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好衣服,让孩子学会内务整理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
案例
在我家,女儿思洋绝对是那个“小公主”,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还总是表现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对于她这种态度,我们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姑且不说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就是有两个孩子也不舍得让他们去做家务。但是后来和思洋的一场“对话”,让我意识到这样听之任之对孩子未必就是好事。
思洋的想法是在一次听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一晚,我给思洋读童话《小猴皮皮》。书中的小猴皮皮不喜欢干活,就知道玩。有一天,他去找小熊和小兔踢球,但他们都说没时间,结果皮皮很伤心,一边哭一边跑回家里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小熊和小兔不愿跟他玩。皮皮妈妈告诉他,小熊和小兔都要干活,他们没有时间玩。后来经过皮皮妈妈的教育,小熊皮皮认识到了自己不干活不是个好习惯,就帮爸爸妈妈干起了活,而且还感到很快乐。
当时,我给思洋读完了后,就和她讨论小朋友应不应该干活的事情。当时思洋反问我:“为什么皮皮要干活,不是有他爸爸妈妈在吗?”听她语气里还有种很困惑的样子,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就问思洋:“这么说爸爸妈妈干活是理所当然的了?”谁料想思洋竟然回答说是,并且还说这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听了思洋的话,我没有再接着说下去,内心里为孩子的自私而感到难受。可换个角度一想,她只是个5岁的孩子而已,她的这种想法是谁给她种下的呢?记得这样一句话: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确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这样那样的,总是想着什么都给她最好的,可从没有想过要教给她如何回报、感恩,这难道不是我们做家长的错吗?所以,当即我就决定要想办法转变思洋的这种想法。
用什么办法呢?我想到思洋是个很爱干净、爱整洁的孩子,于是就准备利用她的这个特点做一下文章。
实验的当天,我先让思洋的爷爷奶奶把她接到他们家去,而我和老公则逛街购物去了,不过我们逛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家里添置东西,也是为让家里出现凌乱的状况做点准备。晚上我们到家时大概已经7点半多了,因为确实很累,我一进家门就把大包小包一扔,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懒得动弹,老公则干脆把自己扔到另一张沙发上梦会周公去了。
经过我们的这一番折腾,不用想也知道,此时我家的客厅完全失去了以前窗明几净的状态,只能用凌乱不堪来形容了。我当然是不能收拾的,故意坐着不动等女儿回来。
果不其然,思洋一进家门就嚷嚷起来了:“好臭啊!好臭啊!”她一手捏着鼻子一手指着爸爸的鞋子说。
“爸爸,爸爸,你怎么把你的鞋子乱放?”思洋推了推已经鼾声如雷的爸爸。
“妈妈,你怎么不把衣服挂起来?”思洋没等她爸爸有所反应,立即掉头对我进行指责。
“没什么啊,不就是衣服没有整理吗?”我一看机会来了,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妈妈怎么能这样?奶奶,我们没有地方坐了。”思洋一看攻击不了我,迅速地转向奶奶那里寻求同盟。
“是啊,那可得找个办法解决,要不我们帮忙整理一下吧!”奶奶洞若观火,看出我是一副故意的样子,就明白了我其实是想让思洋动手去做。婆婆真不愧是老教师出身,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非常积极地配合着我的想法。
听到奶奶的建议,思洋没有表态要不要帮忙,反而对着沙发上的我喊道:“妈妈,快起来整理一下衣服。”语气里竟然还有点命令的成分。
“宝贝,你不知道我和爸爸今天有多累,你看我们都累得爬不起来了,一会儿我还要做饭,你帮着整理一下行吗?”我当然不会如她的愿,故意懒洋洋地问道。
“这……要不,让奶奶整理吧。”思洋没想到我非但没有接招而且还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她。她犹豫了半天后则想把这活转嫁给奶奶。
“奶奶可是长辈,怎么能让奶奶干活呢?”我出声阻止道,开玩笑,今天无论如何我们家长也不会接手这活。
这时,被思洋吵醒的老公也赶紧上来帮腔:“思洋,你看爸爸妈妈今天都很累,奶奶又是长辈,你就帮着我们干吧。”
“可是,我不会啊。”思洋嘀咕着。
“这很简单,只要你按照爸爸的指示去做,你就能做好,怎么样,要不我们试试?”老公继续鼓励。
“好吧。”在众人的威逼利诱下,思洋小朋友终于同意了。
“你先到卧室拿来撑衣服的衣撑。”老公这下子完全没有了刚进门时的疲惫,而是声音高亢地指挥着。思洋听了爸爸的指示,便去卧室里拿了几个衣撑出来放到爸爸面前。
“你看好了,就这样,闺女,看着爸爸怎么做。”老公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很简单的,你来做一下。”
思洋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衣服套到撑子上。很快,四五件衣服顺利被思洋搞定了,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摆在了沙发上。
等思洋做完以后,我和老公还有奶奶及时对她提出了表扬,老公还教思洋把衣服一件件地挂到了衣服架上,然后我们一起对客厅稍加收拾,让它恢复了以前的整洁。
晚上临睡觉前,思洋对我的举动仍有不满,她批评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这样了,否则我还要干活。”看来人家还是有私心,仍是想让我们干活。
“好的,不过,这段时间妈妈很忙,每天都要去工地监督施工,家里的活妈妈确实没有时间去做,你也不小了,就不能帮帮妈妈吗?”我对思洋的批评进行了反击。
“那我怎么帮你?”思洋终归是个小孩子,多少还是肯听话的。
“也不是都让你做,这样吧,你先帮我们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回到家后,你帮我们把脱下来的外套挂起来,就像今天晚上一样,好吗?”我没有一开始就让她做其他的事情,而是让她继续负责做今晚这件让她很有成就感的活儿。
“这还不简单。”果然,思洋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她还沉浸在被肯定的喜悦中呢,我再次对她进行了表扬,以巩固她的自信。
“那整理衣服这一块我包了。”受到了表扬的思洋最后拍着小胸脯做出保证。
就这样,在我们时不时的“偷懒”中,思洋逐渐学习并且习惯了分担一点家务活儿,例如整理衣服、倒垃圾之类的事情,现在都归她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家务劳动人人有份儿。
四五岁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因为好奇,什么都想参与一下。但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行动欲望往往会进行制止,这种对他们的包办,会令孩子丧失做事的欲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他们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那些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去参与劳动。
比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告诉他们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是如何受到别人表扬的,而一个不爱劳动的孩子是如何遭到别人冷落的。故事中间可以穿插一些道理。你可以告诉孩子,做家务不是爸爸妈妈的专利,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有时,孩子虽然想去做,但在开始的时候却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出现了破坏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教给孩子“做”的方法。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物品的游戏,让孩子知道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让孩子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让孩子知道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里,等等。
在教育思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的失误。我们经常不让孩子做这做那,从未意识到应该引导让他们去做,这导致了孩子认为干活就是爸爸妈妈的义务,与自己无关。为了改变思洋的这个想法,我就让自己懒起来,把做的机会巧妙地留给了思洋,使得她不得不接受任务。结果一段时间下来,思洋不但做得很好,而且也改变了原先的想法,知道家里的事情人人有份,都有义务去做。可见,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做的机会。
孩子都是善良的,只要你好好把道理说清楚,他们是会为你考虑并接受你提出的要求的,当然,前提是这些要求是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能做到的。
所以,当你想要孩子去“做”时,不妨“懒”一下。因为你“懒”了,孩子就勤快了。
整理玩具,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习惯培养应当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
——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
案例
儿子禾禾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他在玩过玩具之后,从来都不知道收拾,看过图书后也不会放回原处,等到下次再玩再用的时候就找不到,如果我们大人不帮他找,他就急得大哭、跺脚。
对于他的这个毛病,我一直很想帮助他改掉,可想了很多办法感觉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我决定用一个笨方法来治治他。我的招儿就是让自己做个“懒妈”。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儿子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好的习惯,原因也主要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禾禾每次玩完玩具后都由我和孩子的爸爸帮他收拾,后来形成了习惯,禾禾也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每次玩完之后他只负责跟我们说一声:“妈妈(爸爸),我玩完了。”这小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们帮他收拾玩具。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感觉到什么,可这小子眨眼间就3岁了,还是一如既往不管不顾的样子,我们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那一段时间,我们让禾禾随便折腾,但每次他玩完以后我也从不去收拾。一开始,禾禾没有感觉到什么,可后来就不行了,由于没有收拾的玩具占满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他没有可玩的地方了,于是就开始向我抗议。
“妈妈,你为什么不帮我收拾玩具了?”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指责。
“唉,妈妈最近不想动。再说了,儿子,我为什么要帮你收拾玩具,又不是我玩的。”我的语气也很不满。
“以前都是你收拾的。”面对我的不满,他还很委屈。
“你自己收拾吧,妈妈不想活动。”我假装打个呵欠,然后走开了。
“妈妈讨厌,妈妈懒死了。”这是禾禾给我的最后一句指责,很显然,他生气了。
但我呢,照旧一副不管不问的样子。终于有一天,禾禾没有玩具玩了,因为东西实在太乱,他想玩什么玩具时根本找不到了。这次,他真着急了,开始哭着向爸爸告状:“爸爸,我没有玩具玩了。”
“这不都是你的玩具嘛,怎么会没有玩具玩?”他爸爸指着满屋的玩具说。禾禾看了我一眼,但并没有说话。
“是不是生妈妈的气了?”他爸爸及时捕捉到了他的眼神,故意问他。
“嗯,妈妈懒,不收拾玩具。”这是禾禾对我的控诉。
“禾禾,你是大孩子,而且现在都是幼儿园的学生了,应该知道玩具在玩过以后要自己收拾起来。”
“可以前都是妈妈帮我收!”禾禾继续辩解。
“是,那时候你小,妈妈才帮你收拾的,但现在你大了,自己能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他爸爸继续说道,我们两人在这方面一向配合度很高。
禾禾不吱声了,只是看着满屋子的玩具不说话。听见父子俩的谈话遭遇冷场,我适时走出来给禾禾找台阶。我装出无辜的样子问禾禾怎么了,禾禾没有吱声。
“是不是想把这些玩具捡起来,但又不知道怎么捡?”一看就知道禾禾面对着满屋子的玩具头疼了。“嗯。”禾禾终于应了一声。
“这好办,我和爸爸帮助你!不过我们只帮助你把这些玩具分类,然后你负责收拾到箱子里,怎么样?”对于我这个半是威胁半是诱惑的提议,禾禾也只有接受的份儿。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为收拾玩具忙碌了一个下午。在捡玩具的过程中,我问儿子:“禾禾,你还记得三毛的故事吗?”
“记得。”
“三毛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是不是很难过?”
“是的。”
“那儿子,你想一想,如果你的那些玩具找不到家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它们是不是也感觉很害怕?”我指着到被扔得处都是的玩具问儿子。
儿子对于我的问话没有吱声。
“儿子,妈妈只想让你知道,对玩具们来说,玩具箱就是它们的家。”我边说边走过去拿起一个电动汽车,继续说,“你看,这辆汽车本来和那辆车是兄弟,它们本来是一家人,可现在,那辆车呢?”儿子赶紧开始搜寻起来,最后,我们从沙发底下找到了另一辆。我把两辆汽车放到一起,说:“你看,它们都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儿子听了我的话,很高兴。
我见状就继续启发说:“儿子,你想一想,假如你的超人巴比特有一天找不到家了,会是什么感觉?”
“它会很难过。”
“就是,你看有时候你把它们扔得到处都是,这样它们就找不到家了。”
“以后我会让它们回家。”
“这样才对嘛。记得有一次你发脾气的时候把那个小山羊摔到地上,妈妈当时都能听见它的惨叫呢。”
“真的?”
“真的。儿子,记得以后好好待它们,把你的玩具放回它们的家中啊。”
“好的。”
就这样,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儿子在那天表现得十分好,直到我们把所有的玩具都装回了玩具箱。也正是从那次以后,儿子逐渐有了自己收拾玩具的意识,并且慢慢地在我们的引导下开始朝向自己动手、自己整理的方向发展。
整理玩具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必须教孩子去做的一件事情,当然一开始,孩子们都不知道要把玩具收拾起来。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意识,跟孩子一起把玩具整理好,用你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带领孩子。
父母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玩具玩过之后应该放回原处呢?你可以像本案例中的母亲这样问孩子:“如果不让你回家,你会怎么样?”等孩子告诉你他们的感受后,你就告诉他们:“积木宝宝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把它们送回家,它们会和你们一样难过。”
父母还要为孩子准备好储存物品的工具。为了让你的孩子养成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父母应当为孩子准备一些储存物品的箱子。例如,一个专门装球的箱子,一个专门装布娃娃的箱子,并引导孩子对不同的玩具进行不同的归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找到。