才,轰动了整个苏州府。有多少人梦想成名,人家一不小心,江南人民全都知道了。然而,他对做官不感兴趣,迟迟不考,长大成人,合卺结婚。二十四岁时,家里横遭变故,连续失去四位亲人,父亲、妻子、母亲、妹妹相继去世,悲惨的人生从这里起步。

文坛积极分子唐伯虎有很多哥们儿弟兄,有钱的有,有才的有,书法好的也有,达官贵人子弟特别喜欢结交文艺青年。一次,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在一大排档聚餐。家里惨遭变故,唐伯虎尚在守丧期间,经常约朋友出来喝酒,老爹给他留下的底子快被他败光了。好友祝枝山热心肠,就劝他参加科举。否则以现在情况,唐伯虎早晚得饿死,科考之路前途光明。

唐伯虎仔细想想祝枝山说得对,如他这种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儿,父母健在时可以啃老,他们不在了,只能靠自己,何况他是长子,还有个弟弟。自此,唐伯虎谢绝宾客,停止一切社交活动,潜心复习,备战科考。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八岁的唐伯虎参加了南京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因此名声大噪,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今科状元的热门人物之一。另一位也就是李东阳赞许的王阳明了,但由于他经常性发挥失误,有中状元的能力,缺少中状元的运气。

转过年来二月份,全国举子云集京城。唐伯虎与另一位中举的好哥们儿徐经(徐霞客高祖父)一同前去参加会试。徐经,生于江南巨富之家,纯粹一富二代。按照今天的话说,普通举子进京赶火车,他和唐伯虎两人是乘私人飞机来的,还带了自己的乐队,准备考上后以示庆贺。两人初到京城,没见过这般繁华之地,考试前,闲着没事儿带着乐队、仆人四处游玩,呼呼啦啦的,惹得京城人民和全国举子眼红耳热。他们不是嚣张,是嚣张得不够具体,本无意与众不同,怎奈过于拉风出众。

今科会试主考官两位,李东阳、程敏政。

程敏政年少时一奇俊也,是已故内阁首辅李贤的女婿。主考官一职最吃香,打破脑袋谁都想干,那是一次笼络人才构建自己政治关系网的绝佳机会。程敏政学识深湛,今科会试的考题是他出的,据说非常偏,很难。然而,江苏籍考生唐伯虎、徐经轻松答完,交卷走人。就在所有举子忐忑不安等待发榜时,唐徐二人非常精神,心态特别好,好得出人意料。宴会上,估计唐伯虎是喝高了,猖狂的本性暴露无遗,诸如今科会元舍我其谁的大话说得没边没沿的。按照唐伯虎的意思状元是他自己,第二名是徐经。

发榜当日,唐伯虎、徐经一下子傻眼了,他俩没考上。会元是广州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人伦文叙,第二名是绍兴府余姚人王阳明。

唐伯虎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锦衣卫到了。这下装大了!唐徐两人太过嚣张,徐经有钱,四处拉风,带着私人乐队,不知是来考试的,还是来显摆的?唐伯虎有才,那不是盖的,谁也比不了。一个有才的,一个有钱的,两人同流合污,嚣张跋扈,那就悲壮了。要知道赶考举子将来是帝国的未来,换言之他们都是政客。一个人造谣是精神冷箭,一群人造谣是政治运动。

顿时谣言四起,弥漫京城,此乃弘治十二年著名的“会试泄题案”。政治嗅觉敏感的给事中华昶趁机参了程敏政一本,事情闹到李东阳压不住的地步,只有请皇帝裁夺。弘治皇帝朱佑樘下令严查,李东阳查过结果表明,程敏政的几份会元候选卷中,并无唐伯虎、徐经。但是这事儿该处理还得处理,不处理无法向广大考生交代。私贿买题也好,约定门生也罢,事情确因唐伯虎而起,总要有人负责平息京城舆论。处理结果是:程敏政退休(同年六月初四愤恨致死);徐经、唐伯虎贬为小吏,不得为官;给事中华昶贬为太仆寺主簿,撵到南京养马去了。

通过这件事,得出一个结论:做人低调点,没啥不好,何况在精英云集的天子脚下。民愤难平,总要有一个人或一群人做替罪羊。假如唐伯虎为人踏实,家里穷得叮当响,徒步从苏州赶到京城,然后低调考试,盛名之下,唐解元即便高中状元,也不会有人指指点点。这事坏就坏在他们两人太能得瑟了!

会试出榜,有人欢喜有人愁。王阳明没唐伯虎那么弱智,在京多年,他一直很低调,政治水平远远高出唐伯虎之流和其他官二代。王阳明长叹一口气,终于考上了。接下来的殿试,且看他能否复制老爹当年的神话。以王阳明两次落第的经历来看,估计他是及格万岁的心理。

为不影响三月十五举行的殿试,泄题风波迅速平息。三百名贡士们松了口气,几经波折,终于走向仕途,状元只一人,最后一搏!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殿试金榜: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状元广州府南海人伦文叙,连中两元。伦家是正宗的考试专业户,他的长子伦以谅乡试解元,后登进士科。小儿子伦以诜登进士科。次子伦以训,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会试会元,殿试考了个榜眼,险些复制他爹的神话。榜眼宁波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丰熙,明世宗朱厚熜“大礼议”事件中,廷杖一群官员,其中有他一个。探花潞安府襄垣(今陕西省长治市)人刘龙,神童一枚,十岁能作文,乡试第二名(亚元)。曾两次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二甲九十二人,赐进士出身:传胪河间府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市)人孙绪,全国第四名,没干多长时间辞职了;第七人绍兴府余姚人王阳明,全国第十名。三甲二百零二人,赐同进士出身。有两位牛人在同年登科。第五十二人,全国一百五十名,湖州府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蒋瑶。朱宸濠叛乱时,朱厚照南巡路过扬州,知府蒋瑶第一个拒绝给皇帝送礼。第一百一十九人,全国二百一十七名,荆州府松滋(今湖北省松滋市)人伍文定,他是王阳明在赣、南、汀、漳等地剿匪的得力助手,宁王叛乱中他们又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